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農
〔編者按〕為了更好地推廣心理健康教育經驗,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陪伴一線教師專業成長,我刊自2017年8月推出“心育名師”欄目,旨在給教師們搭建展示自我、交流分享的平臺。無論您是專職心理教師,抑或兼職心理教師、班主任、學科教師、校領導或者教研員,無論您是一位教師,還是一個團隊,都可以將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成長經歷、優秀經驗、教育理念、治教方略或團隊成長故事等在這里分享,您的優秀經驗必將給廣大讀者以啟迪,推動我國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心理教師;專業成長;經驗分享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3-0064-04
2005年年底,我在“超期服役”一年半之后,正式辦理了退休手續。光陰似箭,轉眼間,已過去了近12個春夏秋冬。
盤點這12年間,在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之余,我在兩所中學擔任了心理健康教育顧問,每周2~3個半天堅持在學校心理輔導室的第一線值班,接待了千余例的學生個案來訪。這12年間,我在前十多年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又出版了學校心理輔導專著4本、合著2本,主編《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36例》教案5冊,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52篇,還出版了教學光盤38張;根據出版社的要求,2007年那本《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的修訂版也已經接近殺青,下半年即可付梓。閑時,摩挲著案前的這厚厚一沓書卷,心中升起絲絲欣慰之意。
我并非心理學“科班出身”,純屬“半路出家”。從根子上說,我與心理學沒有一絲一毫的淵源,我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從50歲才開始的。24年間,前12年的“主業”是中學學科教研,研究的是課程改革和教學規律,心理輔導只是“業余”,后來升格為“兼職”;只有退休后的12年,我才將心理輔導當作了自己“不在編”的“主業”,真正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有幾位跟我一塊學習“焦點解決短期咨詢”的朋友,曾用“焦點句式”問我:“你把50歲之前做的一切歸零,然后又從零開始研究心理學,你是怎么做到的?”
這個焦點問句引發了我的思考,思考之余再理理思路,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六條心得,愿在這里和業內同仁們分享。
一、心存夢想
1993年我從邊疆回到南方之后,為了尋找職業生涯中最后10年的專業定位,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從中捕捉到一些學校心理輔導發展趨勢的信息。漸漸地,一個判斷在腦海里開始形成:我相信,21世紀的中國教育,必定會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引入心理輔導的理念及其方法技巧。這是一塊尚未被真正開發的“教育處女地”,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與希望。
1999年之后,教育部陸續下發了三個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性文件,一場“大德育”領域里的改革悄然拉開序幕。18年來,盡管遇到了種種困難和干擾,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勢頭,卻從未因國人常見的“三分鐘熱度”而減退。她弱小,但她一直頑強地存在著。這一奇特的教育現象是中國教育改革史上罕見的,它說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真正的“朝陽事業”,她飽含著千千萬萬教育工作者對未來中國教育藍圖的熱切期盼和夢想,她是一個宏大的“中國教育夢”中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
宏大的夢,需要有一支宏大的“追夢者”隊伍,甘愿前赴后繼地為之去努力奮斗。
2011年,我在《追逐心中的夢》一文中也描繪了自己的教育夢想:
我做夢也在想,總有一天,我們的教育能夠真正做到“以心為本”,把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從早到晚“拴”住學生,讓他們陷入無窮無盡的作業、考試、競賽和補課。那樣,我們的教育就一定可以有效地提高下一代的心理素質和道德素養,我們中國人走出國門時就一定能夠贏得世人由衷的尊敬,真正揚眉吐氣!
我做夢也在想,總有一天,我們的家長、我們的老師、我們的領導干部,能夠沖破那一團團扭曲孩子天性、扭曲教育本質、扭曲社會價值導向的障眼迷霧,讓我們的家庭充滿不再功利的親情,讓我們的學校回歸不再功利的本真,讓我們的社會不再充斥功利的迷思!
我是“追夢者”大潮中微小的一滴水珠,但我可以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做起。所以,12年前退休時,我就問自己:假如生命能給我30年的有效時間,我還可以在這塊“教育處女地”上耕種什么?
