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篩華
摘 要: 課堂教學始終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抓好課堂教學中的五個有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因為有效朗讀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有效質疑是師生互動的核心,有效講解是教者主導課堂的必備技能,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思維訓練的基礎,有效激勵能喚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策略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落腳點在課堂,如何提高閱讀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訓練,將知識技能訓練落到實處,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五方面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有效朗讀是前提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目前在閱讀教學中,“讀”已得到大家的重視,但語文教學內容與其他學科內容最本質的區別,在于它的“情感性”。在實際教學中,多讀,不同形式的朗讀,反反復復地讀,不厭其煩地讀,只要多讀就有效嗎?不是。那么怎樣才算有效呢?
第一要讀通讀順。閱讀時首先要讓學生讀準字詞句,停頓得當,做到眼看、口讀、耳聽、心思。這是個內化的過程,每個孩子接受能力不一樣,教師要區別對待,適時幫助。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一次外出公開教學四年級一篇常識性課文——《新型玻璃》,他指導一名女生把一長句讀正確流利讀到第八次才成功[1]。于老師真會教,一個長句,在他的耐心指導下,展示了一個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充滿愛的期待,善于點撥和講解,對于“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就是真教。
第二要朗讀成誦。朗讀是揣摩詞語、體悟文意的過程,也是向誦讀攀登的階段。書讀順暢了,便會自然產生欣賞語句的欲望,語感就出來了。例如教學《海燕》一文,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誦讀品味,進入課文所描繪的境界,受到課文的強烈感染后都情不自禁地“以抑揚頓挫之聲”“抒深切真摯之情”。這一切都源于朗讀這個前提。誦讀多了就能熟記,積累就多了,既能悟情,又能表情。因此,認認真真讓學生把書讀好了,什么問題都好解決了。
二、有效質疑是核心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提出問題需要有一定的對問題的感知力和創造想象力。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年齡、知識結構、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抓好兩個環節:第一,把握提問時機,要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第二,把握問題的難度和深度。絕大多數學生要結合所學知識,經過思考,基本找出答案。解答后,對知識理解達到一定高度,從而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讀書貴在有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師生共同探究,共同分享收獲是閱讀教學的一大樂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閱讀中的困惑之處質疑。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執教《落花生》一課,在學生讀完課文后,讓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可無一人舉手。于是,孫老師啟發提問:“你們有沒有不理解的詞語呀?有就提出來。我最喜歡勇敢的同學。誰第一個舉手?”經過教師的提問指引,學生紛紛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孫老師發現學生的提問都局限于詞語時,他再次啟發提問:“你們有沒有不理解的句子呢?”在老師的啟發下,一個女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個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這句話我不懂。”聽到有學生提出涉及文章重難點的問題,孫老師立即不失時機地繼續啟發提問:“我想,就這句話我們起碼可以提三個問題,你們動腦筋想想看,我相信你們一定可以提出來的。”[2]
教師要舍得留時間,教學要留有余地,善于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同時也要善待學生的每一個疑問,長此以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才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設疑激思,學生樂學善疑,以學定教,這是閱讀教學的精髓。
三、有效講解是關鍵
清代語文教育家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曾說:“蓋讀一篇,能求名人指點剖析精微,從而細加審玩,則讀十可以當百;若不求名人指點,更不精研細讀,雖平淺之文,尚不能窺其所以,雖讀百不如十也。”這說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講解是必要的,答疑解惑也,關鍵是如何講解?
于永正老師執教《燕子》一文,為講解“小圓暈”一詞提供了精彩的范例。
師:“小圓暈”是什么?想過嗎?
生:就是小圓圈。燕子點水時蕩起的一圈圈波浪。
師(隨手板畫)疑:但是作者為什么不說小圓圈,而說“小圓暈”?暈是什么意思?想過嗎?
