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菊仙
摘要:地理學科有著極強的綜合性與區域性,所以對學生的地理思維也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學生只有借助與相關的地理事物或是現象,才能掌握知識點的本質,進而找出其中的聯系,從而全面的掌握地理中的知識內容。教師想要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
關鍵詞:初中地理 思維能力 培養
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善于結合教材與學生的實際,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問要有層次、難易適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學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等思維方法。提問是地理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一、利用直觀教具培養訓練學生的地理形象思維
地理教學中的地理形象思維是通過典型的地理現象來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質的一種思維活動。地理形象思維不僅是思維過程中的一顆火花、一個閃念,而且經常地存在于教與學的活動過程中。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地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課的興趣,全面開發學生大腦、全面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認識地理并在實踐中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提供的地理形象思維材料可分為三類:一是通過實物、模型、幻燈照片、聲像資料等表現具體可觀的地理形象;二是通過簡潔的線條符號和地理示意圖形(黑板畫、黑板圖)附加少量的說明文字表達一定的地理知識內容的形象化圖示。三是通過教師生動豐富的語言,描繪出具體的地理情境。
二、利用感性材料培養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感性認識是思維的起點,思維就是對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對事物的本質及規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有限,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學中充分運用感性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現象通過直觀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師進行必要的點撥、講解,引發學生思考、探究,同時要求學生對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強化表達能力。例如:在“黃河水系”的教學中,幻燈片上黃河下游流域面積明顯比中、上游縮小,這種反?,F象可作為讓學生從直觀的視覺中進一步訓練其抽象思維能力的一種素材。黃河因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緩的華北平原沉積,使河床抬高而成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納支流入黃河干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人盡皆知,但這一點僅從流域的平面圖中是不可能直接觀察到的,學生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得出的結論)。而在講解黃河中游特點時,事實上教師已把原因告知了學生,因而,這一看似復雜的問題對初中生來說并不太難。
三、教會思維方法
恩格斯說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痹诜治龅幕A上才有綜合的可能;通過綜合,才能將分析的結果上升為事物的整體概念,認識到事物的本質。教師要對分析綜合、比較、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進行舉例,要指出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思考。如北美氣候類型教學,根據課本文字和地圖材料,提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分別通過北美洲什么地方?北美在五帶中主要位于哪個帶、以什么氣候類型分布為主?熱帶雨林、薩瓦納氣候分布在何處?40°N-60°N地區屬于什么風帶、什么洋流流經大陸西岸、對沿岸氣候有何影響、該地區屬何種氣候類型?為什么北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沒有西歐廣闊?說出加拿大朱諾的緯度,與我國黑龍江省的漠河相比,冬季哪個城市更冷?為什么?
分析我國核電工業布局,可設計以下問題:為什么東南沿海不建火電站?為何我國核電工業首先布局在東南沿海?建核電站有何優越性?說出東南沿海建設核電站的有利條件。通過上述問題的解析,學生思維得以聯想、拓寬,體會到我國首先在東南沿海布局核電工業是明智之舉學生思考問題后,總是要用文字或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培養思維能力的訓練中,不能忽視對思維過程的了解,教師要經常提問一些“你是如何想的”“為什么要這樣想”“能否在用其他方法?”要求學生用準確的,關鍵的科學語言,條理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是很重要得,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訓練。
四、利用生活經驗,培養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教學中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識記的效果就越好,期間的思維活動也越活躍。教學效果自然就越好。在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及水產業等章節教學過程中,水產品種類及分布、自然保護區分布及珍稀動物,學生往往會出現顛三倒四、張冠李戴的現象,但教學中如能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結合,則效果就大有改觀。例如:讓學生憑自己的生活經歷講出所吃過、見過的魚類,再把這些魚類按淡水或海洋進行分類,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把野生動物分布情況與旅游景點有機結合起來,許多學生原本對珍稀野生動物本身并不感興趣,但因為平時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這種生活經驗去識記野生動物或自然保護區就成了學生對以往旅游的美好回憶。從理論上講,思維可以分為許多種,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各種思維活動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再加上學科屬性,地理課是和政治、歷史、生物,甚至和語文相交叉的邊沿學科。教師在地殼運動、火山地震、板塊構造、生物的地理分布等章節的教學中,可以結合海原地震、汶川地震、印尼大海嘯及化石知識,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有方,學生自然會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式,從地理學科的角度解決諸如喜馬拉雅山地層中為什么會有海洋生物化石,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澳洲大陸上為什么有獨特的生物,以及紅海為什么會消失,地中海會變成新的大洋等繁難地理問題。
總之,思維是人類智力的核心,初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面的拓寬,思維也逐步地從具體的感性思維向抽象的理性思維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強有力的影響因素,無論是從思維的模式、方法或就其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都有一定的影響,有道是:“庸師向人奉送真理,名師則使人發現真理”?!笆谌艘贼~”固然鮮美可口,可解燃眉之急但終非長久之計,而“授人以漁”才是永久的,它促使學生學會怎樣捕魚,并將受益一輩子。
參考文獻:
1、葛恒巧.淺談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4,(09)
2、韓梅.淺談地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