現在,時隔12年之后,我還在不斷地問自己同一個問題。
二、重新學習
對于心理學,我既然屬于“后知后覺”者,就必須從頭開始努力學習,并善于學習。
我對書的興趣遠遠超出對網絡的興趣。你對書有興趣才能愛讀書、愛買書,書到用時方恨少。學問要自己去求來才會受用。有的老師不喜歡看書,而喜歡看網絡。一到備課、寫文章的時候,就打開網絡,輸入關鍵詞一搜,這算是一種“快餐式文化”。我著書寫文章是基本不看網絡的。為什么?因為網上的知識基本上屬于“通識培訓內容”,而且還有不少混亂的、人云亦云的東西。真正獨到的、有參考價值的東西是不會隨便放在網上的,作者第一個考慮的是讓它正式出版,知識產權確保之后,才可能被放到網上去。而且,真正能夠為我所用的參考資料,是要靠讀原著一點一滴有所感悟才能發掘出來的。當然,對于一些信息類的參考資料,網絡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工具了。總的說來,我研究心理學主要是通過看書。愛書、買書、讀書,而且樂此不疲。其中,心理學的基礎性著作要仔細讀,經典著作要反復讀,前沿性著作要及時讀,一般著作要選擇讀。
曾有人問過我,藏書那么多,你怎么能看得過來呢?我說,書不能總是一本一本地讀,很多時候需要一批一批地讀,最好圍繞一個主題快讀。這樣可以相互比較,碰撞出一些思想的火花。而所謂圍繞“主題”,就是圍繞實踐中提出的問題。讀書就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常常是為突破某一個研究課題,處理某一個個案,上好某一節心理輔導課,解決班主任提出的班級管理和教學工作中的某一個難題而讀書。因為只有在應用當中讀書,才能讀出樂趣和意義來。
我覺得做學問如同采蜜,你不能停在一朵花上吸納,接觸的花越多,釀出的蜜越甜。所以,讀書要雜、要多、要廣,不能只看一個領域的書。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看咨詢理論是不行的,還要讀教育學、社會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學論、生物心理學、管理學、哲學以及文學和歷史學等。書讀得多了,視野就會開闊,最后甚至可以達到互聯互通的效果。
讀書要講究方法。古人云:“不動筆墨不看書?!蔽壹觾删湓挘翰粍与娔X不看書,不動頭腦不看書。看書就要寫讀書筆記。我習慣在書上圈點勾畫,看過的書一定有痕跡;我還喜歡做批注,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看過、批過,再把它轉化為自己的話。這些筆記可以幫助自己深入思考、融會貫通、比較鑒別、觸類旁通,最后是為了綜合運用。比如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論、羅杰斯的價值中立理論、戴克斯的行為目的理論等,都不能只停留在教科書的概述層面去理解,而應聯系社會實踐經驗和自己的感悟體會,做深入的研讀和探究。
還有一點體會,就是讀書貴在堅持,要有恒心,有長遠眼光。這就要有一個讀書計劃,這個計劃要和你的人生規劃、研究規劃結合起來。我的藏書都是服從于研究問題需要的,自己準備在某個時間段研究某一問題,我就會提前做好參考資料的搜集和積累。
但是,學習心理學特別是咨詢心理學,僅僅靠讀書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對內心深處的自我探索和面對面的技巧訓練與督導。因此,我退休后每年都會去參加一些高端的心理咨詢專業技術培訓課程。從2005~2015年的10年間,我共計自費參加了52次心理專業技術培訓班,比較系統地學習了精神分析理論與實操技術、現代行為治療技術、認知主義咨詢技術、焦點解決短期咨詢技術、學校心理輔導技術、團體咨詢技術等,并廣泛涉獵了家庭治療、沙盤治療、意象對話、心理劇、危機干預與哀傷輔導、人際溝通技術、生涯輔導、催眠治療、客體關系治療、繪畫治療等多種現代咨詢技術,并接受了施琪嘉教授和德國埃森大學福岡·森福教授連續三年的個案督導和小組督導,近距離觀摩和領略了幾十位國內外及海峽兩岸著名的心理咨詢(輔導)大師的深厚技術功底和人格魅力,對促進自己的專業進步和自我完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扎根一線
回顧自己走過的心育歷程,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我始終沒有離開學校第一線的心理輔導實踐舞臺。退休之前的12年,我的研究重點是發展性心理輔導課,為此,我在本地區和省內外聽課、評課千余節,積累了大量記錄詳實的聽課筆記和臨場感悟。這些來自課堂上的生動鮮活的一手資料,為我2007年撰寫《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一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最近一年多時間里,我又根據該書出版十年來國內中小學心理輔導課實踐的發展新態勢、新問題,以及聽課評課過程中的新發現、新思考,重新對該書做了力度較大的修訂,作為對這一重要課題的再探索。究其理論建構與思想靈感的源泉,同樣來自學校心育課堂的第一線和廣大心理教師的實踐經驗。
但是,退休之后,我真正的研究重點已立即轉向面對學生個體的個案輔導。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我堅持在兩所中學的心理輔導室里值班,直接接待來訪學生,從而了解了大量形形色色的青少年心理與行為問題,有一些典型案例甚至是令人深感痛心的。這些來自第一線的個案,一方面推動我不斷學習咨詢理論與技術,以提高自己判斷個案、處理個案的實效;另一方面,也幫助我從中進一步認識到,在班級管理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普遍性問題,意識到改善學生成長環境的高度重要性,并逐漸形成了從整個系統入手來處理學生問題行為的輔導風格。同時,10年的一線個案輔導,也讓我對青少年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的一些規律性的現象有了更為具體深入的理解,幫助我逐步勾畫出了中國本土國情下中小學生心靈成長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并且據此構建起“民間版”的中小學發展性心理輔導課的整個目標體系及其實施方案,這就是現在得到各地中小學心理教師和班主任廣泛認可的“六六工程”,即《班主任心育活動設計36例》系列活動方案。可以說,若是沒有十年如一日在一線心理輔導室的苦苦堅守,就沒有我對發展性團體輔導宏觀架構的個性化思考。我相信,如果我們堅持沿這兩條主線進行深入研究和執著探索,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條中國本土化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寬廣大道來。
