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剛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著眾多變數,充滿著各種“意外”。教師應該善待課堂“意外”,捕捉“生成”良機,創造生命活力課堂。
關鍵詞:小學;教學策略;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的“劇本”,教師在課前均作了精心的準備和各種預設,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生成”一般在教師的意料之中,俗稱“意料生成”。因在預設范圍之內,教師易于控制,并覺得“得心應手”。但課堂教學卻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著眾多變數,充滿著各種“意外”。它是教學中突然出現的“新情況”,帶有一定的偶然性與隨意性,在教師的預設之外或與預想相左,但其中可能潛藏著學生認知的盲點,蘊涵著學生創新思維的萌動與勃發等。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若能善待這種“意外”,及時調整教學思路與方法,有效捕捉“生成”良機,就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怎樣善待課堂“意外”,捕捉知識和技能的“生成”良機呢?試舉一二小例,拋磚引玉。雖教學中的“意外”主要發生在課堂,但它的產生可能孕育于課前、延伸到課后。
一、課前:前置學習,捕獲“意外”
前置學習包含兩個方面:老師的前置學習與學生的前置學習。教師在進行課前教學設計時,要充分思考挖掘教材隱含的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策略等,要根據對學生的了解預設在教學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情況、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所要達到的目的等。當然,有時候老師也要巧妙地預留一些“后門”,給學生創設“意外”的機會。
學生的前置學習也就是課前自學。要求學生重點思考:通過自學,我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新的發現?我的困惑是什么?后兩個問題往往是課堂“意外”的母體。教師要鼓勵學生善于自己思考解決,或通過小組內的討論探究解決。而更要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質疑老師甚至課本,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困惑,創設課堂“意外”產生的沃土。
二、課堂:善待“意外”,捕捉“生成”
數學課堂是由多個教學環節按照一定的預設順序連接在一起形成的,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味按照預設環節前進,不考慮“意外”變化,或對課堂中出現的“意外”熟視無睹,甚至壓制“意外”,認為學生怎么那么多奇怪的問題和想法、是對自己權威的挑戰,那么數學課堂必將落入僵化、機械、沉悶的泥潭,久而久之定會扼殺學生學習的興趣、創新意識與能力。因此,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及時根據偶然出現的“意外”情況,及時對預設的教學環節、問題探討與解決進行改動或增刪,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高效生成。
如:在我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有這樣一道練習:把3個棱長為5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分別是多少?學生通過畫圖,把這3個小正方體拼成一排,可知拼成圖形的長寬高,求出其表面積和體積。再問:5個拼在一起呢?其實和上面一樣,同樣會解答。師再問:6個呢?有的說,還是一樣,會求;有的說,不對,現在可以有不同的拼法,拼成的圖形雖體積一樣,但表面積不同。學生嘗試練習。再問:12個呢?生馬上說,也有不同的拼法,表面積也不同。有一同學說:“我發現規律了:奇數個時,只有一種拼法,偶數個時,有不同的拼法,表面積就有不同的結果。”同學們給了他熱烈的掌聲。這時,一個平時鬼點子比較多的同學說:“不對呀,如果是9個、15個也有不同的拼法呀!”全班一下沉默了。面對這個“意外”,我發現了教學的良機,于是提問:“對呀,那該怎樣表述呢?為什么呢?”全班分組討論、探究,最后得出:如果是質數個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只有一種拼法;如果是合數個,則有多種拼法,這個合數有幾組不同的因數,就有幾種不同的拼法。課堂預設目標就這樣添入了靈活、創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實現了超越!
當然,當“意外生成”的教學資源短時間無法被識別、判明價值或處理時,我們可以暫時擱置生成。擱置生成并不意味著放棄,而是為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研究它們。如果學生直接質疑到點子上,可以作為一個探究主題,交給學生自己來探究。學生的動手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意識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培養,也激發了學生興趣,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認知規律和方法,知識、技能有效“生成”并達到升華。
三、課后:反思“意外”,延伸“生成”
課后,可指導學生通過寫數學日記的方式,對所學的數學內容進行總結,可以像和自己談心一樣寫出他們自己遇到的困惑或感興趣之處。教師可以通過讀學生的數學日記來進一步了解學生“意外”的發展變化狀況,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評語中得到進一步的鼓勵和幫助。當學生的“意外生成”非常具有創新性或研究價值時,我們還可以及時引領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把“意外生成”變成“意料生成”,延伸“生成”,創升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得利.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學習,2015(1).
[2]陳清容.小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