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嬌
摘要:在伴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進城務工人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很多偏遠地區的老百姓為了改善目前不好的生活條件選擇了進城務工,大量的勞動力想城市轉移,這就使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愈發的嚴重。文章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隨遷子女 家庭教育 問題 策略
引言: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城市化進城也在加速推進,這就使得很多進城務工人員有機會在城鎮定居落戶,但是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就成了一個新的熱點問題。
一、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家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港灣,任何東西都無可替代。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關愛程度、家庭教育方式等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但當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家庭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
1. 缺乏父母關愛
由于忙于生計,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忽視了對孩子的關注和教育,迫于生計的父母起早貪黑,這樣就導致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關愛的數量不夠質量也不高,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孩子在遇到各種難題時不愿意與家長溝通,家長也不能給孩子心理上的疏導。
除了心理上缺少關愛,在生活上,他們對子女的照顧也有欠缺。在一些學校,部分小學低年級隨遷子女自己上下學,沒有家長接送,存在著安全隱患;有的隨遷子女早上沒有早飯吃,餓著肚子上課;還有的隨遷子女需要放學后幫家長看守店鋪,沒額外的時間學習。
為了彌補因為工作忙對孩子家庭教育的疏漏,不少父母選擇孩子高興就行的家庭教育觀。有父母選擇用錢彌補,一是給孩子報托管班,花錢把孩子“寄存”在老師家;二是給孩子零花錢哄他們高興,而不加引導。
父愛、母愛的缺失,容易讓隨遷子女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親子關系疏遠,造成隨遷子女內向寡言,有些孩子甚至出現心理障礙。
2.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很少為子女做人生規劃
進城務工人員很少重視孩子的人生規劃,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沒有期待,認為大城市的學校教育質量高于農村的學校教育質量,只要孩子能在城市讀書就行,有學上就行。不少家長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并小有所成,但這些積累并不是建立在接受完整的學歷教育上的,他們不認為教育有多重要,也不認為讀書能改變命運,在他們的觀念中,自己小學畢業也能掙錢,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并沒有什么關系。
家長不重視學業讓隨遷子女對教育的態度也變得隨便和不在乎,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和悲觀,進而影響隨遷子女的成長成才。
3.進城務工人員不重視子女習慣養成
部分隨遷子女的行為習慣與本地學生差距較大,他們的行為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自己在學校學習的進度。隨遷子女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作業習慣等是相對比較突出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方面,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說臟話、抽煙、喝酒、打牌、賭博、吵架,加上周圍居住人群也有這些習慣,隨遷子女很難改掉自己說臟話的習慣,也會偷偷抽煙、喝酒;在個人衛生方面,父母缺乏對孩子的衛生教育和衛生管理,有些隨遷子女身上會帶有異味;在作業習慣方面,一方面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家庭作業,另一方面有些家長因文化水平不高而無法輔導孩子作業。從學校反饋的情況看,有些隨遷子女在學校能夠按照老師要求,工整正確地完成作業,但是在家完成的作業歪歪扭扭、錯誤百出,一些學生交上來的家庭作業,也時不時帶著油漬和污漬。對于需要家長簽字的作業,家長也是隨手簽個“已讀”“已背”,根本不在乎孩子是否讀過、背過。有時候老師告訴家長,孩子沒有背誦,不能草率簽字,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孩子說自己背了,他們根本沒意識到需要自己去檢查。
4. 家庭收入的制約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管對于什么樣的家庭,經濟收入都是個很客觀、很現實的問題。一個家庭的收入往往首先要解決的是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其次才會考慮子女的教育投資和其他方面的投資。然而除了少部分成功的流動人員外,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仍然奮戰在城市最底層、最辛苦的崗位上,掙著或許與自己的勞動并不相符的工資,加上大部分農村家庭出身的流動人員家中子女一般較多,負擔較重,所以有限的收入對他們而言養家糊口都是問題。由此看來,家庭收入的有限性就直接限制了他們對于子女的教育投資,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二、改善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現狀的對策幫
助進城務工人員家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形成與學校共育的良性循環,需要在以下方面入手:
1.政府加強社會保障,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生存狀態,培養其家庭教育意識
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的缺位,與中國獨特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有關。政府可以通過立法,保護進城務工人員正當權益不受侵害,安排合理的工作時間、合法的收入,當他們享有法定休息時間和合理報酬時,才能有更多時間與子女相處,也有相對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子女教育中。只有真正改善了隨遷子女家庭的生存狀態,提高家庭生活質量,提高成員整體素質,并在此基礎上,完善相關家庭教育的法律法規,使隨遷子女家庭教育可以做到有法可依,隨遷子女才可能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2.社會機構利用公益活動,提高隨遷子女家庭教育水平
充分發揮社區的力量,一方面,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集中居住區域的環境治理,增設社區圖書館、活動室等,為隨遷子女家庭提供就近、方便的活動場所,增加家庭互動機會;另一方面,社區可以與教育部門、學校、志愿者協會、婦聯等組織建立聯系,利用各類社會資源,面向隨遷子女家庭開展公益的家庭教育講座、家庭親子出游等活動,讓隨遷子女家庭更好地融入城市,也讓進城務工人員與子女增進交流,了解家庭教育的正確方法。
3.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轉變進城務工人員家長觀念
改變隨遷子女家庭教育現狀,最重要的是家長觀念的轉變。只有當進城務工人員家長對家庭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對子女學業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更好地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學校作為隨遷子女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對隨遷子女教育狀況最為了解,對家長而言,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因此學??梢宰鳛檩o導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家庭教育的主導者。
提高隨遷子女家庭教育水平,需要政府、社會和學校等部門的多方努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進,在多部門的合力協作下,進城務工人員將會逐漸重視起子女的家庭教育,而這也必將有力促進學校教育,最終讓整個社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