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蘭
摘 要:識字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加強對有效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的探析,有助于增強語文教育質量,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識字有效教學應當從如下三個方面突破:兒歌教學,滲透漢字知識;借助圖畫,激發識字興趣;利用游戲,快樂學習漢字。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兒歌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識字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當加強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的研究,促進寫字教學質量的提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兒歌教學,滲透漢字知識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最關鍵的問題是小學生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他們普遍對灌輸式教學不感冒,教師采用填鴨式教育不僅無益于學生記憶生字,反而會讓學生對學習漢字產生厭惡,不愿意配合課堂教學活動。很多時候,教師重復一遍又一遍,學生還是記不住字音、字形、字義。
出于全面增強教學效果之目的考慮,小學語文教師迫切需要轉變教學方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巧妙滲透漢字知識。教學實踐證明,兒歌具有郎朗上口、便于記憶的特點,通過編寫兒歌滲透漢字知識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語文出版社s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識字部分就已經涉及兒歌內容,例如,一年級下冊第三課《添“口”歌》:“小口、小口,本領高。千變萬化,真奇妙!添個‘十字,葉兒飄,添個‘包字,虎咆哮。添個‘多字,打哆嗦,添個‘阿字,真美啊……”通過一首節奏明快的歌曲,學生迅速掌握“葉、咆哮、哆嗦、啊”等生字,有效提高了記憶效果。
兒歌與識字教學相互結合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熱議話題,越來越多教師開始關注兒歌對增強識字效果的現實意義。相比較一板一眼的理論灌輸,學生更容易接受兒歌,因此教師很有必要展開兒歌教學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二、借助圖畫,激發識字興趣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學生對識字不感興趣,一提到寫字、認字就犯難,將識字當作一種巨大的負擔。深入分析這一現狀產生的根本原因,我們發現一方面是因為小學生愛玩愛鬧,所以他們靜不下心在教室里面學習,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教師采取的落后教學方法挫傷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課程標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為了更好地促進語文識字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應當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從興趣角度入手,順利導入識字教學。結合自身多年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借助圖畫進行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以一年級上冊識字(一)第二課《看圖識字真有趣》教學為例,“日、月、水、火、馬、鳥、魚”等象形字可以結合圖畫教學,極大激發了學生識字興趣。當看到課本上枯燥乏味的漢字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生動形象的事物一一對應,學生充滿了學習成就感,自然會主動投入課堂教學活動。現今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普遍進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應當行之有效地運用這些電子教學設備輔導識字教學,通過圖畫一目了然展示漢字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字形、字義。
三、利用游戲,快樂學習漢字
回顧課堂教學,筆者經常遇到陷入這樣的教學窘境,講到某一個生字時,正準備進一步延伸相關知識,學生卻不配合教學,一會兒提出一個問題,一會兒又提出另一個問題,一刻也閑不住,教學思路頻頻被打斷。好不容易處理完學生的問題,下課時間卻馬上要到了。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整節課四十分鐘時間都要求他們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換而言之,即便學生坐在座位上面,但是二十分鐘之后,他們心也不在課堂上。識字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情,如果教師能將識字過程與游戲相互結合,寓教于樂,勢必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下冊教學結束之后,為了提高復習效果,進一步鞏固識字內容,筆者設計了一個“摘蘋果”游戲,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具體為課件展示一棵結滿果實的蘋果樹,根據本冊教材生字表,在每個蘋果上面寫上一個漢字,樹下放有很多籃子,每個籃子分別對應不同的字音、字義,學生將漢字與字音、字義一一對應,比一比規定時間內誰摘的蘋果最多。這個簡單的游戲在班級營造了良好的競爭氛圍,筆者剛一說清楚游戲規則,學生紛紛來了興致,拿個第一給同學們看看。全體同學積極參與游戲活動,他們的注意力不再分散,很好地起到復習鞏固的目的,讓人深感欣慰。
以上是筆者對小學語文識字有效教學方法的認識,當前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仍然存在各自為政,教師憑借經驗草率行事的問題。為了進一步促進識字教學質量的提高,在今后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每一位語文人都應孜孜不倦探索,相信在全體教師不懈努力之下,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一定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獻:
[1]李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作文教學研究,2009,7(5):123-124.
[2]姚婷.有效的教學策略[J].小學語文教學,2013,5(36):77-78.
編輯 彭 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