劉海明 楊雨奇
摘要:新聞教育應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面對不同的社會條件能夠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卓越的媒體人才。本文將以西南科技大學廣播電視專業為例,采用實地考察、分析比較、案例搜集等研究方法,淺析我國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存在的教育問題以及改革的路在何方。
關鍵詞:融媒體 新聞教育 課程改革 教育理念
一、融媒體環境下新聞教育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的崛起,新媒體應運而生。在媒介環境的發生巨變的當下,我國目前的新聞教育理念正遭受質疑,高校課程安排突顯出學科分散,難成體系等問題。
(一)新聞教育專業化與課程設置
縱觀我國各大高校對新聞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都將新聞傳播史論和報刊廣播電視業務奉為教學的核心。在過去傳統媒體的盛世里,類似的教學安排無可厚非。但面對當下“融媒體”的大趨勢,只培養“專業技能”合格的學生顯然已無法滿足社會對新聞人才的需求。對此,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率先嘗試課程改革——以2010年版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為例,本科階段關于專業必修的課程包括:《新聞理論》、《傳播學概論》、《中外新聞史》、《新聞采訪與寫作》、《新聞評論》、《輿論學》、《新聞倫理學》、《新聞心理學》、《媒介批評》、《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改革的課程除了新專業本身外,增加了文學課程比重,把學生培養的重點分散在專業和文學兩大領域。這一嘗試避免了過去課程設置偏向新聞傳播學科的不足,也彌補了教學體系單一的缺陷。實際上,課程同質化嚴重,與語言文科課程交叉較少的問題存在于諸多高校的新聞教育之中。
(二)語言文學課程新聞化程度不高
不少高校已意識到上文中所提及的,關于新聞教學缺乏文學課程安排的問題。如安徽省安慶師范學院在其新聞教學課程中逐步增設《中國現當代文學》、《影視文學》、《網絡文學》等學科。然而,改革新聞教育并非只是模式化地加入中文學科,而是要讓增設的文學類課程“接地氣”,將文學藝術與新聞傳播的實踐相融合。
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學專業在課程中將《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課程列為必修課,但在最初的實踐中效果并不明顯。在改革的過程中,逐步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即,雖然安排了類似的文學課程加入新聞教學體系,但大部分老師只是照搬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材和大綱,沒能把文學通識與新聞實踐相結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成為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后期探索的重點。
二、課程改革嘗試
(一)教育理念的變革
當前國內新聞教育問題,一是缺少搭配語言文學課程的交叉學習,二是文學課程的教學依然缺乏和新聞實踐的結合。因此,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變革當下的新聞教育理念,在繼承原有“新聞專業主義”的前提下,進一步強化學生新聞文學常識的培養。
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幾年來一直試圖革新,促使新聞傳播聯合語言文學教育,一方面增加專業必修課程中語言文學課程的比重,另
方面和文學課的老師加強溝通,修改培養方案,最大限度地將文學課程內容貫穿于新聞實踐。在學生和老師心中根植文學+新聞的教育理念,使語言文學課不僅滿足于純粹的語言理論和文學理論、文學史知識講述,而是強調實踐性,老師把文學加入媒介實驗,學生在媒體學習中合理運用文學。
(二)文學課程教學的新聞化嘗試
“新聞之內容,幾與各種科學無不相關。”推崇新聞教育改革,即讓新聞學生突破新聞的學科限制,而第一步就是將文學類課程新聞化。這里仍以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的課改為例——如在大一年級《現代漢語》課程的新聞化建設,為了使學生能在后期寫作訓練中加強對文字的理解和運用,減少新聞報道中“錯詞”的出現,使學生在新聞報道中正確運用修辭,落地廣播電視專業的《現代漢語》修改了原有的培養方案。其一,相比于文學專業的課程,減少了對生僻詞的釋義,弱化了對漢字由來歷史的背誦;其二,加大對漢語普通詞匯的意義了解,學習各類修辭的使用,鼓勵學生運用當堂所學寫作短消息新聞稿;其三,增加對方言的理解和運用,鼓勵學生間互相學習各地方言及背后的文化知識;其四,熟悉替代了背誦,不要求新聞專業的學生像文學專業的學生背誦各類釋義,但需要熟悉并能掌握運用方法。