師:大家都應該養成查字典的習慣,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隨時查字典,不要放過。
生:暈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過云層折射出來的七彩圈。
師:你們見過日暈或者月暈嗎?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點水蕩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暈、月暈。不但作者筆下的燕子美,就連這小圓圈也是美麗的!咱們再讀這一句,領略一下其中的美[3]。
于老師講解精妙,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品味出內含的滋味。從中我們可以悟出:教師的講解要重點明確、突出,讓學生抓住。同時,對難點要盡可能解決,消除學生的誤解、困惑和疑難;對關鍵和重要內容要講清,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激勵學生有效學習,這樣的講解應該積極鼓勵;反之,那些無法刺激學生學習的講解,即使是簡短的,也顯得多余。在追求課堂有效教學的今天,只有認真研究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策略,提高講解的針對性、實效性,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簡言之有效講解的根本是“精”,但學生采用何種學習方式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
四、有效策略是基礎
古語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綱要》指出: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參與交流、討論,并使學生盡可能地憑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探求正確答案,從中體驗獲取知識與學習成功的快樂。的確,學生通過有效合作,能發揮感悟交流情感的作用。如教學《秦兵馬俑》一文第三部分時,為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課文語言,領悟課文的特點,采用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學。學生在讀到這么多類型的兵馬俑時,一定有自己最喜歡最感興趣的俑。教師可以此為契機,順其自然,讓相同愛好的學生組成一組,在一起自由交流、討論。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已經領悟到每種類型兵馬俑的特點,又經過充分有效的合作,兵馬俑的鮮明個性在學生眼前鮮活起來。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鮮明生動的兵馬俑的形象顯現出來,使人聽后有如身臨其境的感受。
當然,合作學習只是眾多教學策略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滿足學生的自尊需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采用什么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由內容決定,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結合教學內容教會學生“品”,訓練學生“析”,鼓勵學生“評”,放手學生“演”,大膽實踐,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能夠提高。
五、有效激勵是動力
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幫助、引導。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有效激勵能喚起學生內在的精神動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課程理念的倡導下,老師們都比較重視激勵機制的運用,但是由于有些老師未能把握好分寸,激勵變成廉價表揚。為了體現對學生的尊重、贊賞,時下一些公開教學中出現如此怪狀,不管學生回答是否正確,理解如何,對學生一位叫好,教師變成捧場的高手,試問:這樣的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何益處?我們不能過于強調張揚個性而放棄起碼的底線。
筆者曾聽過一堂三年級閱讀教學課。執教老師伶牙俐齒,說話聲情并茂,古詩文背得倍棒。學生一答完題,這位老師就送一句古詩詞,都是李白、杜甫、蘇東坡、毛澤東等古今名家作品,有些詩句不要說三年級學生難以理解,聽課的老師都有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這樣的激勵變成了教師賣弄古詩文表演,這樣的獎勵對學生有多大的促進作用呢?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的激勵語言匠心獨具,恰到好處。如:“你讀得真好,我都被你感動了!”“你寫得好,讀得更好!聲情并茂!”簡潔的話語卻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感染學生的情緒。對于讀錯的學生,賈老師沒有一味包容,而是明確于委婉中,激勵于情理中。如“讀錯了是正常的,一點不錯是不正常的。”“噢,這一點是人家說過的,不過你強調一下也是好的,能引起大家的注意。”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那體態語言更是得心應手,爐火純青。課堂上,于老師或注目,或點頭,或微笑,或撫摸,或俯身,或蹺起大拇指……這些看似平易的形象語言,卻能準確傳遞信息,熏陶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
可見,成功的激勵是在自然平實中展示魅力,在寬容中把握原則。
課堂需要激勵機制,但需要有效激勵:在平等、融洽的氣氛中,通過親切樸實的口頭和形象語言,服務課堂;在學生困惑時給他信心,在學生軟弱時給他勇氣,在學生徘徊時給他鼓勁,在學生成功時給他善意的提醒,在學生犯錯時給他創造改過的機會。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與否直接關系到小學生能否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否具備初步的自學能力。這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這里只是結合點滴教學實踐與大家分享一些見解,因為筆者深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途徑絕不僅僅局限于以上幾點,還需我們以教學理論為指導,不斷實踐和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摸索出一條扎實有效的閱讀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于永正.教海漫記[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編.孫雙金與情智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于永正.于永正語文教學精品錄[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