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摘 要】小學音樂課中對于教學情境創設的思考,本文從再現生活,借助圖畫,轉換角色,利用故事情節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通過有針對性地創設情境、激發情感,用音樂啟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產生,達到以音樂感受、音樂表現和音樂實踐活動為前提,以情與境交融為手段,讓學生置身于音樂旋律中,從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去感受、體驗音樂美的目的,使教學情境創設成為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教學情境 創設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219-02
教學情境創設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境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促使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從而達到有效教學。在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可以起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本文擬就音樂課中教學情境創設的技巧、方法做一些探索,使有效情境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再現生活以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生活是音樂之源,一切音樂作品都是作曲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產物。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就是把教材中的經典作品所描繪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強化他們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通過創設的教學情境走進音樂,走進音樂的情感世界,與作品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品味音樂,了解音樂描述的意境,辨析音樂表達方式、鑒賞音樂的表現技巧,感受音樂形象。在學習四年級《牧場上的家》這一首歌之前,為了使學生加深對《牧場上的家》的理解,激發學生對牧場的想象,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設想兩種生活情景:1、你們在生活中見過的牧場是怎樣搖的?想一想,如果有水牛游蕩、還有快樂的小鹿羚羊人的牧場又是怎樣的?2、誰見過夜幕降臨天上的星星閃爍的情境?歌曲中唱到“星空多么壯麗,令人無限神往,但是比不上我的牧場。”,為什么比不上?原來牧場上有“快樂的小鹿羚羊”,學生們在想象中很快就根據歌詞做出各種動作,唱得也特別有感情,課堂教學也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借助圖畫以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曲中有畫,畫中有曲”揭示了音樂與畫之間的相互聯系。學習歌曲時,借助圖畫可以再現教學情境,可以把歌曲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的真切,能迅速立體地感知音樂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在聆聽四年級《快樂的農夫》之前,先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進入稻穗一片金黃,遠望天邊隨風起伏似波浪的豐收畫面,歌曲的前半部份是贊美豐收的景色,音樂歡快,喜悅中帶有輕巧的色彩。后半段則是表現人人精神抖擻準備收割和把糧食存入倉的勞動景象和愉快心情,音樂先用帶有附點、明快清新的旋律來表現勞動的景象,隨后將樂句進入平均的八分節奏、音調平均漸慢結束,突出地強調人們慶豐年的興奮、幸福的心情。在同學們懷著期待的心情,眼睛中流露出熱切的目光,急于想了解快樂的農夫的契機中,用幻燈推出收割一望無際金黃稻穗的巨幅畫面。學生們驚喜的“哇!”聲一片。這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啟示大家邊聽邊看邊想畫面,思考你可以用什么動作來表現這幅畫面,以喚起同學們對收割場面的想象力。播放全曲后,問學生:從收割的畫面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人們的動作是怎樣的?學生們一邊觀察一邊思考,繼而爭先恐后地回答。在同學們熱烈的討論和興致勃勃的交流中,要求學生根據想象用自己的動作做律動將音樂形象展示出來。同學們在饒有興趣的律動和欣賞中準確地理解了這首《快樂的農夫》。
三、轉換角色以融入有效教學情境
為了讓學生參與與感知教學內容,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在四年級《動物狂歡節》教學中,先設計了一個坐音樂快車向動物園出發的環節,播放《公雞和母雞》的音樂,而后讓學生隨著音樂作公雞和母雞的律動,一開始就把學生帶到了動物狂歡節的現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創設了樂學的氛圍。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動物狂歡節》中的不同曲目,我又充分利用直觀效應:結合曲目選取了不同的動物角色來創設情境,在聽《公雞和母雞》后,師問:“公雞和母雞的特點誰能用動作表現出來?”學生就自由發揮做出各種各樣有創意的動作,而且很快進入角色并融入樂曲中,同樣,在接下來的欣賞曲目《大象》、《袋鼠》、《水族館》,通過指導學生用合作的方式模仿、扮演樂曲中出現的動物,對自己和他人的角色表演作出簡單的評價,老師所選擇的角色進行分析討論等,通過角色轉換,讓同學們在情感體驗中加深對樂曲的理解。
四、利用故事情節創設有效教學情境
利用故事情節創設教學情境是最簡捷、最方便、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由于歌曲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需要老師搭建理解的橋梁,帶領學生跨越時空,與音樂作品進行情感交流。在教學中利用故事情節,拓展思維的空間,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如在學習二年級《野兔餓了》一課時,利用歌詞的故事情節“野兔餓了----找到苞谷------想偷吃------沒付出----不能吃”創設有對比又連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對不同音樂形象需用不同的歌聲和動作表現出來。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力。并在學習歌詞的同時,不斷感受到演唱的樂趣,在唱和表現中獲得思想啟迪和美的享受。
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情境教學通過有針對性地創設情境、激發情感,用音樂啟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產生。良好的情境教學能夠很好地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和興趣,學生自然就會在課堂上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明顯地突顯出來了,而音樂教學中的有效情境教學以音樂感受、音樂表現和音樂實踐活動為前提,以情與境交融為手段,讓學生置身于音樂旋律中,達到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去感受、體驗音樂美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小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研究[D]. 張鑫.河北大學 2008
[2]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探究[D]. 靳彥慶.河南大學 2009
[3]情境教學研究[D]. 祝輝.上海師范大學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