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黎明
摘要: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實用型人才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思政教育功能視野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對于培養高職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我國高職院校在深入探索哲學社會科學實踐教學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成長中發揮的作用不足,在這一背景下,我們通過對這一問題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綜述,通過與國外探索模式對比,揚長避短,從而最終形成創新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實踐教學
一、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背景
哲學社會科學是研究各種社會現象,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建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尤其是2004年以來,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意見》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性的認識,大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同時,高校作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在引領正確意識形態和導向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為此,學術界圍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問題展開了大量研究。
近幾年來,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主要目的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在各大高職院校得以廣泛推廣和實行,但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教學主要停留在單獨的理論知識傳授、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設計等主要環節上,未能形成相互連貫和系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并且,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成效不明顯。我們希望通過分析國內外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實踐教學的新規律、新思路和新舉措。為哲學社會科學實踐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教學邏輯的相融合給予一定的借鑒和支持,確保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背景下,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真正落實到培養高職學生的正確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同時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具有健全心理人格和健康體魄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所承擔的重要使命。在新形勢下如何通過實踐教學模式來凸顯哲學社會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健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開展卓有成效的實踐教學,以及如何正確處理社會創新人才的需要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矛盾。我們意旨在通過探索高職院校在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完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并且,結合國外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優秀成果,有目的地提出一套多元化的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實踐教學模式。
二、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深化和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開設,國內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育人功能的研究方面,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方面取豐厚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的表現形式、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育人職責、育人功能的現狀、以及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實現路徑和對策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表現形式看,有學者人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意義與價值就是要幫助人們解決理想信念、價值追求,不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不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大批高素質優秀人才。前教育部副部長李衛紅認為,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顯得更為突出:有助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認識和分析復雜的社會現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促進身心和人格的和諧發展;有助于學生奠定廣博的知識基礎,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不斷提高思維能力。
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育人職責看,有學者認為,高校哲學科學工作者因角色的特殊性,承擔著傳授學業,改變傳統政治工作的“唯政治化”的傾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從單一灌輸向多元內化轉變。高校哲學社會工作者要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科研水平、教學水平,以優良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科價值水平,促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的發揮。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具有前瞻性眼觀,在新理論、新思想的基礎上,勇于開拓創新,勇于發現問題,勇于探索新的施教模式,尤其是如何結合理論知識,讓學生在實踐的受教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哲學社會科學在生活中的運用。
從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的現狀看,有學者在調研分析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現狀過程中認為,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存在著唯馬克思主義理論化的錯誤傾向,使得高校哲學社會育人的作用局限于如何控制學生思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弱化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個別現象,在多元文化意識的沖擊下,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育人功能已經消弱。當然哲學社會科學的育人功能效用在一定層度上,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實際聯系不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理論成果吸收不夠,以至于導致缺乏說服力、吸引力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在教學中存在明顯的意識形態方面的錯誤,對學生成長產生嚴重誤導;在教材建設中,存在教材建設滯后、課程時效性差等問題。
從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實現路徑和對策看,學者從高等教育層面、課程層面、課堂教學層面等不同視角進行探討。在高等教育層面上,張振剛等提出,要重視理論研究,推進學科建設,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的實踐探索,體現時代精神。從課程層面上,程光泉等提出,要正確認識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意識形態屬性,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指導,緊密聯系實際,為大學生解惑釋疑。從課堂教學層面,雷光和等認為,哲學社會科學課程通過課堂教學環節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好以下四個環節工作:以充分認識課程特殊性為起點;以厘清事實為重點;以澄清價值為導向;以引導學生作出自己的判斷為落腳點。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方面研究成果頗豐。雖然國外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法,但以“公民教育”、“國民精神”教育等形式,通過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哲學等學科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象、內容、手段、效果等進行宏觀和微觀研究,為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提供有力的指導。
歐美等發達國家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課,強調將人文社會科學作為隱蔽性課程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教學環節上,教師自己制定課程大綱并征求學生意見,以政府為主導、學校自主設置課程,有序地完成教學工作,師生之間交流暢通,信息透明;在教學模式上,歐美高校教師注重課堂提問和討論,“啟發誘導式”地讓學生具體分析、綜合評價相關觀點和問題。教學氣氛生動活潑,學生積極性高、趣味性濃,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創造創新實踐;在教學手段上,歐美國家師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給予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以強有力的輔助。
亞洲如日本、韓國和臺灣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高校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研究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如韓國在1995年政府頒布了《確立主導世界化、信息化時代的新教育體制教育改革方案》、日本《學習指導綱要》、臺灣教學改革中都明確提出,通過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主體性研究,從理論到實踐逐步展開,培養學生適應時代變化能力。同時,不斷拓展和豐富學生的實踐性、創新性的教學模式。
三、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總體來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視野下,國內外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在高校育人問題研究方面,緊跟時代前沿,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的表現形式、功能的現狀、實現路徑和對策等方面均有涉及,不僅在理論問題研究方面深入各個層面,而且有許多實踐經驗的總結。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實踐教學研究方面,國內研究與東西方發達國家與地區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雖然國內有些學者在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實現路徑和對策方面對實踐教學提出了一些意見和看法,但總體上還局限于理論闡述,數高校該學科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不明顯。
而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數量一直保持著增長趨勢。但現實的問題在于,高職院校在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的結合不足,且一些高職院校重專業技能培訓、輕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現狀,更加不利于哲學社會科學課程育人功能的發揮。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發展歷史較為短暫,并且以“高技能人才”為主要培養特色等特殊性,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在高職院校說起來重要,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教學育人時效性不高、相關學科師資隊伍不健全、相關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實踐理論教學研究成果匱乏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視野下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現狀令人擔憂。
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視野下,進一步深入分析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內在依據,通過對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實踐教學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國內外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課實踐教學模式,吸取其有效性措施,對在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新狀況、新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已形成創新高職院校哲學社會科學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對策。
參考文獻:
[1]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04-3-21.
[2]靳諾,鄭永廷,張澎均.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3]劉貴芹.深化綜合改革努力提高哲學社會科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J].北京:中國大學教學,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