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問題,但是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仍然在追求高分數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因此,改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經勢在必行。
【關鍵詞】新課改 初中地理 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091-01
許多初中生在學習方面沒有積極性和上進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基本常識,甚至不了解中國的疆域和各省市的分布情況。在初中,學習地理正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常識,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但是,中國的初中地理教學現狀不容客觀,教師的教學模式相對落后,學生對地理學沒有興趣。所以,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一件十分重要且棘手的事。
一、積極創新,轉變教學理念。
在中學地理教師的行列中有少部分由于對教學的重視不夠或其他原因,把教學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一目標給淡化了。主要表現為消極呆板,視教學為包袱,這樣一來,教師變成了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壟斷者,教材機械的傳授者,例如:在講到“太陽高度角的大小與太陽對地面輻射的關系”一節時,很多教師只是簡單地給出結論。當學生提出為什么時,他們只是簡單地回答:太陽高度角越大,對地面的輻射就越強;太陽高度角越小,太陽輻射就越弱。但同學們就是不明白這一結論的原因,只能死記硬背,不但苦了學生,還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保持積極創新的態度去進行教學。在這一節內容里就可以加以創新,充分利用教學道具,用手電筒照射黑板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從實驗中總結出結果,從實驗中同學們可以看出手電筒照射黑板的擴散與集中,跟光線與黑板形成夾角的關系。這樣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從教學實際看,一個有吸引力的開始能提高教學的整體效果,在地理學科中,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條件,應有不同的教學風格,要求引入方式上不拘一格,因此在進行引入時應精心設計不斷修正,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學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引入時,應對不同的內容進行不同的創新引入,提高教學的層次性和餓邏輯性。
二、注重聯系實際,培養地理應用能力
地理學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它是應用性或實用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地理學的知識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用古人的話說:上至天文下至地里,中至人和。但在地理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濃厚,我們感到問題的癥結之一是課堂教學的理論性較強,而聯系實際不夠,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對學生來說,這個“用”應表現為在社會生活中,能夠運用有關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釋和解決一些現象和問題;能夠借用相關的地理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繼續進一步的研究和學習。 學習地理知識和技能不僅關系到學生平時的衣食住行和休閑娛樂,而且關系到他們日后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例如,當我們在考慮何地找工作、何地購物、何地買房子等問題時,就需要獲得、整理、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如企業和政府的決策,從尋找一超級市場或一區域性機場的最適當位置,到資源使用或國際貿易問題,均涉及地理數據的分析。沒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性地理思維能力,不但學不好地理,對將來從事社會工作也有所影響。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進步,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方式的一個新亮點。多媒體通過其強大的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可以將地理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形象化、簡單化。打破了“粉筆+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長江的開發》這一課時,考慮到許多學生沒有見過長江,在課前筆者先播放了一段關于長江的視頻,悅耳的音樂、優美的畫面加上動人的解說,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長江的波濤洶涌,一方面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在教學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筆者先讓學生考慮為什么會有晝夜交替和四季分明的現象,然后引出本課的重點,單純的理論講解學生只是一知半解,這時我用多媒體模擬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在視頻里展示給學生,再加上教材理論的講解,學生牢固掌握了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理論。
四、讓學生在“生成”中體味地理課堂之美
地理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過程,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學生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狀態,包括他們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表達,都是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面對如此之多的有價值的地理教學資源,我們不能拘泥于預設的教案不放,必須作適當的調整,讓地理課堂重現其變化莫測、豐富多彩的一面。首先搭建地理平臺,接受生成性資源。新課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課堂,在動態生成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恰當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學習,而不是只有接受學習或只有探究。教師要及時捕捉地理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要敢于因勢利導、打破計劃,要經常對預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反思和調整,促進學生的發展,憑借教育智慧在地理教學中機智生成,預設目標可以在生成中隨機升降,地理教學重點可以在生成中調整,地理探究主題可以在生成中適時替換,地理教學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時變奏。如在地理教學新知前,讓學生先開口說說對新知已經知道了多少,可以使教師對學生已掌握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避免超前,防止滯后,根據學生的認知程度決定如何因人分層施教,增強教學的針對性。該教學策略的特點是通過學生先“動口”,獲得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可利用的地理教學資源,從而生成新的教學起點和因人施教的切入點。
總之,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方式、方法有很多,如果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師都能注意根據教師本人特點、新的學生特點、新的課程特點、新的教學環境和新的地理科學進展來改革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使自己的地理教學方式、方法時常更新,就能使課堂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長青.初中物理實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2003
[2]冉龍軍.新課程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之我見[J].2010
[3]莊平清. 新課改下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J].新課程學習: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