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曲
摘要:《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科學課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已為廣大小學科學教師接受。新課程實施以來,探究式教學已深植于廣大科學教師的心中,學生親歷著一個個探究活動。探究式學習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自主;探究;成功;失??;結合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墩n程標準》所倡導的“科學課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已為廣大小學科學教師接受。新課程實施以來,探究式教學已深植于廣大科學教師的心中,學生親歷著一個個探究活動。探究式學習成為了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一、關注學生自主探究,教師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在探究過程中,科學教師在探究中充當?shù)慕巧菍W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獲取知識,一直是科學教育關注的重點,自主探究,要由“扶”到“放。”有“扶”才能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結構,形成基本的科學技能和素養(yǎng),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課堂生成,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才能成就高效課堂。扶要扶的恰到好處,放要放的張弛有度。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的干預、指導往往過多,對學生管得太死。教師扶的痕跡依然過重,總是放不開,致使自主探究流于形式。主要表現(xiàn)有:該學生說的,教師代替了,可以由學生說的,教師也代替了;還有實驗環(huán)節(jié)教師一步步安排好了,學生按照教師安排的步驟做,不知所以然。教學雖然很順利,但無法體現(xiàn)新課改理念和實效性。
教師要敢放。“放”是自主探究、有效實驗的體現(xiàn)。有的老師不敢大膽放手,主要是怕放開了學生太活躍、課堂太亂、無法組織,特別擔心學生在眾目睽睽之下提出什么難題,自己應對不來。實踐證明,只要老師引導到位,大部分問題學生都能自行解決。即使學生解決不了,老師也有了思維的空間,想出應對之策。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要富有情趣,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要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要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二、關注學生正確對待失敗,一節(jié)真實的實驗課,有成功也有失敗。
科學探究就是讓學生在參與探究過程中深刻體會成功、體驗挫折、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zhàn),這樣才能健康成長。探究失敗對于學生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能使學生體會到原來科學探究這么不容易,科學家也真了不起!科學實驗失敗是科學探究中不可避免的。如我在教學中,五年級種子發(fā)芽實驗,有的學生在選種時選的是黃豆種子,結果泡了幾天,都泡臭了,還沒有發(fā)出芽來。當別人帶著自己培養(yǎng)的新苗到教室評比時,他們只能垂頭喪氣地舉起爛掉的種子。我鼓勵他們:“你難道不想找到種子不發(fā)芽的原因嗎?如果你不去想辦法解決,你將永遠停在失敗上?!睂W生回家查了資料,發(fā)現(xiàn)在泡種子時,水加多了,結果種子得不到氧氣,當然不能發(fā)芽。于是,重新實驗,果然幾天后就發(fā)芽成功了,他們高興地把自己發(fā)芽的豆苗帶來,與同學們分享成功的喜悅。這件事后,我教給學生的是: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失敗聽之任之,只要找到失敗的原因,就能打開成功之門。課堂上,只要教師能利用教學機智很好地處理成功與失敗的實驗就行了,可以是展示成功讓大家學習共享,也可以是分析失敗的原因讓大家引以為戒、從中得到啟示。不怕失敗的精神,對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關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把課內外活動鏈接起來,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
以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小學科學課,強調以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玩主要教學形式。通過一些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創(chuàng)造的過程。由于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科學教育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重間接經(jīng)驗傳授、輕親身體驗獲得的偏向,造成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嚴重不足?!罢n內外結合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倡導的準則有利于克服這些方面的弊端,促進兒童自身全面發(fā)展。在我們的教學實際中,往往按照課時安排,每周兩節(jié)科學課,有時一節(jié)課很難完成帶有實驗操作的教學任務。針對這樣的問題,就要求我們利用好課前或課后的時間,把一些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如科學課中,大量的觀察記錄活動:植物的生長變化,種植鳳仙花到生長、開花、結果;記錄一個月的天氣;觀月相和星空;養(yǎng)蠶活動、面包發(fā)霉的實驗等。如果按課時安排,只停留在課堂上進行或根本無法進行,學生就失去了一次次親歷體驗,失去了一次次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我們把這一系列的活動布置在課外,豐富了教學內容,充實了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了親歷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對探究活動也非常感興趣。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應該展開的活動不夠充分、應該深入的活動卻受困于課堂的教學時間,不能受到應有的效果。更何況在農村小學的科學課教學中,原有的科學教學儀器和設備不夠完整,所以好多探究活動無法順利完成。因此,延伸課堂到課外的學校、家庭、大自然,向學生提供更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科學發(fā)展的歷史,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課內探究活動和課外探究活動是探究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把課內外活動鏈接起來,以課內帶課外,以課外促課內,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是探究活動的目標。只有做到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才能得到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