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玳
摘 要: “互聯網+”公共圖書館借助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深度融合,創造公共圖書館新的發展常態。“互聯網+”環境對公共圖書館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圖書館員要積極應對“互聯網+”環境的挑戰,轉換角色,肩負新的歷史使命。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索分析與策略思考。
關鍵詞: “互聯網+” 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員 角色轉換
1.“互聯網+”
1.1“互聯網+”的概念
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最早提出是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2014年11月,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嚴格說來,“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發展的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增長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模式[1]。
1.2“互聯網+”的特征
“互聯網+”有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了;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二是創新驅動。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結構。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地來源于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五是開放生態。關于“互聯網+”,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態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六是連接一切。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2]。
1.3“互聯網+”的環境
2015年07月0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伴隨知識社會的來臨,驅動當今社會變革的不僅僅是無所不在的網絡,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公共圖書館收集、整理、存儲文獻知識和服務讀者社會機構,它在知識經濟時代“互聯網+”的環境下,正致力于由傳統型向現代化的根本轉變,必將以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為平臺,促進公共圖書館服務提檔升級,尤其是公共圖書館員必將轉換角色,肩負新的歷史使命,推動圖書館事業的跨越發展。
2.“互聯網+”公共圖書館的新使命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互聯網+”公共圖書館就是互聯網思維在公共圖書館行業的具體運用,是互聯網與公共圖書館之間的深度融合,以先進的生產力推動公共圖書館深化改革,創新公共圖書館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激活公共圖書館轉型升級的內在動力,促使公共圖書館整體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此,公共圖書館在“互聯網+”環境下,面臨新的歷史使命。
2.1公共圖書館跨界融合
“互聯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跨界融合。“互聯網+”公共圖書館就是在公共圖書館利用互聯網技術跨出圖書館原有的界限,與機關、學校、社區及信息開發、利用機構等大融合,促使圖書館實現自身變革,進而重塑融合。鹽城市亭湖區圖書館與亭湖區政府合作,將分館設在區政府內,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分館與總館信息共享,既方便政府公職人員信息查詢,又推進區圖書館自身的變革。
2.2公共圖書館創新驅動
互聯網思維的求變特質,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公共圖書館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應積極策應求變的特質,尊重客觀發展的規律,順勢而動,釋放創新能力,推進圖書館自我革命。如果說“互聯網+”是整個社會的功能體系的話,那么公共圖書館就是“互聯網+”環境中的一個知識傳遞的節點。這個節點必須適應“互聯網+”的創新革命,以創新為動力,增強公共圖書館駕馭知識、控制知識、傳輸知識的能力,進而為社會解決獲取知識的困難,在創新服務中壯大自己、發展自己。
2.3公共圖書館人性尊重
“互聯網+”的環境體現著人類的崇高境界,最顯著的理念就是尊重人性的思想。“互聯網+”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在這里,不分民族,不分性別,不分信仰,不分年齡大小,不分健康與否,一切都沒有差別,只要能自由進入“互聯網+”的環境中,就可以自由發揮。這一理念正是公共圖書館追求的歷史使命和價值所在,是公共圖書館為之奮斗的工作目標。在“互聯網+”的環境中,公共圖書館更努力體現尊重人性的最高境界,為任何人提供極為便利的、獲取知識的條件,為滿足一切讀者的精神需求、知識需求、技能需求及休閑、娛樂等需求。這是人性得到尊重、人性光輝普照的體現。
2.4公共圖書館開放生態
