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雄
摘要:作為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綜合性學科,“育人”這一項主張歷來受到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視。就連最新的語文課標都明確指出,高中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使學生受到道德、思想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通過課標我們不難發現德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依然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理應重視對學生的德育熏陶。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語文;德育教育;學生發展
一、精心設計導入和教學過程,給與學生應有的德育教育
對于一堂語文課而言,一般包括新授課的導入,新授課、課堂總結、課后作業布置以及課堂反思等。其中作為一堂課開始的導入非常的重要,導入的是否緊跟課堂內容,是否有趣味性和生動性,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著直接的關聯。有句俗語說的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在教學中合理的利用課文導語,充分挖掘導語的德育作用,那么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就已然邁出了一大步。教師在設計高中語文導入的時候,要緊扣教材內容,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或者情景,讓學生盡快的融入到學習之中。為了實現既定的德育教育目標,這一方面需要教師在教學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備課,挖掘教材中任何可以挖掘,同時還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另一方面,還需要教師在沒有導語時自己精心設計導語,豐富材料,達到教書育人之目的。對于文學作品而言,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并不是簡單的膚淺文字,而是文背后透析的作者真情實感,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度挖掘教材,用優美的文字詮釋作者文章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感和思想表達。
二、拓展教學內容,巧用作者生平學習來滲透德育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作者可以說都是一個感人的故事,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充滿著正能量。目前,高中階段的學習素材中很多的作者身上都擁有一些骨氣或者優秀的品質,這些正是可以教授給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教育。對于文章的學習,除了要了解本篇文章之外,語文教師可以適當的拓展教學的內容,比如詳細的剖析作者信息,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創作的背景,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還能通過對作者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并品味前輩們身上的優秀傳統和高尚品德。在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的節選教學為家常便飯。那么魯迅先生的文章創作是與那個時代的中國大環境分不開的,為了救國救民,魯迅先生作為有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作家,為了喚醒億萬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抗日救國情懷,魯迅棄醫從文,在種種的反對聲音中,他坦然面對,顧全大局,與反動派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這些品質都是魯迅留給后人的,他可以鼓勵我們今天的莘莘學子,珍惜和平,好好學習,熱愛祖國,多一點承擔和奉獻。同樣的另外一位文學巨匠老舍先生,還曾經把自己比作文藝界的一名小卒,真正的展現了居功不傲的大家風范,日日操練在方桌和小凳之間,用筆作刀槍,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紙上。每一位大家的品性都是值得青少年學生學習的,所以在學習這些文章之后,作者一定要通過作者的生平和事跡來開展德育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素材的選擇上,名家很多,作品也豐富。
三、深度挖掘教學素材,利用作品傳遞的思想開展德育教育
一篇精美的文章,如果讀者能夠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就如同在與作者面對面交流一樣,這一點在語文教學中是可以實現的。每一堂語文課都是師生在與作者交流,在于思想碰撞,很多的思想恰恰又是開展德育的素材,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不妨打開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讓作者的思想熏陶和塑造學生的品質,讓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感染到學生,讓道德情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學生,使他們受到積極的德育教育。同時思想健康的文章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章當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內容是一個作者思想感情的外露,一片積極健康的文章,對學生的影響必定也是積極樂觀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需要引導學生多讀那些好的文章,同時是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對這種好的文章進行認真的體會。但是由于學生經理以及年齡的限制,對一些社會問題認識還不夠全面,對于表達社會事實的文章就很難深刻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韓霞.淺議高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學習,2014(08)
[2]李祖吉.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