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晶+李迎杰
摘要“互聯網+”是近幾年的一個熱點問題,它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聯合,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和發展范式。本文介紹了“互聯網+”的內涵及應用領域,闡述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在對高校教育教學發展情況和整體結構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需要改革的方面進行總結,使高校的發展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教育教學 改革
引言
隨著社會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優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與此同時,我國的高等教育行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例如: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短缺,人才供給類型與社會崗位需求失衡,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不能及時適應經濟結構轉型發展,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如何有效增強等。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社會各類人才的重任。為了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真正發揮學生的潛能,對高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成為了“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它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創造了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是從戰略的高度進行的革命,包括從教育理念、人才培養目的和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變革。它支撐著人才培養機制體制的變化,可以滿足互聯網經濟時代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互聯網+”對高校實現教育全局性發展和戰略性轉型有著重大的意義。在“互聯網+”背景下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進行研究,探索全新的發展路徑,成為了一種新的研究機制。
1“互聯網+”的內涵和應用領域
1.1“互聯網+”的內涵
國內“互聯網+”的理念最早是由易觀國際董事長于揚提出的,2015年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優化生產要素,將傳統產業互聯網化,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作為互聯網發展的新高度,“互聯網+”以其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等優勢成為了國家的一項發展戰略,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1.2“互聯網+”的應用領域
由于“互聯網+”是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的一種新業態,在許多領域得到了認可和應用。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各行各業都在開創新的互聯網發展機制,以提高自身競爭力,創造更多的財富。如:在傳統工業方面,采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改變傳統工業產品及研發生產方式。在金融方面,與金融相結合,開發新的金融模式,以擴展客戶數量和市場范圍。在商貿領域,對傳統商貿進行更新換代,為商貿交易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方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通信領域,互聯網+通信有了即時通信,保證了信息傳遞的高效性和實時性。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為人們提供更多更方便的出行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提高了效率。在醫療方面,互聯網將優化傳統的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務。互聯網與教育相融合,改善了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教學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共享。在農業方面,不僅用數字技術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還能在網上對農產品進行銷售,減少農產品買賣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益。
2“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從“互聯網+”的戰略角度對高校教育教學進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具體體現如下:
(1)順應時代發展,提高學校綜合實力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十三五”時期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確提出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和人才培養機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高校的體制結構提出了新的挑戰,這就需要高校要創造性地利用互聯網資源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學方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校辦學質量。
(2)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的需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取得的教學效果也一般。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開創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樹立正確的“教”與“學”關系,促進教育教學朝著多樣化、現代性、創新性的方向發展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3)提高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需要。隨著互聯網在教育中的不斷深入,一些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型教學方式逐漸涌現,如:在線開放課程、網絡學習空間、微課程、翻轉課堂等等。面對新的教學形式任課教師除了要有基礎的知識結構和扎實的專業素養之外,還需要擁有教學的藝術性,具備相應的操作技能,創建先進的教學方法。這勢必需要高校通過改革教師培養機制來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
(4)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型校園的需要。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常態,國家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引擎的發展。為適應社會,發揮自己的力量,新一代的大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專業技能,以滿足國家新型人才的需求。校園作為教育的主戰場,培養人才的搖籃,需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
3“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學需要改革的方面
“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各傳統行業的融合,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相應的“互聯網+教育”也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互聯網在教育領域的簡單應用。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要從多個層面來對教育教學進行改革,具體如下:
(1)教育機制。在深刻理解“互聯網+”內涵的基礎上,更新教育理念。整體把握學校教育機制,在遵守客觀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重構高校的教育體系,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尋找有利于高校自身發展的新機制。爭取做到將互聯網技術滲透到高校教育教學系統的方方面面,真正實現教育教學改革質的飛躍。
(2)教務管理。從學校到院系,教務管理工作是連接每一位老師和學生的樞紐,為教學提供一個完備的操作平臺。教務工作開展的效率、準確性、服務意識等直接關系到學校正常教學的開展。“互聯網+”時代將對教務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也應對教務管理工作進行新的定位和規劃,培養一批能順應現代教育發展模式的管理人員,充分發揮教務管理人員的作用。
(3)教學模式。“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要求高校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高校可將一些通識課等課程以網絡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借助網絡學習平臺來完成相關課程的學習,增加教學模式的多樣性,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4)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機制是一個學校培養社會和國家所需人才的基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結合形成了許多新業態,相應也需要大量的創新性技術人才。高校需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從根本上改革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更多能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使大學生能真正學有所用,發揮自身價值。
(5)師生關系建設。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定位有著嚴格的界限。教師站在主導地位,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而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是接受信息的客體。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與學生是信息利用的共享者和課程加工的合作者。教師如何利用“互聯網+”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大教學情境與認知條件,激發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欲望。學生怎樣參與教學,充分合理地使用信息技術,與教師合作分析教學材料,加工和處理信息等。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核心問題。
4結束語
“互聯網+”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互聯網的開放性突破了知識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引發了教育實質性和結構性的變化。雖然“互聯網+”還不能完全取代高校傳統教學模式,但這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