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江
【摘 要】本文針對語文課堂現實中存在的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際上有其“形”而無其“實”的現象,從合理分組、分工協作、精心策劃、有序實施、科學評價、競爭機制六個方面闡述了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合理分組;分工協作;精心策劃;有序實施;科學評價;競爭機制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合理分組是前提
將學生按其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個性、性別等因素,按盡量均衡各組、盡可能讓各組處于同一水平的原則,混合分成六人或七人一組。這樣分組的最大好處在于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人的智能、個性、才干是多樣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讓每個人的價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才能發揮出團隊學習的最大成效。
二、分工協作是基礎
每個小組內設立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各一名,并確定他們的職責,明確他們的任務。如組長負責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記錄員負責記錄、整合組員的意見和觀點;發言人負責代表小組匯報小組學習成果。組長、記錄員、發言人采用輪班制,每周一換。這樣就會增進角色的互賴性,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三、精心策劃是關鍵
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一定要有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備課時,教師要明確分組活動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劃分組活動的形式、內容、時間等,充分準備分組活動的工具材料。必要時,課前對不同的學習小組布置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
四、有序實施是保障
(1)學生方面一定要遵循:個體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全班統一交流的合作學習原則。也就是說,對于新的知識,新的信息,合作小組的每個成員應該先獨立思考,在獨立思考中發展思維的深刻性和獨創性,然后小組合作學習,每個人將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在小組內交流;小組交流后,將本組記錄員所記的信息進行總結、歸納,由小組發言人向全班匯報,最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交流、評價。
(2)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是局處人,也不是旁觀者,而應該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管理者”、“促進者”、“咨詢者”和“參與者”等多種角色。這些角色具體表現為:一是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知識輔導和技能訓練。二是在小組合作中出現的閑聊(與課題不相干的交談)、冷場等現象時,教師要合理地進行組織、調控,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開展不順、或者使小組學習流于形式。三是在小組討論偏離主題或討論一時受阻時,教師應及時制止、或為小組討論提供及時的點撥,使小組討論順利開展。四是在小組活動開展得順利時,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表揚。五是在小組提前完成任務時,教師應檢驗他們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務。如果確實完成了,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備用活動:幫助其他組完成任務等。
(3)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相機實施。在課堂教學中,要將合作學習和其他教學方式有機融合在一起,在最迫切需要時開展的合作學習才有效。即:在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在個人探索有困難、需要幫助時,在意見不一、有必要爭論時,在人人都需要內化知識時,在學生舉手如林、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時,在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需要與人分享時等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
五、科學評價是途徑
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要體現多元化。一是把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二是把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這樣會使小組成員認識到合作小組是一個學習共同體,個人目標的實現必須依托于集體目標的實現。達到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的目的。三是評價時,對個人合作學習的參與度、積極性、獨創性等也要給予恰當的評價。這樣有利于在小組內樹立榜樣,激發組內競爭,調動每位成員參與的積極性,打消個別組員的依賴思想。
六、競爭機制是動力
“競爭歷來被當作激發斗志、爭取成績的手段之一,在競爭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強,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的效率有很大提高”。(章志光語)因此,將競爭機制與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更能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用。
小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有多種形式。一是利用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開展詩文朗誦、文化常識積累、語文知識大串聯、手抄報展示、主題演講、問題辯論等比賽。二是利用語文課堂開展復述課文、問題搶答、角色表演等比賽。每次比賽都評選出最佳小組,排出小組名次。三是制定具體的考核標準,對合作小組從作業等次、上課狀態、考試成績等方面進行具體考核。例如:作業方面,如果小組全體成員作業都得到A,則由專門負責考核表的學生在考核成績一欄里打上一顆五角星。再如考試方面,如果小組成員考試成績與上次相比均有進步,或小組均分在80分以上,即可得到一顆五角星。一個月評比一次,星多者為優勝組,并給予一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