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禾+潘雪濤
編者按: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江蘇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從2012年開始,常州工學院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5所中職校合作開展了“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與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3所高職校合作開展了“高職與普通本科3+2分段培養”項目,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3所中職學校合作開展了“3+3”中高職銜接項目。五年來,以常州工學院等為牽頭單位的區域現代職教聯合體通過共同組建組織機構、共同完善管理機制、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實施教學評價、共同分享教學資源等舉措,逐步健全體制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優化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加強質量監測,致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理論與實踐成果。本刊從不同層面選編部分成果予以刊登,供讀者參考。
摘 要:文章以常州工學院和五所合作中職校開展“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為例,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及標準設計、教學組織實施、校企合作推動、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介紹了近五年來“3+4”項目探索與實踐的經驗。圍繞中本銜接一體化的建設目標,對目前該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尋求解決途徑,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中本銜接;一體化;“3+4”分段培養
作者簡介:周嘉禾(1980-),男,江蘇常州人,常州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潘雪濤(1973-),男,江蘇常州人,常州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測控技術與儀器、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研究與實踐”(編號: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濤。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7-0041-05
為認真落實江蘇省推進教育現代化暨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會議精神,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江蘇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常州工學院作為牽頭院校,從2012年開始陸續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學校、江陰中等專業學校、宜興中等專業學校、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5所學校的7個專業合作開展了“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以下簡稱為“3+4”項目)。牽頭高校與合作中職校相互配合,通過五年的探索與實踐,致力于中本銜接一體化的建設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及標準設計、教學組織實施、校企合作推動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人才培養方案制定
人才培養方案是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所制定的實施人才培養活動的具體方案,是對專業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培養目標與規格、內容與方法、條件與保障等培養過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設計。在“3+4”項目建設中,學生在中職學校學習3年,達到轉段條件后,升入對口高校完成后續4年本科學習,這種培養模式要求中職學校和對口高校整體設計和統籌安排人才培養的無縫銜接[1]。為了實現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教育的雙證融通,合作各方積極組織專業教師與行業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開展市場調研,了解各自專業技術領域的發展現狀和變化趨勢,分析各專業對應的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結合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確立了人才培養的服務面向和定位。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本科(學士)+(預備)技師(行業執業資格)”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制定了符合各自專業特點的中職+本科7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方案。
二、課程體系及標準設計
中本銜接一體化培養的最終落腳點應該是實現課程的無縫銜接。中職和本科兩個層次知識和技能如果出現重復或斷層,則分段培養必然會出現“兩張皮”,因此,課程銜接是中本銜接的實質與核心,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做好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的設計成為問題的核心。
在課程體系設計中,牽頭高校與合作學校按照“模塊化”的思路,設置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職業基礎能力課程模塊、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職業資格證書與技能鑒定知識模塊,體現了課程體系的遞進式銜接,初步構建了“融繼續學習能力、崗位職業能力、就業競爭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于一體”的課程體系結構。例如,常州工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與江陰中等專業學校的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對接,以“主動對接、雙向融合、創新實踐”的思路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能力模塊遞進銜接的方法構建一體化的課程體系,以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滲透的途徑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又如,常州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與宜興中等專業學校的建筑工程施工專業對接,確立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學士+準技師”的培養要求,確定了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目標。再如,常州工學院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省溧陽中等專業學校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對接,以數控操作技能和工程技術應用為主線,以“加大中職階段文化課和專業理論課比重,加大本科階段技能培訓和實踐環節教學比重”的思路,制定了中職與本科課程無縫銜接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標準設計中,“3+4”項目的教學工作,參與培養的學校采用一套課程標準,進行分段實施。課程標準的制定由常州工學院牽頭,各合作學校及相關行業企業參與、討論、修改,最后付諸實施。根據課程標準要求,中職學校主要從事職業基礎教育,包括文化基礎、專業理論基礎和專業實踐基礎教學,常州工學院在此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包括文化基礎的提高、專業理論的加深和專業能力的進一步拓展。為了確保課程標準的落實,保證教學質量,合作雙方共同申報課題,共同開展教學改革與研究,常州工學院還定期對“3+4”項目試點班進行教學質量的檢查和跟蹤。
三、教學組織實施
