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十
摘 要: 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其全面發展,突出學生“學”的主體性,強化教學互動和實踐體驗,培養創新創業意識、精神和能力,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需要。在增強教育者主體意識、培養社會責任、促進價值實現及服務人力資本建設等方面,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主體性價值得以彰顯。
關鍵詞: 創新創業教育 主體性 價值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全面發展
自2002年至今,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已歷經整整15年。2002年4月,教育部確定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校進行“創業教育”改革試點,自此拉開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序幕。2007年,教育部等部門發文提出“以多種形式開展創業教育”,明確了教育目的和內容等[1]。2009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就業指導課程要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重要內容”[2],首次正式提出“創新創業教育”概念。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并發文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進行系統部署[3]。2012年,教育部發文指出,開展創業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教學目標、原則、內容、方法、組織等方面對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做出規定,并出臺“創業基礎”教學大綱(試行)[4]。考察這一時期我國普通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丁俊苗認為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接連走過了“創業”、“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個階段[5],鐘汝能則認為經歷了“高校自主探索”、“試點”、“全面實施”三階段[6]。盡管劃分的依據和角度各異,但都能從不同側面反映這一階段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歷史特征,都能反映國家將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導向。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標志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意見》進一步明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力資本素質”等基本原則。在任務和措施方面,《意見》更加突出以生為本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理念。在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和機制、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管理制度、創新創業實踐、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改革和建設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深化學生參與、擴大教學互動、注重學生體驗的工作要求。這意味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學”的主體性,培育和發展這種主體性,堅持“做中學”、樹立作品導向意識,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近乎實戰的情境中能動地發現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增強創新創業能力。
從最初的自行探索到試點先行,再到全面鋪開、深化改革,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今天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與十多年前的狀態相比都有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然而無論如何,其最根本的使命一直被不斷強化,即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隨著“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實踐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和體現都在不斷深化和提升。
二、發展學生主體性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在要求
在實踐中,某些應用型本科高校不能深刻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地位和價值,未看透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由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無法準確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造成某些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方向和路徑的迷惘,既影響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又使得創新創業教育后繼無力。在國家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戰略的當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貫徹《意見》精神,積極對教育教學理念、模式和路徑等進行變革和重構。
應用型本科高校有其自身特征,它面向和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應用型專業教育為基礎,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職能的有機組成部分,重在加強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創新品質、創業能力。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屬于通識教育、素質教育范疇,旨在培養富有創新精神、批判思維,具有開拓精神、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根本上在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客觀上,創新創業教育可能會促成某些學生成為創業者、企業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壓力,達到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果,但這些只能是創新創業教育效果的局部彰顯而不是全部,更不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全部價值目標。與此同時,從應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發展來說,為了更好地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必須圍繞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多做文章,真正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來撬動學校的綜合改革,激發活力、開發潛力,其核心目的是著眼人的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智力支撐。所有這些,都秉持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以受教育者主體性的發展與彰顯為核心。
應用型本科高校特色重在“應用”,其教學體系應充分體現“應用”特征。從學生發展角度說,“應用”意味著獨立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較高自主性、較強勝任力,即主體性獲得實現和增強。創新創業教育要體現“應用”,核心是培養創新創業意識、精神和能力。這就要求: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頂層設計,實現與專業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上的一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體、聯動。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范式探索和要素建設都要體現“應用”特征,關鍵是在課程設置、師資能力、教學方法、實踐平臺、教育氛圍等建設上突出實踐導向,讓學生參與和體驗創新創業的全過程,通過問題解決、創意(或產品)的實現等檢驗教育效果。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性價值表征
1.增強學生主體意識。現代高等教育是主體間性教育,主體間性(師生間的交互關系)是現代教育的本質。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與“學”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主體間互動的過程。“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天性”[7]。創新創業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必然要求教育過程中調動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突出受教育者對信息、資源的整合與調配,要求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其主體意識、主動精神,促進學生主體性的提高與發展。這種主體性的張揚,使受教育者不僅在接受學校教育過程中受益,而且必然會影響其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鍛煉意志品質,促進其自我認識、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發展,對其終生職業生涯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2.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作為高等教育的職責已被寫入《高等教育法》。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本身具有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法定職責。創新創業教育在培養和鍛造學生的社會責任方面至少有以下作為:首先是增強守法護法自覺性。全社會自覺依法辦事,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對創新創業主體而言,其創新或創業活動都須依法進行,這既是創新創業成功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其依法辦事的行為又會對全社會產生積極意義。其次是崇尚誠實守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同時也是信用經濟。誠信是對現代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包含誠信教育,這是高校育人的基本職責,同時也是對構建社會信用體系所做的基礎性貢獻。再次是擔當和奉獻精神。創新創業活動是難度、風險都較大的活動,創新創業主體必然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實踐、精力和智慧,同時也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和風險。一定程度上說,正是這更多的、主動的付出和勇于擔當才更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時代進步。最后是感恩和回饋情懷。任何創新創業活動都不是孤立的行為,需要各類資源,需要獲得支持。任何實現了的創新、創業行為都不是憑一己之力實現的,必然獲得了社會和他人的肯定和助力,對社會和他人因之要有感恩之心。一旦“反哺”條件具備,就要通過適當方式回饋社會而不能是一人獨占所有利益。
3.促進實現人生價值。創新創業教育的直接意義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教育過程中,師生借助各種平臺和媒介,通過交流合作和實踐,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構建以運用、研究和創新知識為核心的能力素質體系。這樣,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就可能“使所有大學生成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期待一部分學生將來成為自主創業者,為社會其他就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8]。對受教育者自身價值實現來說,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其自身素質結構和發展潛力來說,個人獲得了更加充分的發展,這是走向馬克思主義“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的必由之路,“個人的全面發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本身所駕馭的時候,才不再是理想、職責等,這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9]。其次,就實踐過程來說,在協調和處理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就能整合運用資源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不僅體現在能更好地滿足自身物質、精神發展需要(實現個人價值),更重要的是能為社會進步和他人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實現社會價值)。
4.服務人力資本建設。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都需要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是最關鍵的因素。在經濟新常態下,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更迫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是振興國家的經濟戰略,更是一項長期的人才戰略”[10]。我國是人力資源大國,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強國。“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優勢仍然主要表現在數量方面,尚沒有實現從人力資源數量開發為主向質量提升為主的戰略性轉變”[11]。通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并以此為契機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造就適應“雙創”需求的大批生力軍,為人力資本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這既是國家和社會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要求,又是高校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人事部,勞動保障部.關于積極做好2008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Z]教學〔2007〕24號,2007.
[2]教育部.關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Z].教學〔2009〕15號,2009.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Z].教辦〔2010〕3號,2010.
[4]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的通知[Z].教高廳〔2012〕4號,2012.
[5]丁俊苗.以創新創業教育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三個階段與高校新的歷史使命[J].創新創業教育,2016(2):1-2.
[6]鐘汝能.轉型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討[J].學術探索,2015(2):152-153.
[7][德]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3.
[8]陳希.在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chsi.com.cn/jyzd/zazhi/ch/201007/20100705/108021875.html,2017-05-30.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10]嚴乙銘.以色列如何成為創新創業強國[N].中國青年報,2015-07-13(10).
[11]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專題組.人力資源強國:中國正在跨越門檻[N].中國教育報,2016-01-28(3).
基金項目:安徽省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創視域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發展研究”(2015zdjy157);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自組織視角下農村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及運行機制”(SK2016A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