當然,文學課程的新聞化改革并不意味著不注重對文學經典的背誦。相反,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將典籍背誦寫入培養方案,要求學生在大
到大三學年分別完成《干字文》、《易經系辭》、《道德經》、《幼學瓊林》、《文心雕龍》、《大學》的背誦。這一嘗試的目的在于增強新聞學生的文學視野,培養學生對我國古典文學的愛好,提升學生的文化涵養,幫助學生在新聞寫作時引經據典的能力,更是讓學生在經典中學到為人處世的道理。
此外,《古代文學》課程老師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時,可以引導學生將詩詞小說里的意境用于電視攝像和剪輯的表達。如要求學生將“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斷腸人在天涯”的意境轉為分鏡頭文本,利用蒙太奇等剪輯手法將無法言傳的景別用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以來,學生不僅能在文學課堂上接受更多文化的熏陶,更能把文化意境用新聞獨特的視角展露出來。
(三)新聞專業課程集約化
除了做好語言文學類課程落地新聞專業的課改之外,對于新聞本身的專業建設也需進一步完成集約化的培養目標,即將新聞教學中的實證案例化;推行實踐性課程的驗證化教學;將細分的學科門類作為輔助化課程,保證培養方案有實戰性,層次性,主次分明,目標清晰。
為適應新媒體的發展需要,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于2007年開辦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網站,并于2010年升級為龍新網,成為校園品牌全媒體。在龍新網“新聞案例庫”中集合了不少國內外現實新聞案例,并按照《新聞學概論》課程的章節分類。對此,該課程的考核也隨即發生改變,從過去單獨考察理論知識變為考察學生將理論與案例庫中的新聞實例相結合的能力,促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理論,讓學生在了解案例的同時養成關注時事的習慣。
而對于具有實踐性質的課程,如《新聞采訪與寫作》和《新聞評論》,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的改革從考核機制上入手,推行驗證化的教改建設。過去只用一紙答卷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但在推行改革后,《新聞采訪與寫作》的考察加入了2篇新聞報道的公開發表;《新聞評論》課程的考核也同樣要求學生在該學期完成至少2篇新聞評論的公開發表。
推行新聞教育改革,加強理論學習的案例化和實戰性,還需讓培養方案顯出層次性,重視輔助課程的建設。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實行大三學年分專業方向的制度,按照專業的不同配置相應的細分課程。如廣播電視方向,增設《廣播理論與實務》、《廣播電視節目文稿寫作》等課程,目的在于加強學生實戰演練,在學習理論基礎的同時,增進對電視文稿的駕馭能力,對廣播稿措辭和朗讀的能力。利用課堂培養學生觀影寫畫外音的能力,利用課下要求學生收聽廣播并進行廣播稿寫作的能力。讓學生關注更多媒介形態,以便在“融媒體”時代里成長為復合型人才。
(四)專業知識與業界前沿相融合
推行新聞教育改革,除了課程本身的調整,還需把著眼點放在實踐平臺的建設上。自西南科大新聞系成立之初,就開辦起供本專業學生實習的龍新通訊社。該通訊社與其它校園通訊社存在顯著的區別,如學生在參與該媒體時實行強制性,在通訊社內完成的作品計入必修課學分。龍新通訊社共計分為四個部門——龍新電視、廣播、時報、周刊;2013年,攜手中國青年報建立西科青梅新媒體平臺,一度成為全國十佳校園新媒體。
2015年,龍新通訊社同樣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由過去一個學生只參加一個媒體到現在每個學生同時參加4個媒體,每學期完成每個媒體相應的作品數量。此外,龍新通訊社始終實行學生自治化建設,著重強調學生參與,學生帶隊,老師指導的方針,每個媒體實行老帶新的原則,最終由專業老師對學生實習作品進行考評。而在內容上,規定通訊社的實習作品必須聚焦國內外傳媒事件,以此鼓勵學生了解行業動態,更促進學生在四個媒體的實習中積累各個方向的專業能力,為適應“融媒體”的新潮流做好準備。
