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欣
摘 要 群體性事件是由社會矛盾所引起的、非法的、人數較多的、帶來不良社會影響的群體活動。在當今網絡發展迅速,網絡傳播速度越來越快,傳播輻射面積越來越大的條件下,群體性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也越來越深。因此,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網絡時代,應積極應對群體性事件,引導正確輿論方向,穩定社會秩序,弘揚正能量。政府,媒體、網民,都應當對網絡群體性事件負責,都應積極應對網絡群體性事件,并采取正確的應對策略,控制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惡性發展,減輕不良的社會影響。
關鍵詞 網絡時代;群體性事件;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 TP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0-0054-02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而伴隨經濟高速增長而來的,是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矛盾:貧富差距的拉大,地區間經濟發展速度的快慢,法制的不健全,以及貪腐造成的官民離心,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等等。這些因素在沒能得到解決的情況下,積累沉淀,直到爆發,其直接表現為引發群體性事件。
群體性事件是指由社會矛盾引發,特定群體或不特定多數人會集臨時形成的群體,通過非法的規模性會集、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群體活動。群體性事件會發生語言行為或肢體行為上的沖突,以此來表達想法和主張,從而爭取和維護自身利益。也有些群體借此來發泄其對某些社會現象或行為的不滿。由于其非法性,以及不正當的手段,群體性事件往往會造成非常惡劣的社會影響。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有些人為了達到私利,甚至只是單純的博人眼球,更是利用網絡,利用高速的信息傳播手段,擴大群體性事件的影響范圍,惡意引導輿論,動搖社會秩序,造成更加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當我們面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時候,應當采取一些合理合法的策略,疏導群眾的不滿,解決群眾的問題和訴求,防止不良影響的擴大和衍生,維護社會治安的穩定。
1 網絡時代下的群體性事件概述
1.1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起因簡述
網絡群體性事件通常發生于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空間等網民密集的網絡社交平臺。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來自于對某件事情的關注度持續不斷地激增,從而引起越來越多的網民的激烈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網民情緒更易激化難以控制,從而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可以引起關注的事件不僅僅局限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性事件,也包括了文娛、體育、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事件。
1.2 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特征
1)網絡群體性事件傳播速度較快,影響范圍較大,影響程度較深。在網絡時代,信息傳遞速度加快,一件事情發生以后,“一分鐘傳遍全國,五分鐘傳遍全球”。網絡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網絡用戶可以同時對一件事情進行關注[1]。
2)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網民情緒更易激動,難以控制。網絡群體性事件雖然避免了肢體上的暴力行為的發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群體的生命安全,但由于網絡交流的隱匿性,使得網民在發表言論和看法的時候忽略法律法規,容易將過激的情緒帶入到交流中,造成網絡文明秩序的崩塌,帶來不良的影響。而這些,往往更加難以控制。
2 以《人民的名義》中“大風廠事件”為例,討論網絡時代下群體性事件的影響
前段時間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在劇中,有兩個場景使我印象深刻。
一個場景,是發生在大風廠與拆遷隊對峙的時候,大風廠員工以直播的形式,將對峙現場傳到微博上,引來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網上的評論不僅一邊倒的支持大風廠員工,還將拆遷隊的暴力行為以及扮假警察的行為與政府聯系在一起,使得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同時,劇中也提到了在大風廠還在對峙階段的時候,遠在北京的侯亮平已經得知消息,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國外媒體的關注,而距離最近的黨政干部反而需要靠侯亮平的電話通知才得知事情的發生。另外一個場景,是互廠骨干鄭西坡被警察突然帶走,其子懷疑上門的是假警察,把傳喚證和警員編號都給拍了下來,隨后,在網上瘋狂發帖,瞬間引起了網上的熱議。大風廠的員工在網上看到了相關消息,相信了鄭西坡被逮捕,使得李達康和陳巖石等人先前對大風廠職工所做的思想工作全部白費,也讓來開協調說明會的政府職員被攔在了廠門口。
由此可見,網絡時代下新媒體的傳播速度遠遠高于傳統媒體,而其所帶來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引發,往往是由片面的,帶有個人偏見思想的,不完全真實的信息引起的,這種信息所帶來的輿論導向是不正確的,主觀的。這種不完全真實信息不僅僅會夸大事件當中某一部分的錯誤從而忽略其實質,也會遮掩事情的真相為心懷叵測之人達到目的提供工具。這種群體性事件一旦發生,不僅會造成難以控制的局面,也會使得溝通產生障礙,更加會讓更多的人形成第一印象,從而讓后期做出的種種努力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3 網絡群體性事件應對策略
