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差伍果
摘要:作為教學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階段性的全局思想觀,明確各個階段學生應具備的寫作水平,以長遠發展的眼光審判學生的作文,從而能夠更為科學有效的指導學生寫作。以及培養學生養成好的詩歌鑒賞能力,體會到古代詩詞的魅力,同樣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課堂環境;學生情緒
在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中,“寫”在“聽、說、讀、寫”這四項綜合能力中占主要部分,是小學語文綜合能力構架中的支架部分。有一位語文老師在進行《望梅止渴》這篇課文的教學時,上課前首先說的是:“上課鈴聲響,大家快坐好。”原本喧鬧的教室,安靜下來,同學們迅速坐好。接著老師又說:“坐姿——”同學們回到:“端正。”同時并將手疊放在桌面。在隨后的課堂中,老師對同學們的稱呼為:孩子們。其中,在進行課堂練習時,老師先說:“要讀出‘有氣無力的感覺來,誰敢來挑戰?”同學們說:“我來挑戰。”并舉起雙手。同學A說:“有氣無力。”并配上動作。同學B說:“有氣無力。”……老師又說:“雙軌火車開起來。”每排兩個同學站起來,領讀生詞,其他同學們跟讀。
一、課堂語言的趣味性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的其中一個基本理念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游戲、活動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教師在教學時,采用活潑靈活的口語同樣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雙軌火車開起來”、“誰敢來挑戰”等等,采用生動活潑的話語,使同學們上課更加踴躍。
二、課堂語言的溫暖性
老師對同學們的稱呼統一為“孩子”。從語言上拉近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距離。老師不再是老師,而是“家長”;同學們也不再是學生,而是“孩子”。這樣的課堂教學更容易在師生平等對話的環境下進行,孩子們聽到覺得放松,溫暖。抵觸心理是學生語文詩歌鑒賞能力不高的一大原因。連詩歌都不愿意接觸,語文詩歌鑒賞能力當然不可能有多高。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見過太多厭惡抵觸詩歌的學生,除了對部分極度抵觸詩歌的學生談話疏導外,對其他學生的這種狀態,我僅能采取的措施是:勻出少量時間,在課堂上帶領他們體悟詩歌的力量,減輕他們對詩歌的厭惡感。
為什么學生會對詩歌這般抵觸?個人認為,這同詩歌在他們生活學習中的出現情形、直接間接影響有極大關系。下面,我們回顧詩歌出現在學生生活學習的情形,以及給學生帶來的感受。
學生處于三到六歲的年齡段,能識讀少量文字。許多家長會讓孩子開始背詩,此時學生對詩歌基本就是強行記憶。在背誦過程中鮮有樂趣;部分家長會在部分場合炫耀學生背詩的數量,把自己的孩子的詩歌記背量其他同齡人的作比較,這種輕率做法讓詩歌成為這個年齡段里不多的壓力源之一;不少家長的教授詩歌的方式過于粗糙,給學生留下不好的體驗。更嚴峻的事實是,語文詩歌鑒賞在考試中所占分數比重不大,這讓許多學生不重視這個版塊。很多學生連基本的應試詩歌鑒賞能力都不具備。他們總覺得自己讀不懂,不想讀,往往隨意作答詩歌賞析題。輕視的態度、畏懼的心理和輕率的做法導致此類題失分率奇高。此類題型嚴重失分的現狀,讓老師學生頭疼不已。對于學生來說,每一分都值得他們為之努力,每一分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競爭力。錯誤低估語文詩歌鑒賞能力,對個體整個生命周期的作用是小學學生語文詩歌鑒賞能力弱的另一原因。大部分小學學生訓練詩歌賞析就是為了考試。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對此我深感無奈。可能只是答題技巧掌握很好,對應試詩歌的出題思路有一定把握;很多學生遇到詩歌賞析就胡亂應付,詩歌賞析失分率極高,應試不能完全反映詩歌賞析能力,但連應試都過不了,又談什么賞析能力呢?培養小學詩歌鑒賞能力非常重要,小學生往往記憶力好,流利的背誦詩詞對于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難度,但是對于詩歌的理解,就不行了,這往往是由于小學生學習的知識積累不足,往往對于文言文的理解就更加費力了,其實教學時應當多培養學生自我感知詩歌的能力,讓學生心里充滿對知識的渴望。多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小學課堂教學時間多,這么多的時間不能只局限于課本上那點知識,更多的還是對課外知識的擴展,讓學生明白古代詩人的一些勵志故事,也可舉很多成語的典故,這樣就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更加的豐富多彩。還有一點就是,讓他們明白應試和日常的區別,保護他們對詩歌的熱情;能規范答題得分率高的學生不多,而且不一定就真正喜歡詩歌。
三、課堂語言的約束性
老師在講桌上說:“安靜,上課了。”這種畫面似乎只存在畫面里。鈴聲響后,老師拍拍手說:“上課鈴聲響,大家快坐好”、“坐姿——”同學們回到:“端正。”等等。規矩成為口訣,孩子們在說的同時,也在行動上滿足要求。但是又不會讓孩子們覺得過于嚴厲,有的放矢,良好氛圍中釋放約束力。
由此,通過這堂公開課,我認為教師應在備課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語言,力爭能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聽懂并樂于接受,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追求優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么有關系,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系。”我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恰是這樣一種,能協助我們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好方法。
不過解決問題往往不能操之過急。我們需要知道癥結所在,方能對癥下藥。那么,我們最先應該考慮的就是為什么已經處于小學階段,已經接受小學初中九年的詩歌教學,學生語文詩歌鑒賞能力還是普遍較弱。
大部分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古詩詞——詩歌的一個重要板塊,有部分學生受教于教育質量好的地區,甚至幼兒園時期就有適當的相應教學訓練。按理說,多年接觸詩歌的經歷應該能讓學生對詩歌有天然的親和感和一定的敏銳度,但是為什么到小學階段,學生語文詩歌鑒賞能力普遍不高?
四、結束語
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并沒有像傳統的教學中說:“誰來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誰敢來挑戰。”語言的轉變,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孩子們也更愿意去挑戰,挑戰的成功和失敗也更利于接受。孩子們不會覺得這是語文問題,這是在課堂上。更容易產生這是在進行游戲,在游戲、玩耍中學習,孩子們更容易通過課堂吸收知識。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多采用拓展性教學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