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公共圖書館處于條塊割據、相對封閉的狀態。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按照地域或行政區劃設立公共圖書館的層級,從高到低,依次為國家圖書館、省(市、區)圖書館、省轄市圖書館、縣級圖書館等,這是縱向結構的設置模式,雖然以中國圖書館學會、各省圖書館學會、各市圖書館學會的平臺,搭建一個縱向的聯系載體,但是各級公共圖書館之間行政隸屬關系不同,相互之間處于獨立狀態。而“互聯網+”的開放性,就是要打破各自為政的封鎖,推進開放的生態。這正好能突破公共圖書館原有的發展瓶頸,推動公共圖書館深化改革,走開放生態之路,激發公共圖書館的活力,實現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總之,“互聯網+”時代,公共圖書館面臨變革與創新的挑戰,肩負新的歷史使命。要完成新的歷史使命,圖書館員的角色必須轉換。因為在公共圖書館的所有要素中,圖書館館員是決定性要素。
3.“互聯網+”公共圖書館館員的角色轉換
“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提出公共圖書館跨界聯合、創新驅動、人性尊重、開放生態等新的歷史使命,這些使命的完成,必須有符合“互聯網+”素養的圖書館員,“互聯網+”時代呼喚圖書館員角色轉換。人是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動力,圖書館員在圖書館生產力里的作用顯然是決定性的。因此,面對嶄新的“互聯網+”時代,原有的圖書館員角色就難以勝任,必須與時俱進,成功實現角色轉換。角色轉換包括人格轉換、知識轉換、能力轉換、價值轉換、目標轉換等[3]。
3.1人格轉換。“互聯網+”圖書館員應當具有完美的、健康的、尊重人性的人格。這種人格是“互聯網+”環境對人格的一種提升,以尊重人性為前提,以尊重人性為目標,堅持以人為本,一切以人為中心。人格體現的是一種人性美好的尊嚴,擁有的是一股積極向上的精神,傳遞的是一種剛毅不屈的意志。具有這樣人格的公共圖書館員,對讀者是滿腔熱情、體貼入微的周到服務;對同事是關愛備致、兄弟姐妹般的溫暖幫助;對待自己,嚴以修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種人格是力量與美的升華,是人生理想的境界。
3.2知識轉換。知識是支撐公共圖書館員完成“互聯網+”新的歷史使命的基礎。要實現知識的轉換,就必須重新學習、再學習。這里的知識外延廣泛,內涵豐富。既指一般性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指具有一定深度的專業知識,既包括學校教育所涉足的知識,又包括社會教育、繼續教育所增長的知識。簡言之,凡是與“互聯網+”公共圖書館員相關的知識都屬知識轉換之內。
3.3能力轉換。公共圖書館既是為社會、為讀者提供文獻的服務行業,又是有一定學術性的業務單位,無論是開展服務,還是開展學術研究,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在“互聯網+”環境下,這種能力顯得更為重要。這些能力主要有漢語言文學和外語表達、運用能力,信息存儲、篩選、鑒別能力,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力,信息管理與科學研究能力,以及協調、公關等方面的能力。
3.4價值轉換。人是社會中的人,任何人在任何社會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互聯網+”公共圖書館員應當以獻身公共圖書館事業為人生最大的價值,也只有當個人的價值在為全社會謀利益的時候,才具有永恒的意義。
3.5目標轉換。“互聯網+”時代圖書館員是圖書館生產力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決定著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層次、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因此,它的目標不再是圖書保管員,而應當是信息員、網絡員,是知識的導航員,是解決讀者問題的專家。
4.實現角色轉換的對策
4.1重視制定規劃。“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在“十三五”之初,就要重視“角色轉換”的規劃。公共圖書館要為本單位員工做好角色轉換的宏觀規劃;公共圖書館員要客觀地面對“互聯網+”的挑戰,冷靜分析,正確尋找自己的位置,將個人微觀規劃與單位宏觀規劃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轉換適中,科學合理。
4.2引入競爭機制。競爭能打破常規的約束,使有才能的人脫穎而出,發揮作用。競爭是鐵面無私的,優者勝,劣者敗。競爭又是公平合理的,依法競爭,人人平等,童叟無欺。
4.3實行獎懲機制。實行獎懲機制,運用獎懲杠桿作用,規范員工揚善懲惡。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榮譽、經濟、行政的獎勵對人的激勵作用是很巨大的;同樣,行政、經濟的處罰對人的促動作用也是很大的。因此,應當充分發揮“獎懲”杠桿作用,規范人的言行。
4.4健全繼續教育機制。“互聯網+”時代,一方面知識成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大顯身手。另一方面,知識極度“爆炸”,知識衰老加劇,知識更新頻繁,知識污染嚴重,這又讓人不得不加強知識學習,以適應知識的更新換代。“互聯網+”圖書館員之所以能承擔起知識的導航責任,就在于不斷學習,不斷接受新知識教育。因此健全繼續教育機制,不斷促進圖書館員知識更新,以適應工作之需。
參考文獻:
[1][2]“互聯網+”.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4%BA%92%E8%81%94%E7%BD%91%2B.
[3]詹勛武.新世紀圖書館員的定位[J].圖書情報工作,2000(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