3.1 政府的應對策略
1)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卻又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網絡上的一切都有可能造成“蝴蝶效應”,擾亂社會秩序。如果不能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進行有效的控制,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國內有學者指出,網絡因其匿名的特性,造成互聯網上信息可信度過低,流言蜚語盛行,過激言論充斥網絡[2]。因此,政府應當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和治理。
2)政府應當建立相關部門,不僅僅要加強對網絡媒體的監管,提高網媒準入許可的標準,篩選出具有正能量的,客觀公正的媒體,更要及時的關注社會網絡輿情的走向,避免網絡群體事件影響的擴大和持續發展。在發現有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趨勢的第一時間,要采取對應的措施,要在“黃金時間”公布新聞,“占領制高點”,引導輿論正確的走勢,從源頭上控制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3)政府應當改變解決群體性事件的思路。網絡群體事件具有高速的傳播能力及難以預估的影響力,不能單一的按照過去的思路,封鎖信息控制輿論,這樣會適得其反,造成更大的麻煩。正所謂“堵不如疏”,與其封鎖控制,不如改變解決思路,與較有影響力的網媒聯合,對事件真相進行澄清報道,也可采取新媒體的手段,例如直播,或者微博留言對話等形式,與公眾進行充分的交流,了解公眾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4)政府應當建立公開透明,有效傳播的信息發布制度。群體性事件的發生根源在于矛盾的引發,起因在于不完全信息的傳遞。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信息傳遞以及溝通的障礙導致雙方處于信息閉塞環節,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若政府能夠簡歷公開透明的,有效傳播的信息發布制度,與時俱進,通過各種傳播手段,使得各個年齡層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能接收到全面的有效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會大大加強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控制。
5)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民素質的管理和提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擴大很大程度上是由素質低下的網民盲目發泄自我情緒,盲目煽動網民群體進行語言攻擊,盲目引導錯誤的輿論方向導致的。想要控制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惡性發展,還需要政府加大對網民素質的管理,可以采取基本網絡道德的教育來提升網民的素質,需要在廣大網民心中安一面鏡子,讓他們時刻警醒自己,在自由言論的時代,不僅僅要享受自由發表意見和看法的權利,同時還需要遵守維護社會秩序,理性、文明發言的義務。法律治標不治本,唯有真正的提高了網民們的素質,使得他們在心里有一個衡量標準,才有可能將網絡群體性事件所帶來的惡劣影響轉化為促進社會進步的積極影響。
3.2 媒體的應對策略
1)媒體應當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原則,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客觀事實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而獨立存在的[3]。在跟進相關報道時,應當做到充分取證,還原真相,不帶有任何個人情緒以及感情偏向。媒體應當代表群眾督促相關部門及時處理問題,解決矛盾,與此同時,媒體也應當遵循職業操守,在未能還原事件真相之前,不做猜測性報道。
2)媒體要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新聞報道者,是把事實制作成新聞再傳播給受眾的媒介,在新聞傳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報道新聞史,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主觀傾向性[4]。”因此,不能就對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某一方片面的采訪而報道新聞,也不能將帶有“主觀傾向性”的言論當作新聞發表。媒體工作者應當秉著實事求是的精神,積極為群眾解決問題,為政府樹立形象,為政府與民眾架通橋梁,穩定社會秩序。
3.3 網民的應對策略
網民面對網絡群體性事件,首先,應當確保自身的生命及心理安全。網絡群體性事件與一般群體性事件一樣具有攻擊性,不但威脅人身安全,也同樣會造成心理安全的危機,因此,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時候,不論是事件當事人,還是旁觀者,都應確保自己身心安全。其次,網民在應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時候應當理智,控制情緒,遵守法律法規,遵守道德標準。文明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不使用具有攻擊性,虛假性,侮辱性的語言,語言行動不應上升到更宏觀的雙方對立,了解自己在網絡上所有言行僅代表個人,并對自己的言論負責。有能力的網民在理智發表言論的同時,不能引導錯誤的輿論,也要勸說身邊的人理智對待網絡群體性事件。最后,所有的網民都應當自覺提高自己的素質,維護社會穩定的秩序。
參考文獻
[1]馬如原.網絡時代環境下群體性事件的控制[J].法制與社會,2013(36):214-215.
[2]楊蓮溪.自媒體時代網絡群體性事件傳播中的新問題及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5,6(18):89.
[3]雷躍捷.新聞理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4]何梓華,成美.新聞理論教程(修訂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