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娜 吳善玉
【摘 要】通過整理分析近五年的文獻,了解國內部分省市的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現狀,研究其中普遍的關鍵問題,發現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基本特征。另外,參考一些老年護理事業發展比較先進的國家,了解他們的護理人員現狀,重新審視我國當下養老護理事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努力提高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現狀
據民政部最新發布的《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可知,到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達到2.22億,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5%。隨著生活水平以及醫療技術的日益提高,死亡率普遍降低,人口預期壽命也逐漸延長,使得人口老齡化趨勢快速發展。
養老機構始終是老齡化工作的重要研究內容,過去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護理服務需求。但由于我國建設養老服務體系時間較晚、速度緩慢,導致養老服務市場仍是一片混亂,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護理人員的缺乏。鑒于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工作對于改善老年人口生活質量的重要意義,筆者選擇通過整理近五年文獻最新研究進展,總結國內外養老護理人員的現狀,分析原因及發展對策。
1 相關概念
1.1 養老機構
是社會養老專有名詞,指為老年人提供飲食起居、清潔衛生、生活護理、健康管理和文體娛樂活動等綜合性服務的機構。據于瀟文獻可知,養老機構主要包括老年社會福利院、養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具有專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的特征。
1.2 養老護理人員分類
1.2.1 國內
在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分為護士和護理員。徐曉君[1]等認為,護士需要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治療身體疾病,促進康復,關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是,目前國內開設老年護理學課程的高校屈指可數。杜國瑋在文獻中對護理員定義為:在國家認可的養老機構中工作,經過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獲得國家資質認證和法律保障,遵從養老服務行業道德標準與管理規范,對老年人進行照料、護理的服務人員。
1.2.2 國外
美國養老護理人員分為注冊護士、持照實習護士、持照助理護士;日本分為介護福祉士和社會福祉士;韓國分為短期護理人員和長期護理人員;澳大利亞分為養老護理助手、登記護士、老年專科護士、臨床護理專家;德國分為護士和護士助手;英國分為護理助手、護士和管理者[2]。
2 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的現狀
2.1 養老護理人員面臨的問題
2.1.1 學歷層次較低,女性為主,年齡偏大,多為外地戶口
文獻顯示,我國養老護理人員最明顯特征就是受教育程度不高。掌握養老護理的相關知識程度都明顯不足,滿足不了越來越高要求的養老護理。養老機構中,有許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因此使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加大,但年齡大的女性在體力和精力上都無法完全滿足工作需求。另,部分調查顯示,在眾多護理人員中,大部分人都是外地戶口的農村人,一是因為他們可選擇崗位越來越少,二是因為老年護理工作對學歷要求低。
2.1.2 勞動強度分配不均,工作強度大,工作困難
養老護士每天都會做很多非護理專業工作,絲毫不涉及護理專業知識。而一些護理人員沒有受過專業培訓,沒辦法如護士般進行專業操作。對于養老機構中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護理人員需要給予全面的生活照料,如穿衣、喂飯、翻身、拍背、擦身、處理大小便等,這些護理工作即細碎又繁重,但是由于護理人員數量緊缺,導致他們的工作時間延長,這也進一步影響到護理質量。另外,由于和一些老年人交流困難、老人情緒波動大、老人家屬不理解等原因,使護理人員內心產生消極情緒,進一步造成了護理工作開展困難。
2.1.3 工資低,福利待遇差,多為臨時工,流動性大
在鄧淑英[3]的綜述中提到,工資低且工作勞累辛苦都是市場最明顯的問題,各種福利也不如其他崗位,嚴重不成比例的收入和付出成為最現實的問題。另外,曹利君等在文獻中指出,養老機構護理人員多以臨時護工為主,很難成為在編人員。同時,職業認同感不強、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等原因導致護理員隊伍流動性大。如此,形成了今天這種難以展開穩定護理工作的局面。
2.1.4 職業認同感不強,離職意愿強烈
無論何種崗位,對工作的滿意程度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工作積極性以及服務質量。尤其是老年護理這樣辛苦的工作,更需要相關護理人員有吃苦耐勞的品質。然而在這種前提下,護理人員的工資待遇還不理想,加上工作時間不規律、心理壓力大、工作環境差、社會認同感低等原因,造成他們對當前工作有諸多抱怨。反之,在鄧淑英[3]的綜述中提到,工作環境、組織支持和領導能力都能夠提高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瑞典和澳大利亞的養老護理人員就對自己的工作感到很滿意。
2.2 培訓發展滯后,眾多護理人員需求強烈
2.2.1 現狀