“重理論,搞實踐”的改革目標不僅停留在校園里,更體現在學生寒暑假的實習上。目前,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已與多方媒體建立起聯合培養平臺,與暑假報社達成實習生招攬計劃。如2014年與綿陽廣播電視臺建立起文科實踐基地,并從此開始招收專業實習生進入電視臺實習;2015年與中國新聞出版廣電集團建立實踐基地,同樣在寒暑假吸收專業學生聯合培養。而對于已具有相關實習經驗的高年級學生,專業將進一步推送其前往京上廣等地實習。
三、課程改革的成效和問題
(一)改革成果初現
初嘗新聞教育改革后,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已逐漸看到效果。近年來學生新聞作品公開發表數量急劇增加,專業品牌的影響力也逐步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專業學生公開發表的新聞作品達1600余篇。其中,2012級學生黃星在2015年新京報第二屆超級實習生評論大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成績,并獲得暑期進入新京報評論部實習的機會;2014級學生宋瀟、蔡名龍、劉靜雯、楊雄等在2016年度紅網紅辣椒評論發起的全國大學生新聞評論大賽中獲得佳績。
為了適應新媒體的發展需求,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逐步開通專業微博、微信,用于專業品牌拓展、傳遞媒介聲音,公布系內各大事宜。目前,“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官方微博擁有粉絲4558,已初具規模。
201 3年建立的西科青梅,目前已從APP應用走進微信、QQ空間、微博等媒介渠道,擁有在校生粉絲數量近1萬人。
(二)課程融合的現實問題
雖然改革成果已初見端倪,但依然存在著教改阻力。例如,在推行語言文學類課程落地新聞專業時,要做到課程的融合并非易事,如果把文學類的課程交給新聞專業的老師代課,難免存在專業不對口,講解難以深入的問題。而中文類的老師雖然講文學課程得心應手,但卻存在新聞專業知識的短板,難以順利將兩類課程進行融合,學生聽起來往往感覺生硬,難有興趣。
對此,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其一,廣泛邀請著名媒體從業者或行業學術領軍人物前往學校講座,彌補學生認知空白,幫助學生從“尖端”人物手中學到經驗。例如,為開拓學生眼界,更多了解國外新聞教育理念,西南科大廣播電視新聞系曾邀請英國斯特靈大學研究員為學生分享英國編輯出版專業的發展現狀,并鼓勵學生留學深造;除學術講座外,西南科大新聞系也不定期邀請媒體從業者來校講座。過去幾年相繼邀請過“新華每日電訊”黃冠老師、新華社駐外攝影記者張迺杰、《經濟半小時》節目編導劉朝輝等為學生分享從業經驗,分析業界動態,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走出校園,提前為進入社會做好準備。
其二,加大新聞類教師與文學類教師的溝通,雙方互相交流學習,以自己的專業學術能力彌補對方存在的短板,共同完善培養方案,爭取把文學課程落地新聞,把新聞課程引入文學專業,實現雙邊的互利共贏。對此,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已確定與學院對外漢語、漢語言文學兩大專業聯合培養方案,加強雙方教學業務的溝通,以座談的形式分享各自專業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內容,最終將兩大內容結合在一起。同時,方案要求三個專業的老師每個月進行一次教學匯報,探討雙方課程融合的阻力,以求共同解決。
其三,引入新鮮血液,吸收更多符合具有傳播學與文學雙背景的老師進入教育體系,彌補目前教師隊伍中的角色缺失。在聯合教學的培養基礎上,除了要求雙方專業的老師進行溝通融合外,還需及時補充新思想,新文化,引入具有雙學位的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能及早適應課程融合的改革,另一方也能為學生帶來新的思維模式,避免過去重復式教學。
四、結語
面對大的時代浪潮,新聞教育改革已是勢在必行。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路上,改革的成果已初見成效,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西南科大廣播電視專業的嘗試亦有得有失,“得”在認清了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看到文學類課程新文化與專業知識融入業界前沿的必要性;“失”在教師工作壓力增加,融合阻力重重等方面,換言之,如何進緩解老師的工作壓力、實習兩門學科的自然對接、保證專業培養具有實踐性和前瞻性成為目前新聞教育最值得思考的幾點。但培養復合型人才,不斷拓展新聞學子的眼界,加強學生新聞專業能力的訓練和語言文學常識的積累仍然是試行改革不變的初衷,為社會選拔出符合媒體行業需求的新聞人才依然是各大高校不變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