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昌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進行,數學教育的改革也沒有落下,經過實踐教育和歷史的證明,數學學習對于一個人的素質和思維水平有明顯的影響。因此,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極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有一定的教學技巧來指導學生高效地學習。
關鍵詞:數學學習;指導方法;效率
隨著社會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的不斷加快,素質教育對于一個學生來說越來越重要,學生所需要培養的持續發展與學習的能力是必須從學校中獲得的,這關系到學生一生的發展,數學教育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有素養、會學習、敢于創新、敢于思考的人。并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注意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規律,要立足于將“教學為中心”轉變為“教會學生主動學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讓學習變得主動,讓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提升,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啟發學生學習
我們知道想要學好一門功課,學生必須要讀懂課本,要知道課本是學生獲取系統的知識的來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指導學生好好地預習,要讓學生養成閱讀時邊讀邊記筆記的好習慣。除此之外,學生還要思考課本中的新知識所涉及的問題。例如在教授分數與百分數的時候有這樣的題目:(1)有個大蛋糕重800克,一個人切掉3/5,剩下多少克的蛋糕?(2)一個蛋糕被切掉了3/5,正好背切掉了480克,那么這個蛋糕原來重多少克?我們先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目,然后在來解答,再給出實例(3)一個蛋糕重800克,有人用刀將其切走了60%,那么問:“切走了多少克?”例(4)一個蛋糕被切走了480克,正好是60%,那么這個蛋糕原來重多少?我們可以看到例3和例4這兩道題是以分數應用題為基礎原型,將已學的知識點百分數(60%)轉化為分數(3/5),我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知道學生仔細地、準確地抓住這兩點之間的聯系。同時,將這兩種題型進行對比,從而因勢利導使學生輕松掌握已學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學生能夠輕松地解決新問題,同時還能夠舉一反三解決其他類似的問題,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輕松。
二、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我們新課程標準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足夠的發展空間”,這是新課程標準改革的核心目標,也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境界。數學教育不應該僅僅是知識上的教育,我們更應該關注學生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學生能否實現“主動的”、“持久的”、“帶有目的性的”學習的關鍵,它體現在學習的方方面面,也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一)教師要做好讓學生重視課堂的聽講和課后的復習
對于小學生來說,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大概就是在課堂上聽老師授課,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也是在課堂上,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注重上課的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先讓學生預習一下接下來教師所授的內容,讓學生心里對本節課程有一個大致的認識,然后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跟進老師的上課節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思維和聯想,還要讓學生思考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教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要注重引導學生抓住基本知識點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同時,在課后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復習,教師要教授學生最有效的復習方法,要讓學生先將所學知識在腦海里過一遍,如果哪里有不懂的地方,學生要馬上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或是問其他已經掌握的同學、或是問問老師,向老師表現自己的困惑。而且,學生還需要注意在做練習題之前,將所有涉及到的知識點都回憶一遍,這樣學生就能正確地掌握各類型的公式及其推理過程。另外,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獨立、自主地完成,不要一遇到問題就問其他人,要知道,有些問題雖然一時半會兒想不出來,但是,只要學生靜下心來,仔細的思考,將與此題類似的、涉及到的知識點再看上一兩遍,說不定就會有新的思路。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在每個學習階段將所學到的知識有一個歸納和整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將舊知識不斷地積累和總結,這樣學生的知識面就會不斷拓寬,從點到線,再從線到面,這樣形成一個縱橫交織的知識網,學生的知識體系就豐富了許多。
(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要想學好數學,多做題目是必須的。要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有一個顯著的提升,教師要從基礎方面入手,“萬丈高樓平地起”,學生只有掌握了基礎,才能解決以后的難題,教師要以課本為主,讓學生反復練習基礎題型,當學生的基礎比較扎實以后教師再找一些課外的拔高題,這些拔高題用來拓寬學生的解題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對于一些較難的題和易錯的題,學生要準備一個錯題本來記錄,學生將以前的錯誤解法和正確解法寫出來,并且進行對比,從而找出自己錯誤之所在。同時培養學生養成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不要養成粗心大意的壞習慣。
三、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
學習就是為了在生活實際中有所運用,一旦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的知識解決了一個生活中的問題,那么自豪感和滿足感便油然而生,這種自豪感和滿足感,就會使他產生更加濃厚的學習熱情,從而激勵他追求更高的目標,如果學生能夠將生活中的數學與實際相結合,例如在學會了計算面積和體積的公式以后,學生可以將教室的面積或寢室的面積計算出來,然后與其他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進行比對各自的數據。他們就會感到數學無窮的樂趣,這樣他們的學習勁兒就會越來越足。
在小學數學教學之中,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能力,還要檢查學生學習的成果,并且培養學生自我檢查、自我較正、自我評價的習慣??偠灾?,教師秉持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心態,要教會學生做數學學習的主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目的性地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習變得主動,讓學生的積極性得以提升,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教師要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引導,要教會學生在課前應該仔細的預習,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講到哪,學生能夠有回應;然后,學生學完一節課,要對這節課有一個回顧,這就是復習的過程。復習過后就要學生自我檢驗學習的效果,要多多練習、多多實踐。只有這樣,學生的數學能力才有顯著的進步,教師的教學質量才會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