2001年民政部發布《老年人福利機構基本規范》,規定從事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人員要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持證上崗。而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的持證率相對較低,并且養老機構對持證上崗并沒有嚴格要求。由于我國養老護理人員年紀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也造成了多數護理人員不會主動自學養老護理相關知識。既無專業的崗前培訓,又不自覺學習,使我國養老護理質量相對較差。
2.2.2 內容
老年人需求和護理人員掌握的知識技能是相互矛盾,不成正比例的。在長期照顧、生活護理為基礎的基礎護理服務上,加強老年人常見疾病基礎護理知識,以及心理護理知識,生活照料知識,康復知識,安全及緊急救護知識。
2.2.3 培訓方法
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培訓模式,比如可采用分批、分階段、分層次培訓,既防止重復培訓,又能避免一些護理人員跟不上培訓進度。盡量滿足所有護理人員的學習欲望以及鼓勵他們的學習熱情。講課最好是以專題講座的形式,結合理論與實踐進行授課,使學習者既能夠掌握扎實的理論要點,又能夠在演示中開發自己的想象力,更好的在實踐中學以致用。
3 國外養老護理人員的現狀
3.1 美國
美國早在1967年就已對養老護理人員的資質有了嚴格的規定,同時致力于培養高級執業護士(APN),開展許多相關的高等教育課程和訓練。美國養老護理人員的教育程度以及福利待遇均高于我國,但是和我國一樣,急迫需要更多的養老護理人員。
3.2 日本
在日本,介護必須經過3年國家組織的專業學習,擁有臨床實踐實習經驗,通過認證資格考試并獲得資格證才能上崗。相對于我國,日本對養老機構護理人員的管理機制非常完善且嚴格,并且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3.3 韓國
在韓國,長期護理人員必須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后,通過考試來獲取資格。韓國對護理人員專業水平的嚴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服務供給的充分性。
3.4 澳大利亞
在養老事業方面,澳大利亞健全的養老模式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在培訓方面,為了滿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將護理人員分為四級,并進行分層次的教育;在管理上,能夠保證全天24h都有注冊護士在崗,根據床位配備登記護士及護理員。另外,他們專門設置相關監督崗位,請工作人員嚴格控制養老護理人員的準入資質,督促并進行入職后持續且詳細的培訓。通過這一系列的管理,以保證高規格服務質量。
3.5 德國及英國
在德國,老年護理也分層次進行培訓教育。區別于我國,他們的工資水平相對較高,達到中等偏上。經常進行考試,每年都需修夠一定學分才能持續上崗;在英國,他們根據國家職業技能等級培訓(National Vacation Qualification,NVQ)設立了相當嚴格的培訓制度,以保證各層次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質量。
4 對策
李春玉等[4]指出,我國老年護理人力資源匱乏,目前存在的問題都直接影響服務質量、以及養老護理產業的未來發展。因此,重視老年護理人員的培養,已是一項急需提到日程上的工作。
4.1 建設高素質、高學歷養老護理人才隊伍
利用高校護理學院豐富的護理教學資源,開設老年學相關課程,培養專門的老年人才。逐漸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培養體系科學化、正規化、專業化,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4.2 完善相關政策,提高護理人員專業素質
從根本上改變當前的養老護理人員現狀,還是需要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要加大宣傳這一朝陽產業,既能夠吸引更多人投入到養老護理事業,又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第二,要嚴格規范行業標準,保證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統一化、專業化管理;第三,要保障養老護理人員的福利待遇以及各項權益,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滿意度,留住優秀的養老護理人員,使其愉快工作,保證服務質量。
4.3 建立健全專業的培訓體系,實施分層培訓及分級管理
鑒于我國養老護理人員持證率低、缺乏專業知識,建議養老機構加大職業培訓投入,開展崗前培訓,吸納年輕專業的護理人員,提高護理隊伍質量。另外,護理人員也應從自身出發,努力主動提高文化水平,加強專業技能學習,積極參加各類養老護理培訓。
4.4 關注養老護理人員的情緒狀態,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
由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特殊狀態,他們在醫療、安全、自我實現、尊重、愛與歸屬等方面都有極大的需求,很多護理人員都表示工作壓力大,為了避免護理人員形成負面的消極心態,及時排解工作中的各種壓力,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提升養老護理人員的幸福感,不僅能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也能使養老服務質量得到保障,促進養老工作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徐曉君,周建榮.中美養老機構護理人力資源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0):1433-1435.
[2]邱恒,吳德欽,張遠妮,鐘小紅.國內外養老護理人員培訓課程體系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報,2016,23(4):37-40.
[3]鄧淑英.我國養老護理員供給現狀綜述[J].人才資源開發,2015,2:45-46.
[4]李春玉,劉姝,陳宏吉.討論我國老年護理現狀和發展方向[J].護理學雜志,2014,29(3):1-3.
[責任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