四、科研意識
心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心理教師應該成為一個科研工作者;至少,應該具有強烈的科研意識。所謂“科研意識”,就是“問題意識”“求索意識”,就是要不斷地獨立思考,不斷地尋找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而不是一切依賴網絡,一遇到具體任務就打開網絡尋找現成的答案。例如,對于青少年自殺問題的研究,其根源到底是學生對生命的“不熱愛、不珍惜、不尊重”,還是另有深層次的因素?“危機干預”的重點到底是危機事件出現之后的事態應對和相關人員的輔導,還是重在干預可能出現危機的生者?除了幾份量表的篩查之外,還應該尋找現行教育體制中親子矛盾的產生,到底是因為孩子“叛逆”“不懂感恩”,還是父母推卸了作為成年人本應承擔的化解矛盾的主要責任?“叛逆”和“感恩教育”的概念到底能否經得起科學的論證或是可能被證偽?“生涯輔導”除了為“選科走班”服務之外還應包含哪些重要內容?又如何保證其在學校里的課程地位?某些改革試點地區出現的心理健康教育被邊緣化甚至弱化的難題到底該如何破解?網絡對上述這些問題的幾乎“一邊倒”的表述,是否與教育真實現象相符?等等。所有這些,都是我這十幾年來在反復思考、仔細鑒別、認真研究的課題。正如加德納在《重塑真善美》一書中所說:“我并不認為后現代主義和數字媒體是惟一導致‘真、善、美概念混亂的根源,但我將嚴肅地面對這兩者對‘真、善、美構成的威脅?!薄叭绻覀儾荒艽笾伦龀雠袛?,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那么我們就很難生存,甚至無法順利地度過完整的一天?!?/p>
我認為科研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評獎。因此,我搞研究不需要申報課題,不需要申請科研經費,不追求拿一個什么級別的什么獎項;甚至不需要請權威專家來做成果鑒定。因為我相信,社會的認可、同行的支持和實踐的成效,就是對我最高的獎賞。
五、不輟筆耕
勤能補拙。年齡大了,反應慢了,許多事情會顯得力不從心。在這種情況下,把自己想到的一悟一得及時記錄下來,就顯得格外必要。時間一長,自己就積累了許多案例、課例、手記、隨筆。這些零零碎碎的東西在當時不一定看得出有什么意義,但是,一旦遇到某一個需要探究的學術問題,或形成某一個比較系統的理論框架,這些積年既久的思想火花就會碰撞在一起漸漸復燃,甚至讓自己進入一種比較振奮的科研激情狀態。我的許多文章或專著,其實就是這樣“積跬步”“匯細流”“駑馬十駕”般地艱難前行,最后慢慢抵達目的地的。
六、心態積極
如今,恐怕很少有人會去念叨“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樣的古訓,科技的進步給人類的生命帶來了更多的遐想與可能。如果以一年四季來比喻人的生命周期,過了70歲也只不過是一年四季中的秋天而已。但話說回來,秋天還是容易引起人們的悲涼感受,容易感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晌?,寧愿用蘇東坡的詩句來表達我對“生命之秋”的認識,那就是——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這是人生的收獲季節。這里所說的“收獲”,并不是指的榮譽、成績等等,而是指對自己人生的經驗總結與自我完善。只有認真回顧自己一生各種經驗、體會和感悟,才是我們來到這世界上奮斗了幾十年之后的智慧結晶與精神收獲?,F在想起來,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之前的幾十年,也并沒有真正“歸零”,因為無論是當“知青”時在邊疆的勞動經歷,還是做班主任或從事學科教學的專業經驗,甚至包括搞教育行政管理的十多年人生體驗,都是我后來學習、領悟心理學知識的“奠基之石”,最后全部都融匯到學校心理輔導這個綜合性的育人偉業之中了。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是完全個性化的,可以說是一個人對自己全部生命價值的總盤點。
生命是一個過程。事實上,每個人從生下來就開始走向死亡,但很少有人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只有到了中年之后,才發現時間原來消逝得那么快,才想到珍惜每一天的分分秒秒。而如果到了我這個年齡,則會覺得要和時間賽跑了。因為一個人要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情,大體上總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十年磨一劍”;而一個人一生真正有效的時間有幾個10年呢?
職業上的退休只是社會制度的“約定”和個人機體老化的一種趨勢,但不等于為你的人生努力畫上句號。其實,人的心靈是不需要退休也不必退休的。曾國藩有一句名言:“精神愈用則愈出,陽氣愈提則愈盛。”在嚴格遵守“健康第一”原則的前提下,只要自己的身體條件允許,我還會在人生之秋的若干年里,珍惜“橙黃橘綠”的好景好時光,努力地去總結和收獲我自己的人生。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教研室,杭州,310008)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