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琪
【摘要】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微時代”環境催生了微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話語存在方式。“微時代”環境促進了“微文化”這一新型文化形態的誕生,表達內容和形式呈現出簡化和碎片化的趨勢,道德敘事主體呈現出而多元化的趨勢。為此,高校思政工作應更注重師生平等對話、與時俱進以及價值引導,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提升工作的創新意識。
【關鍵詞】微時代 思想政治教育 道德意識 媒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78-01
一、“微時代”環境的特點
首先,“微時代”促進了“微文化”這一新型文化形態的誕生。微文化環境之“微”體現在對“微小”的個人主體進行關注,焦點由社會本位轉變為個人本位,將每一個個人主體看作是事件的見證者或親歷者。比如目前,以郭明義、“最美媽媽”吳菊萍為代表的草根道德模范都開通了自己的微博,用易于接受、親切的姿態敘述自己的道德和對道德的理解,吸引了眾多“粉絲”的關注。由此,道德模范跳出了教條的束縛,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將抽象的、概念范疇意義上的道德轉變為對現實問題以及對個體經歷的關注,體現了思政教育的生活化回歸。
其次,“微時代”下表達內容和形式呈現出簡化和碎片化的趨勢。比如微博、微信有字數的限制(140字以內),而微電影也有時間的限制(30秒—300秒),這種短小精悍的內容形式符合大學生在快節奏社會下追求思維平面化和娛樂化的特征。因此受“微時代”浸潤的大學生再次面對以宣揚傳統主流價值觀為主的思政教育時,容易失去耐心或者轉移關注焦點,其教育效果顯得較為有限,體現了思政教育創新意識的迫切性。
第三,“微時代”下的道德敘事主體呈現出而多元化的趨勢。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道德事件,在經過無數參與主體的點擊與“@”后,形成一個巨大的輿論場,在無形中為每一位旁觀者塑造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這種由來自社會各個角落不同主體廣泛參與,由微小的事件輻射為值得思政教育者值得關注,體現了思政教育的價值觀向多元化轉變的趨勢。
二、“微時代”環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策略
面對“微時代”環境下出現的新特點,高校思政工作策略應當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其一,強調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教師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權威,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得到上升。教師在課堂素材選擇時,應當首先消除可能出現的道德相對主義以保證素材案例的可信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由表象性的描述引導至本質上的道德內涵,讓大學生通過生活現象去反思和追問生活中的道德精神,注重“媒介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或自己身邊感人道德故事的機會,通過“對話”闡明故事背后的道德內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道德故事上升為道德認識,并最終促成學生道德知識與經驗的統一。
其二,注重與時俱進。強調私人敘事的“微時代”往往在傳播過程中變得碎片化和膚淺化,缺乏深層次的價值挖掘,導致道德深度的蒼白無力。在思政教育中,無論是課堂之內還是課堂之外,都應注重讓微環境的獨特文化承載更深刻的思想內涵,要讓私人敘事與宏大敘事實現有機統一與結合,才能使傳統的思想內容變得更有生機,更富有現代意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利用新媒體與學生交流互動,在互動中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把握校園輿情,從而防患于未然,如利用QQ、微信,建立官方微博運作機制實現平等對話交流的空間。
其三,注重價值引導。在事實呈現過程中“微時代”強調的是對現實的生活化解讀與多元化的理解,這會使其本身蘊含的價值傾向淡化,趨向中立。“微時代”是傳統文化與社會的拓展與延伸,“它們源于草根,以親民的形態將向真、向善、向美之心聚攏在一起,并且從網上延伸至網下。”傳統大學生的思想十分活躍,在“微時代”環境下開展思政教育時,教師一定要謹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價值性,讓理論與案例成為價值訴求的呈現手段,通過道德場景的創設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體現出政治性與愛國性,讓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責任,最終完善人格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微時代”環境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正逐漸改變。“微時代”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應當從形式、手段,內容以及參與主體幾個方面有所創新。將高校思政工作與“微時代”環境相結合,將更貼近大學生的認知特點,更體現出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關懷精神,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反思,提升工作的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唐愛民,楊麗萍. 略論學校微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應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3,06:11-15.
[2]呂國輝,林松.微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5,(21):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