“3+4”項目運行過程中,合作各方均成立了組織機構,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建立了交流互動機制,確保了各項工作有序、規范地向前推進。常州工學院與各合作學校在每年的暑期召開項目工作會議,集中討論“3+4”項目各專業的轉段升學條件和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教材選用、教學運行與質量監控等事項;每年的寒假召開項目教學研討會,進行教研成果匯報與交流。每學期各學校職能管理部門開展互動交流,定時間、定主題,對項目實施進行頂層設計和難點剖析。專業教師也定期進行交流互動,共同下企業調研、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集體備課等。
常州工學院將合作學校培養階段的教學運行納入教學質量監控范疇,由教學指導評估中心牽頭,通過隨堂聽課、期中教學檢查、學生評教、教師座談等方式,對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執行情況、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學生成績管理等進行評估和監控,評估結果與監控信息及時反饋給合作學校。教學質量評估中心聯合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和二級學院的項目領導小組主要成員,對“3+4”項目各教學點通過聽取匯報、查閱教學資料、隨堂聽課、巡視實習場地、咨詢座談等方式進行教學巡視。
目前由常州工學院牽頭的“3+4”項目中,已有一批學生成功轉段進入常州工學院就讀。雙方學校嚴格按照當時制訂的轉段條件,秉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在讀學生進行選拔,并積極做好未能達到轉段條件的學生及其家長的思想工作。其余合作專業的學生目前仍然在各合作學校就讀,各個學校在培養計劃實施、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日常管理、素質教育積極推進等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為了讓“3+4”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的專業,成為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各校都精心策劃。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學生舉辦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觀大學校園和實驗、實訓場所,指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專門成立由校長任組長,分管教學副校長任副組長,教務處處長、系部主任、系部教學副主任為組員的“3+4”項目教學實施小組,選拔優秀班主任參與學生管理;公共基礎課均安排有普通高中或綜合高中任教經歷的教師擔任,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均安排專業實踐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擔任;定期安排教師到四星級高中進行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到常州相關中學學習取經,使備課、學案、教學要求、作業布置等要求與普通高中無縫對接。江陰中等專業學校構建“積極教育”體系,以“積極德育、積極教學、積極拓展”的三維理念來達成人才培養目標;該校依托教務處、督導室,形成專職督導員、兼職督導員、特約督導員和學生信息員組成的督導組織,對教學常規進行督導管理,成立本科教學部,積極打造“卓越課堂”,推廣“課外拓展”,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宜興中等專業學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制定并完善了各種教學規定,嚴格執行培養方案,嚴格規范教學行為,力求做到制度規范化、檢查常態化、過程精細化、效果最優化;單獨設立本科部,對學制銜接、學籍管理、質量控制加強督導和管理;全力推行多樣化教學,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定期召開家長會和學生思想工作會,通報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及時與家長溝通,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校企合作推動
為了更好地推動“3+4”項目建設,實現中本銜接一體化目標,近年來,各合作學校深入推動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全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常州工學院充分利用與地方高新企業間的合作關系,積極開展校企共建實驗室,分別建設了融合發展型、緊密合作型、合作型校外實習基地51家、163家、280家。其中與南通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與新譽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共建的機械工程實踐教育中心,與常州第一建筑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的土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實踐教育中心建設點。常州工學院注重引導教師和科研人員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主導產業的關鍵技術與共性技術的創新進行應用性研究,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強與社會、企業的對接,主動與企事業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伙伴關系,在社會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努力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學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在從事科研、社會服務過程中,切實提升了“教育力”和“服務力”,反過來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各合作學校也非常重視校企合作推動“3+4”項目建設。除了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到企業生產車間參觀,感受企業的管理文化以外,還充分利用企業的設備資源,聘用企業技術人員為課程兼職教師,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完成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學生的專業入學教育,參與專業核心課程、技能項目的教學,對學生專業素養、誠信意識、團隊協作能力等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3+4”項目實施中,常州工學院與各合作學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建立由行業、企業、高校、中職校專家組成的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在“3+4”項目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充分聽取企業的建議,開發與行業接軌的校本課程,注重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力求實現師資共建、設備共享、責任共擔、合作共贏。
五、師資隊伍建設
為切實做好“3+4”項目人才培養試點工作,各學校在師資配備和教師培訓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學校成立了專門的課程組,定期開展針對性強的教研活動,邀請校外專家參加教研活動,濃厚教研氛圍,提升教研活動質量。各學校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出國交流考察,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拓寬視野;定期組織部分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全面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支持教師在職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定期選派教師到對接高校進行訪學,加強合作學校的交流學習。
除此以外,常州工學院作為牽頭高校,不定期地邀請合作院校的教師參加“名師公開課”、“青年教師公開課”、“資深教師示范課”、“研究性教學示范課”、“學術沙龍”等活動,加強教學研究,打造優質課堂。合作雙方學校的專業課教師互相結對,共同申報相關課題,以項目研究為載體,校企合作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合作企業為依托,選派骨干教師掛職鍛煉;以產品開發為紐帶,推行教師柔性進駐企業政策;以交流服務為推手,實施教師職業培訓計劃。
六、存在問題
