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睿+劉陽
摘 要: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節日,這種節日是整個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示和獨特表演,它們象征著國家與民族的文化底蘊。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如今,新媒體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成為傳統節日文化走入人心,走向世界的傳播橋梁。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節日;文化傳播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康睿,女,河南師范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讀本科;第二作者劉陽,女,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廣播電視學專業在讀本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社會經濟日益發展迅速的今天,中國傳統節日擁有更便捷多樣的傳播渠道與方式,理論上講應當贏得更廣泛的關注度,但現實并非如此,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日漸淡漠,傳統節日的吸引力明顯不足。2005年11月,韓國成功申報了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而端午節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節日,被其他國家成功申遺,不得不讓我們有了危機感,引起我們反思。
在當代中國的新傳媒環境中,網絡因其交互性、傳播迅速、參與度廣、信息度大等優勢成為舉足輕重的傳播媒介,深受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青睞。因此,找出傳統節日文化新的表現形式,使之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與人們的精神追求。此時將網絡傳播這一新型傳播方式與傳統節日文化相結合,是使得傳統節日文化能夠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的一種新途徑。
在網絡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以往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路徑和傳播效果。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中多種多樣的傳播功能,通過在網上發送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資料,更廣泛地實現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播。基于互聯網技術下的新媒體,具有先進的技術優勢和超強的信息服務功能,它將傳統節日文化與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相結合,以其鮮明的互動性、廣泛性、即時性成為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傳播節日文化,弘揚與傳承民族傳統方面發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新媒體平臺與現代快速的生活節奏相融合,已成為傳統節日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媒介,通過手機 APP 等自媒體平臺將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精髓與人文精神傳遞給受眾。
新媒體傳播傳統節日文化的方式有各種各樣。如利用新浪、騰訊、搜狐、網易等代表性的綜合性門戶網站,發布傳統節日文化信息,并提供各種資訊服務。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新媒體可以傳播各種與節日相關的動態新聞,也可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起源、傳說、內涵等作專業化介紹等等,其介紹的對象主要體現在每年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一些重要傳統節日上。
國外的傳統節日之所以在中國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洋節”中新穎多樣的節日參與形式與極具吸引力的相關報道,今夕不比往日,高速快捷的生活方式影響下的人們要求越來越豐富多彩的節日氛圍,在這一點上,我國也一直在努力實踐著。中文國際頻道圍繞“濃情端午”主題,精心打造端午特別節目,凸顯中國傳統節日“傳奇”的文化特色。一是端午節當天推出3小時大型直播節目《傳奇中國節·端午節》,以北京演播室為核心,連線海內外多個直播點介紹各地慶祝端午節的活動,并通過“新媒體連連看”等網絡互動,向全球觀眾展示中國端午文化的源遠流長;二是《文明之旅》邀請文化學者講述與端午節相關的習俗、故事,探討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揭示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情懷和歷史文化觀;三是《中國文藝》薈萃全國各地慶祝端午傳唱的歌曲,分享對這個節日的共同記憶。央視網強化重點節目臺網融合互動推介。一是央視網首頁臺網融合專區、央視節目官網推出端午節主題編排,集納特別節目《端午記憶》、《傳奇中國節·端午節》等重點節目預告,并打通《百家講壇》、《開門大吉》、《文明之旅》等節目視頻及新聞報道,形成亮點聚合;二是央視影音客戶端圍繞各地端午節習俗,推出“說說你家鄉的端午習俗”等臺網互動活動,暢談各地風俗;三是“央視悅動”微博、微信推出“主持人的端午記憶”原創圖文稿件,以主持人視角回憶端午趣事。通過媒體融合的方式,以點帶面,讓觀眾在溫情團聚的氛圍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變革,最終形成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所出現的“發明”與再創造的深入思考。
在網絡新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弘揚與傳承傳統節日離不開形形色色的創新性傳播。合理把握與利用網絡新聞、社交媒體、網站媒體等新媒體技術以弘揚傳統節日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傳承華夏文明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何煒,韓忠林.《傳統節日網絡傳播的必要性、作用及方式研究》,安康學院學報,2013年8月。
[2]王楓.《傳統文化與網絡傳播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4月。
[3]鞏珊珊.《信息化時代中國傳統節日在大眾傳媒下的傳承——從七夕到“中國情人節”》,學術交流,2013年5月。
[4]林紅,黃躍,劉佳.《新媒體技術下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現狀研究——以長春地區大學生調查問卷為例實證分析》,長春大學學報,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