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艷
摘 要:傳統教學中,教師雖使用提問形式,但問題大多是理解層面和記憶層面的,有效性不高。新課程改革以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被大力倡導,要求教師還課堂給學生,在此背景下,提問教學因為能引發師生之間的對話互動而備受重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性和教學的實效性。分析了生物課堂的教學實際,并對有效提問的策略進行了初步的
探究。
關鍵詞:初中生物;提問;策略
在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和推進下,課堂教學的要求已經不再單純地存在于定性思維這一個層面中,而是應該不斷弘揚發散思
維,強調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具備善于提問、巧妙提問、有效提問的教學能力,開發學生的形象空間,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讓“提問”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一把利器,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目前初中生物課堂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課程改革以來,有效提問為傳統枯燥、單一的課堂輸入了源源不斷的熱情和話題,不僅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師只顧講授知識,師生“零交流”的尷尬局面,也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新理念。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提問”又陷入了另外一種“僵局”,那就是形式化。一方面課堂提問模式的形式化。很多教師看似順應新課改要求,注重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但卻只是簡單地將傳統的“滿堂灌”轉變成為“滿堂問”,這些問題就好像“機關槍”一樣,學生完全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受死”。形式化嚴重,實效性差;另一方面課堂提問內容形式化。教師單純地為了提問而提問,提問內容形式化嚴重,主要表現為:問題內容設置簡單,缺乏合理的課堂設計,毫無啟發性。提問的范圍過窄,缺乏層次性,只適用于少部分學生,得到的信息反饋也不全面,教學策略的改善會大打折扣。
二、實現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想要改善當前課堂提問的現狀,最主要的問題就在于打破
“形式化提問”,將提問落到實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問才最有效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以下是我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一個探索和嘗試。
1.創設問題情境,在學生興趣處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它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也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學生長時間聽課產生的疲倦感。當然,這里指的是好的、有新意的問題,反之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先拋開問題本身的含金量不說,單純說在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上提問,能輕松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首先要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通過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師生之間友好對話,引發情感共鳴,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針對教學目標,在重點難點處提問
提問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問題的引導來認識并吸收生物知識,最重要的還是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問題內容的設置上,教師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投其所好,還要吃透生物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教學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完成教學目標。在重難點問題的設置上,我通常會采用“梯度”提問的方式,將一個有難度的問題,分散成為一系列逐漸遞進的簡單的問題,一步一步、層層深入的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其中也可以夾雜一些相關的生活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知識的特征或規律,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零散的問題就是學生通向學習目標的“康莊大道”,引導學生的思維趨向于教學目標,又不僅僅局限于教學目標,得到思維的拓展、能力的提升。
3.聯系生活實際,在易于混淆處提問
生物知識豐富多彩,生物現象復雜多變,生物屬于一門自然學科,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但生物又反映的是微觀的現象,學生肉眼無法察覺。在課堂教學中,單純依靠教師的語言講解,就讓學生準確地將生活現象進行理解和區分,難度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師在生物教學中的關鍵就是通過適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其中,有效提問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將易于混淆的現象放在一起提出是否一樣、是否一類、為什么的問題,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尋找類似的論據,通過這樣的過程,易混淆的現象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影響,在今后的區分中就會更簡單。
4.結合學生實際,在最近發展區提問
“學生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最近發展區。”在提問的過程中,如果問題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差異太大,即便有教師的幫助,學生也很難完成這個問題,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但是如果在就近發展區提問,把握好“度”,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度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喬麗婭.優化課堂教學口頭應答評價[J].現代教學,2010.
[2]趙仁春.注重課堂有效提問,促進教學方式轉變[J].科學大眾,2011.
編輯 趙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