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正武
【摘 要】隨著新課改理念地深入,教育部門對小學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因為小學生具有思維活躍的特性,所以美術教學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想培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必須要培養小學生在美術中的創造力。基于此,我就小學美術教學中創造力的培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闡述一些觀點。
【關鍵詞】小學美術 創造力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209-01
小學生常常在美術教學活動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與情感。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讓學生熱愛生活,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生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了如下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繪畫活動。
一、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
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科的興趣,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前提條件,其本質在于釋放孩子們潛在的創造力,也就是說讓學生有積極創作的能力這才是培養學生對藝術興趣的最終目的,也是最高階段。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去模仿,在模仿的過程中展開想象,在想象中迸發心靈的火花,這就是創作,而創造力就在這樣地想象過程中才能得到了充分地發揮。當然,對學生作品的充分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興趣的產生,不是一成不變、永不消失的。教師對學生要盡量多一些鼓勵,不要打擊其積極性,要引導孩子仔細觀察,合理想象,并注意循序漸進,要使孩子力所能及。興趣才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學生的入門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學生良好創作激情的基礎。在教學中,要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切身實踐,比如運用積木、筆屑、泥團等材料進行拼圖,只有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訓練,在實踐過程中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實踐還有助于增強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有利于他們進行積極地觀察和體驗,從而獲取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習的欲望,增強學習的動力,從實質上樂趣為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前提。
二、想象聯想與創作
聯想是指人們從此事物想到彼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一種遷移思維,將其運用到教學中去能使學生概念明確,幫助其創作。比如,在講解色彩知識時,教師不能單純說一種顏色是冷色或暖色,這樣學生不易接受,教師可通過對顏色的聯想來讓學生理解冷暖色定義。如:太陽和火焰給人帶來溫暖,太陽和火焰又是紅色或橙色,我們就把給人們帶來暖意的顏色稱為暖色。通過學生自己聯想,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很容易理解冷色和暖色的定義。聯想還可以使學生已有的知識得到升華。比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一片樹葉,學生通過觀察掌握了樹葉的顏色、形狀、特征以及畫法,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這片樹葉如果是側面對著我們,該怎么畫?如果在有風、有雨的時候,這葉子又是什么樣的?該怎么畫?”這樣學生開動腦筋,發揮聯想,又畫出了各種不同姿態的樹葉。聯想不僅用在學生的繪畫造型方面,還可以用在顏色變化的教學中,學生可通過聯想,掌握不同顏色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
三、靈活運用課堂上的實踐方法
提出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問題。在教《靜物裝飾畫》這一課時,我提了幾個問題:“在教材的六幅圖中,哪幾個使用了暖色調表現手段?哪幾個使用了冷色調表現手段?誰能準確說出其中一幅圖中用那幾種色相?每幅圖又有什么特點?如果讓你自己繪制靜物裝飾畫你將采取哪些方法?”在教師講授和學生實踐之前,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準確的。然而,他們卻憑著以往的知識,展開豐富的想象,就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們以往的教學模式常常是老師先講解示范,學生模仿做。這樣往往會局限孩子們的思維。而提出問題,就給孩子們留下了空間,讓他們獨立思考。其實,繪制出一個靜物裝飾作品具有許多方法如彩筆畫,蠟筆畫,粘貼畫,油彩畫等。提出問題,恰恰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火花,提供他們更多的嘗試機會,而不是單純的模仿。提出問題的結果,不僅激發了孩子們主動探索的創新精神,更是極大地提高了孩子們的實踐欲望,許多孩子躍躍欲試,渴望用實際操作來求證自己的思考結果。
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一幅優秀作品的創作,對于畫者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良好的觀察力。在課堂教學中要聯系生活中的實際,讓學生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了解美就在我們身邊。如教學《淅瀝的小雨》一課時,讓一年級的學生提前觀察生活中下雨時的情景,體驗下雨時的心情,傾聽下雨時的聲音,欣賞下雨時的色彩美。從各種感官體驗讓學生去觀察。由于學生準備充分,上課時回答妙語連珠,并且創作出一幅幅與眾不同的作品。任何創作都是建立在繪畫基本功的基礎上的,任何創造都離不開美術基本的技能技法,任何創造性的構思都必須通過具體和精湛的技法手段才能表現出來。基本技能技法為藝術創造提供了條件和基礎,創造又是基本技能技法的運用和發揮,我們強調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同時,也不能對技法技能忽視,同時提倡將創造性的思維融入到基本技能技法當中,使學生在學習基本技能技法的同時,能夠帶著一種創造性的心態以及獨特的視角和思維,去觀察、體驗,并以獨特的具有個性的藝術方法表現出來。
五、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做到因材施教,首先就要了解學生們的思維特點再結合教學內容。比如說,不同年級的學生因為生活經歷不同,所以他們的思維邏輯也不相同。小學生低年級的學生雖然審美一般,但是創造的熱情絕對是小學高年級這種具有了一定審美的人比不了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要制定好相應的教學“傾向”,以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教育大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所以老師在檢查學生們作品的時候,應該認真書寫評語。其中線條的畫法,色彩的使用,只要有可取之處都進行鼓勵。
總之,小學兒童的繪畫目的,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活動的能力。這種發展由一個人的個性或自我形象的變化顯示出來。每一個少年兒童都有創造力,都有自覺探索愿望。我們應當在教學中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點燃他們的創造力。針對每個少年兒童的素質要求,營造創造教育的時間、空間、環境,為每一個兒童提供表現潛在探索欲、創造力的機會,調動他們內在動力,使其創造力不斷發展。讓他們學得開心、愉快,是我們老師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云霞.小學美術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學苑教育,2010
[2]章瓊.小學美術課堂創意教學策略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