目前,“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試點建設項目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牽頭高校常州工學院在與其他中職校合作的過程中,充分加強各學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邊實踐邊總結,希望能夠在構建中本銜接一體化、著力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從目前“3+4”項目實施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各方在招生政策、日常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均有不同,導致項目實施中會出現政策脫節、管理不到位等問題。比如,“3+4”項目最后的顯性目標是“本科+技師”,但高等學校不具備技師職業資格教育培訓權限,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存在體制障礙。
二是沒有形成雙方合作學校高度認同的課程體系及標準。“3+4”項目既要分段實施,又要無縫對接;既要保證學生能完成相關專業中職教育的目標要求,順利拿到中專文憑,又要為后續本科學習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能水平。合作各方在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技能課程的要求不盡相同,因此課程銜接是項目成功的核心和關鍵。課程體系不合理將導致專業銜接脫節、錯位或課程設置重復,影響培養目標的達成度。目前,仍然沒有形成雙方合作學校高度認同的、完善的“七年一貫制”課程體系,沒有形成教學內容深度、廣度有效對接的高質量課程標準。
三是本科高校和中職校教師的學術水平、教學方法、教學能力等有較大的差異,有少部分教師對承擔試點項目教學的壓力存在抱怨,部分學生有“進保險箱”的錯覺,學習積極性不強。這些都反映了師生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少數教師缺乏應有的創立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路徑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少數學生沒有樹立自我成才的目標動力。
四是從已經進入本科階段的學生一年多各科成績和日常學習習慣來看,“3+4”項目的學生在動手能力、適應新環境的能力、體育運動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學習基礎較為薄弱,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七、對策建議
(一)提供政策保障,加強制度管理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合作各方要確保各項政策制度的有效落實,建立交流互動機制,明確各自職責,加強監督管理,確保各項工作有序、規范地向前推進。在中職入學招生宣傳方面,合作雙方可根據有關政策共同制定招生章程,各中職校積極做好招生宣傳和新生錄取工作。通過召開初中學校校長座談會、媒體報導、專門印制宣傳手冊等方式廣泛宣傳“3+4”項目相關政策,使生源學校和廣大家長對“3+4”項目的專業性質、招生流程、轉段要求有充分的了解。招生宣傳過程中,特別向考生和家長介紹試點項目的發展前景、政策細則、教學方式、轉段升學、考核評價等焦點問題。在日常管理和教學運行上,要嚴格按照雙方學校共同達成的協議,本著合作、共享、多贏的思想共同努力,任何單打獨斗、敷衍了事的做法都會影響到中本銜接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在轉段升學上,牽頭高校和各合作中職校可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預先制定當年各專業入學學生的轉段條件。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確保更多的“3+4”項目學生順利轉段,新生進校后,合作雙方學校的專業負責人要共同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專業情況介紹、轉段升學要求等工作。當學生完成前段專業的學習后,對接高校嚴格按照當年制定的轉段條件進行考核,以順利實現中本一體化銜接。當然,由于大量牽頭高校不具備技師職業資格教育培訓權限,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存在體制障礙,這就需要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優化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標準
課程銜接是中本銜接的實質與核心,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中本銜接一體化培養的最終落腳點是實現課程的無縫銜接,而優化課程體系、完善課程標準是核心內容。“七年一貫制”課程體系的完善應從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出發,通過人才理念更新、培養模式創新和系統化課程設計,解決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中職本科段課程重疊、教學內容重復、課程體系和實訓體系之間存在明顯的系統性缺陷等問題[2]。只有充分利用中職學校技能訓練的優勢,發揮高校人才科技的優勢,取長補短,才能最終體現“3+4”項目人才培養整體協同和分步實施的特點。目前,試點院校按照“模塊化”的思路,設置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職業基礎能力課程模塊、職業核心能力課程模塊、職業資格證書與技能鑒定知識模塊,體現了課程體系的遞進式銜接。同樣,為了提高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其制定和完善也應由高校牽頭,各合作學校及相關行業、企業共同參與、討論、修改,最后付諸實施。
(三)加強師資培訓,積極引導學生
師資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本銜接一體化目標的實現,相關學校應該從各方面入手,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師資培訓。如定期開展針對性強的教研活動,定期組織部分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鍛煉,定期選派教師到對接高校進行訪學等。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只有雙方教師經常交流互動、取長補短,才能達到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理想狀態。除此以外,“3+4”項目因為有其特殊性,一些學生以為只要考進中職,就能順利進入本科高校就讀。這種“進保險箱”的錯覺,使得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相關中職校應該采取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化轉段條件,積極引導學生,消除學生的錯覺,讓學生時刻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確立目標,順利轉段,繼續本科階段的深造。
(四)加強學業指導,實行因材施教
從“3+4”項目的學生進入本科高校就讀情況來看,他們與普通本科班學生相比,在動手能力、適應環境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動手能力較強。但他們學習基礎較為薄弱,主要體現在公共基礎課程和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兩個模塊。同時,少數“3+4”項目的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中與普通本科班學生相比就顯得相形見絀。為了達成中本銜接一體化的目標,實現“七年一貫制”的人才培養,必須加強對這類學生的學業指導,實行因材施教。本科高校要定期將“3+4”項目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普通本科班學生進行對比,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中職與普通本科‘3+4分段培養”項目是新時期應用型本科多樣化人才培養的產物,作為江蘇省首批項目建設試點單位,牽頭高校常州工學院與五所合作中職校經過五年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中本銜接一體化的培養模式必將造就一批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學歷、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解決職業教育框架結構陳舊、教育層次偏低、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等問題[3]。這順應了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趨勢,符合多樣化人才培養的要求,更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
參考文獻:
[1]蔡厚平,李明霞.基于中高職一體化的船舶工程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實踐探索[J].職教論壇,2015(29):62-66.
[2]尹飛鴻,肖華星,黃小璜.七年融通三螺旋遞進銜接的課程體系研究與構建——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6(17):39-42.
[3]顧坤華.“層次”之痛困擾高等職業教育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3-12-10.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