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摘要:目的:探究抑郁癥的診斷與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6年1月一2017年1月門診接治的74例疑診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在取得患者家屬同意后,采用雙盲數字均分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對照組37例患者給予非綜合治療,實驗組37例患者給予綜合治療,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抑郁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確診為抑郁癥患者,且兩組患者治療8周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情況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實驗組患者得分降低幅度明顯,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10.8%vs21.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74例抑郁癥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和臨床治療后,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對于抑郁癥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針灸治療、認知治療的綜合治療方法,能有效提高抑郁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抑郁癥;診斷;治療觀察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社會生活壓力不斷提高,抑郁癥的發病率逐年攀升。臨床研究認為抑郁癥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社會生活劇變以及大腦中神經遞質、體內激素分泌異常有著重要的聯系。抑郁癥患者在遭受生活上、工作上重大打擊后,個體患者大腦中神經遞質5-羥色胺和體內去甲腎上腺素(NE)的濃度均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患者出現情緒低落、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等臨床癥狀[1,2]。本次實驗通過選取我院2016年1月一2017年1月收治的74例疑診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經臨床診斷確診后,分別給予非綜合治療以及綜合治療,探究抑郁癥的診斷與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6年1月一2017年1月門診接治的74例疑診抑郁癥患者,實驗組37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4例,患者年齡最小為15歲,年齡最大為46歲,患者平均年齡在(53.7±2.8)歲,患者病程最短為3個月,病程最長在9個月,平均病程在(3.7±1.4)月。對照組37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34例,患者年齡最小為16歲,年齡最大為48歲,患者平均年齡在(51.9±2.6)歲,患者病程最短為3個月,病程最長在10個月,平均病程在(3.9±1.2)月。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任何明顯的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排除標準:(1)孕婦以及哺乳期婦女。(2)大腦、心、肝、腎等重要器官損傷的患者。(3)有長期酗酒史、神經藥物依賴史的患者。(4)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未經醫師同意,擅自中斷治療的患者[3]。
1.3方法
1.3.1 根據抑郁癥臨床診斷標準對74例疑診抑郁癥研究對象,進行臨床診斷,確診后,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在贏得患者家屬同意后,采用雙盲數字均分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1.3.2 對照組37例患者給予非綜合治療,37例患者給予鹽酸帕羅西廳(生產廠家:浙江華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06)常規抗抑郁藥物治療,其中鹽酸帕羅西廳初始藥物進服方式為,每日口服20mg,連續服藥2-3周后,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需要,每周增加患者進藥量在10mg左右,將患者最終每日口服藥量控制在50mg以下。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醫師應對患者飲食進行指導,囑患者家屬適當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營養、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盡量避免油膩辛辣食物。實驗組37例患者在對照組臨床治療基礎上給予綜合治療,(1)認知治療:醫師應與患者家屬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在充分了解患者發病原因的基礎上,穩定患者情緒,糾正患者在認知上的錯誤,促進患者找回自我,樹立生活的信心,糾正患者對社會生活的負認識。(2)替代性治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囑患者家屬給予患者充分的關心和理解,堅持每天與患者進行交流,改善患者抑郁狀況,醫師可根據患者情況給予患者放松治療、生物反饋治療。(3)運動療法:根據患者體質特點、臨床癥狀指導患者每日進行慢跑、瑜伽等鍛煉。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抑郁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診斷標準
抑郁癥患者臨床診斷標準如下:
(1)臨床癥狀:抑郁程度較輕的患者出現情緒低落、思維遲鈍、回避社交、記憶力減退、食欲減退,失眠等。抑郁程度較重的患者出現悲觀絕望、交流障礙、身體協調性較高低、徹夜不眠、惡心、嘔吐,以及自殺傾向[4]。
(2)實驗室檢查:患者大腦中神經遞質5-羥色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NE)的濃度低于正常水平。
1.5觀察指標
(1)密頓抑郁量表(HADA)為29分制,得分<7:排除抑郁;得分在7-21分:有抑郁的可能;得分>21:肯定抑郁[5]。
(2)抑郁自評量表(SDS)為百分制,得分<50:表示患者不抑郁;得分在50-59分:患者輕度抑郁;得分在60-69分:患者中度抑郁;得分>70:患者高度抑郁。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系統軟件統計分析資料;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并用X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76例患者均確診為抑郁癥患者,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測量得分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得分降低幅度明顯多于對照組。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具體情況(見表2),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3討論
近些年來抑郁癥的發病率逐年攀升,目前國內外對抑郁癥分型還未達成一致,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抑郁癥分型主要包括以下兩類:(1)根據抑郁癥患者發病原因,將抑郁癥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內源性抑郁癥主要是指患者發病前未出現重大家庭、社會事件,患者是由于神經遞質5-羥色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濃度降低等因素,誘發抑郁癥。外源性抑郁癥是指患者由于突然遭受社會、家庭惡性事件,導致患者出現心理障礙,臨床出現精神抑郁、情緒低落的抑郁癥類型[6]。(2)醫師根據患者發病原因、癥狀以預后情況,將患者分為精神病性抑郁癥和神經癥性抑郁癥,其中精神病性抑郁又稱為重度抑郁,該類抑郁癥患者主要是由于5-羥色胺以及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濃度降低,導致患者在出現情緒低落、思維遲鈍的同時,還伴有幻覺、妄想、自殺等癥狀,該類患者需進行長期較大劑量抗抑郁藥物以及抗精神病藥物聯合治療,通常預后不佳。神經癥性抑郁癥患者發病主要是由于遭受重大刺激后患者出現失眠、食欲不振、記憶力減退、默默不語等癥狀,在抗抑郁藥物治療基礎上聯合針灸、運動、心理治療等,臨床治療效果較好。馬曉華等臨床研究認為,對于憂郁癥患者在常規抗抑郁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灸、中藥以及情志治療能有效提高抑郁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單純運用抗抑郁藥物早期,患者腎上腺素濃度驟然上升造成的口干、便秘、心動過速等 不良反應的發生[7,8]。本次實驗發現兩組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確診為抑郁癥患者,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以及抑郁自評量表(SDS)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8%,實驗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于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于抑郁癥患者在臨床確診后,給予運動治療、替代性治療等綜合治療方法,能有效提高抑郁癥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參考資料:
[1]瞿偉,谷珊珊.抑郁癥治療研究新進展[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4,36(11):1113-1117.
[2]陳儒,王琳,倪愛華等.多模式聯合在抑郁癥治療中的優勢互補效應[J].河北中醫,2015,05(1):15-17.
[3]虛擬現實技術可望用于抑郁癥治療[J].醫藥前沿,2016,6(34):12-13.
[4]張一帆,王永志,李麗等.磁共振波譜技術應用于抑郁癥治療評價的研究進展[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4,33(19):1648-1651.
[5]呂林英.探究在抑郁癥治療中應用艾司西酞普蘭聯合喹硫平的效果[J].心理醫生,2016,22(21):221-222.
[6]蔡道堂,韓峰,汪浩等.淺談認知行為療法在抑郁癥治療中的作用[J].當代醫藥論叢,2014,113(2):111-112.
[7]姜浩,仲海珍,王靜等.西酞普蘭聯合舒必利在有精神病性癥狀抑郁癥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6,14(8):58-59.
[8]馬曉華.中西醫結合療法在精神抑郁癥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5,(26):195-196,197.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2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