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華
一、民族地區高中學生德育工作的意義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據第五次人中普查統計,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達1.0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8.41%。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居住。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與漢族人口對流規模不斷擴大,全國每一個市、縣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由于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少數民族家長對子女教育投入越來越大,高中在校少數民族學生逐年擴大,這也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學校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文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道德品質,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崇高的理想,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及扎實的學識,是通過長期系統的教育和實踐形成的,其中德育教育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族與族之間的交往,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將越來越頻繁,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形勢所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是中小學當下的重要任務,尤其是民族地區高中學校的當務之急。
一、民族地區高中學生德育工作面臨的困難
由于地區及文化差異帶來的影響,民族地區高中學生德育工作難度大,困難多,主要表現為有以下四點。
1.學習目標模糊,沒有長遠的生涯規劃。
在歷史、地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下,民族地區少數民族同學家庭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區域文化教育水平的差異帶來學習上的差異。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民族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家長對教育的重視越來越明顯,高中少數民族學生的入學率逐年擴大,但是,對待學習目標比較模糊,沒有長遠的生涯規劃,許多家長和學生抱著這樣的態度,只要去讀書就行了或者只要進“好班”就前程無憂了。
2.行為習慣不規范,隨意性強。
由于經濟發展和區域文化教育水平的差異,民族地區高中學生行為習慣不規范,隨意性強,主要表現在課堂紀律、就餐秩序、集體宿舍生活等方面,給學校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3.小團體現象明顯,缺乏大集體意識,抱團違紀。
在對少數民族高中學生進行調查過程中發現,在對“是否經常參加本民族學生聚會”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75.36%的學生選擇了是,而對于“朋友都是本民族的”這一問題的回答中有6.2%的選擇全部是本民族的朋友,有65.4%的選擇大部分是本民族的朋友。由此可見,有接近一半的少數民族學生喜歡結交本民族朋友,存在與本民族同學和睦相處的小團體現象,而在我們學校日常的學生活動經驗中也發現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有小團體現象,如搞家族聚會,大集體意識不強,甚至抱團排外、打群架。
4. 過度的民族自我保護意識產生一些過激的情緒或行為。
所謂民族意識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民族地區高中學生從小生長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在民族文化積淀下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民族情感。他們到高級中學就讀,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希望自己的民族習慣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期待在融入學校環境的同時保持純正的民族習慣,民族自我保護意識也隨之增強。甚至由于少數民族學生與同學、教師缺乏有效溝通和必要的理解與信任,使得他們在一些瑣事上的不滿情緒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容易產生一些過激的情緒或行為。
三、民族地區高中學生德育工作策略
黨明確提出,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是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這為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黨把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進一步概括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明確指出,平等是基石,團結是主線,互助是保障,和諧是本質。而民族地區高中學生的教育和管理不僅是國家可靠人才培養的問題,更關系到黨的民族政策是否落實。對于維護國家穩定和民族團結、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將會直接影響到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筆者根據實踐工作經驗,總結出了以下策略,以供同行商榷。
1.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中國對我國的每一個成員的嚴格要求,也是對中小學生要求。古人有一句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高中階段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決定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為此在高一新生進校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教育內容融入到軍訓和入學教育中,幫助同學們練好“童子功”,打好人生底色,讓核心價值觀的種子真正在高中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2.貫徹落實《中小學德育大綱》、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和守則等規范性文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用規范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班主任要經常利用上課及課余時間多與民族同學接觸溝通。上課時盡量多提問,多給他表現和發言的機會并對他進行適時的鼓勵和表揚。這樣做一來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注,二來可以幫他樹立自信心。下課后同,經常與他們聊天,利用他們喜歡幫老師做事的特點,找一些事給他們干,從面拉近師生關系,為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打下基礎。
(2)提供學習榜樣。提供可模仿的同學、老師的榜樣示范來增強行為的認知。如把民族學生跟優秀學生編在一起坐、編在一個學習活動小組;用民族學生中的好榜樣做主題班會演講,以身示范,引起共鳴,從而達到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的目的。
(3)激勵法。按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的觀點,學生的任何行為都可通過一定的強化物來塑造。在實踐中可用操行分評比、爭優創先等方法進行激勵。
3.進行系統脫敏訓練。通過導入式或自我想象的方式引導違紀學生去想象犯錯誤后的后果,這樣多次的反復后,違紀學生自覺地對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加以控制,降低犯錯率。
4.重視與社區、家庭聯動,共同開展社會化的德育工作。
調動多方因素,重視與社區、家庭聯動,共同開展社會化的德育工作。與家長聯系了解問題學生在家中的情形,向村組、街道、鄰居了解其在社會上的情形;與任課老師聯系;利用巡課的機會了解問題學生上課的情形,必要時與街道派出所干警配合,多管齊下,約束違紀學生的行為。
5.法律宣傳。
利用班會課,通過錄象或講故事等形式,向學生講解法律中對各種犯罪行為的處置,有條件可帶他們到附近的看守所、戒毒報參觀,
使其對法律產生震懾,規范自己的行為。
6.把民族高中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強烈的民族情感引導到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正確道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