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廣其+陳曉媛
【摘 要】信息技術給語文教學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種手段,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等方面都提供更多潛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更優地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激發學習者創造精神,發展學科實踐能力,提高語文素養,陶冶審美情操,完善健全人格,在智育與德育方面盡到語文的學科責任。
【關鍵詞】優化 激活 拓展 自主 調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055-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近些年,信息技術迅速崛起并逐漸進入課堂,它以圖文并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使教學化難為易、化復雜抽象為直觀形象,將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成為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力工具,從而備受青睞。在新課改實踐中,教師也應勇于實踐創新,嘗試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整合語文課程資源,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途徑,提高教學效率,打造高效課堂,從而激發語文教學的生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優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該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負擔。”計算機輔助教學(CAI) 已經成為新世紀語文教育最亮麗的風景線,它刺激人的感官,變抽象說教為形象演示,降低理解難度,矯補領會不足;還能有效地喚醒學習者的興趣、情緒和思維,從而激發其求知欲,使其保持積極參與、急切探求的姿態,甚至觸及學習者的情感層面。靈動的學習形式帶來的是傳統教學所達不到的收效。在突破傳統教學方式、激活課堂方面,相比于其他學科,語文更是迫不及待、義不容辭,而且大有作為。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重點難點。
小學生因年齡、生活經驗諸因素影響認知能力有限,尤其對一些距離較遠的、抽象的內容理解頗有難度,因而可以針對每節課的重難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直觀生動的教學情景,借用豐富的感性知識來完成突破。例如,根據課文《詹天佑》教材的編排意圖、寫作意圖以及課文特點,我確立了理解“列車在‘人字形線路上是怎樣行駛的”為重難點,并為此制作了動畫演示課件,再現了在坡度特別大的青龍橋設計的“人”字形線路:兩個火車頭一前一后、一拉一推,過了 “人”字形岔道口就反過來,從而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通過演示,既讓學生不僅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課文,還真切體會到了詹天佑杰出的創造精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傳統教學法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到位。
三、巧用信息技術,利于自主學習。
“學習金字塔”理論告訴我們,“做中學”或“實際演練”,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可以達到75%;“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可能。例如《詹天佑》如果讓學生來參與制作動畫演示圖,效率自會不同;講授《桂林山水》時配合課文選擇圖片、動畫、音樂,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且言之有序地描繪所見,再與課文對照,既體會出語言的精妙,又增長了觀察與語言表達能力,整個參與過程興致勃勃,可謂一石數鳥了。在語文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強化交互式學習,讓學生平等地共享學習資源,還可按照自己的基礎、興趣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與方法。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主動參與,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更培養語文的綜合能力。
四、拓寬學習視野,綜合提升素質。
語文課堂僅依靠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筆、一塊板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也難以提升教學效率、很難呈現語文學科與教師魅力的。《標準》還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如教科書、工具書、網絡、圖書館……”信息技術體現了強大的優勢,能收集更多的學習信息資源,增大了教學信息量,從而開發了語文資源,有效解決課堂教學“少慢差費”的問題。例如通過《中國漢字大會》 《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視頻資料的觀摩濡染,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漢語魅力,從內心愛上傳統文化;再如,教授詩詞除講、抄、背外,可把動畫、音樂、神采飛揚的書法等諸多中國元素融合起來,全方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增強文字的趣味性與感染力,使學生真正感受中國文化的多元風采。
因而,我們在聽、說、讀、寫教學各方面都能適當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實踐更加使我們體會到信息技術教育為語文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活力,但如何正確要把握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教學效益呢?
其一,把握分寸,過猶不及。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就是語言與文字,它的任務是其他手段取代不了也承擔不了的——畢竟直觀視覺、聽覺會弱化語言感知力或轉移學習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化教學手段可起畫龍點睛地點綴作用,絕對不可以完全取代傳統教學手段。依賴會弱化教師的綜合能力,深入的思考、隨時的示范、應激的智慧從來都不可替代,從這個層面講,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柄雙刃劍,利弊就掌握在教者手中。
其二,因材施教,調控磨合。使用信息技術要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調控應該起主導作用,在不斷磨合中將何時、如何利用等問題處理完善,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而不會被 “牽著鼻子”走。我們在制作PPT過程中,總會發現每個教師都有特色,但哪一份也不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直接使用會處處不順、時時被動,只能不斷比對琢磨,在取舍中磨合完善。
其三,提升自我,放眼來拿。它不是一種偷懶的教學方式,反而對教師的整體素養與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的情況下,尤其要求我們放開眼光自己來拿。或許有些時候客觀情況不盡人意,最終我們回歸、甚至更信賴了紙質工具書,但這些并不會阻擋思想者、實踐者的腳步。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淡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葉銳(《中學課程輔導》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