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佳+劉葉飛

【摘 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中學歷史課程教學也發生著相應的革新,其中的課程資源開發與運用是一大重點,特別是鄉土資源的合理利用顯得日益迫切。如何做到將鄉土資源與當前高中歷史教學有機結合,煥發有活力生機的歷史課堂成為一個重要的命題。筆者試以江門市江海區外海本土名人陳少白和五大祠古建筑群為例,結合自身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針對鄉土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進行初步探析。
【關鍵詞】鄉土資源;高中歷史教學;運用
一、鄉土歷史資源運用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科書一直被奉為“唯一標準”,甚至是唯一可用的教學資源。但其中的不少知識距離學生的認知是比較遠的,學生在學習理解時比較困難。鄉土歷史資源可將統編教材中那些比較“遙遠”、“全國性”的知識變成學生所在家鄉的,自己身邊看得到、摸得著的事實,做到理性知識的感性化。學生借助鄉土歷史資源了解到自己身邊的歷史,并與教材中所學知識相結合,加深了認識的同時還增進了對家鄉的情感,提升了學習的興趣。
二、案例分析
江門市江海區外海本土擁有不少與歷史教學相關的珍貴鄉土資源,其中的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五大祠古建筑群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陳少白精神最為突出。
江門外海五大祠古建筑群為外海陳氏宗親的祖祠。其中包括莘隱陳公祠、泉石祠、桃溪祠、定息祠、筠軒祠,五祠緊密相連,面積達4100平方米。
陳少白(1869~1934年),原名聞韶,廣東江門外海人,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者之一,是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對革命貢獻甚大,被尊為中華民國“國叔”,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頗有影響的人物。
以上兩大外海鄉土歷史資源為筆者的教學實踐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下面筆者以兩個教學案例作為分析載體,針對鄉土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進行初步探析:
案例一: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本課講授對象是高一的新生,需要一個適應過渡的過程,并且所學第一課便是距離他們非常“遙遠”的先秦制度,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的興趣,拉近他們與所學知識的距離,成為了筆者首要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借助外海五大祠作為導入材料,讓學生產生親切感,從而激發其興趣。
筆者引導學生一邊思考人們修建祠堂祭祀祖宗的行為與先秦哪一種制度關系密切一邊預習第1課,從而順利導入了本課的重要知識點——宗法制。這種導入很常見,但選用什么材料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從中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己身邊這一古建筑,并體味它背后隱藏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意蘊。
案例二: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3課《辛亥革命》。此課一直是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點,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偉大轉折點。但是本課內容知識含量大,涉及面廣。為了更好將知識點系統化,同時又引起學生的興趣,筆者便借用了外海名人陳少白的經歷事跡,模擬其回憶自述設計出三個章節——“辛亥革命中的我”、“我與孫中山先生”、“我眼中的辛亥革命”。
在“辛亥革命中的我”這一章節里,筆者主要以陳少白先生自述其1895年入興中會、1900香港辦報宣傳革命、廣州起義等事跡的方式,每一段自述后都提出相應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從而梳理清楚了辛亥革命的過程。在“我與孫中山先生”這一章節里,借助陳少白先生之口深刻探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我眼中的辛亥革命”這一章節里,從陳少白先生的角度出發評價辛亥革命,從而引導學生探討如何合理評價辛亥革命。
以上兩個案例,筆者都是以教材為基礎,運用鄉土歷史資源進行教學設計輔助教學的。但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合理運用鄉土歷史資源的途徑并不止此一種,比如開展以鄉土歷史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性學習,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筆者曾指導學生進行過“外海近代名人研究”、“外海近代生活變遷研究”等選題。學生經過為期一年的研究性學習,采取實地參觀、發放調查問卷、口述采訪、查閱網絡資料、小組討論等歷史研究法,對外海的地方史進行了考察并順利完成了課題報告。高中學生的課余時間很有限,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前往本土一些相關的文博機構進行“近距離”教學,可以使教材中的知識變得鮮活生動。
鄉土歷史資源內容相當豐富,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筆者認為科學合理地根據教學實際充分利用它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而在利用的途徑上也無須固守唯一,將學生的活動與思考有機結合、靈活設計,方式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筆者期待通過這一簡要探析,為今后更多的歷史工作者深入研究鄉土歷史資源的運用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推動歷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龍春霞.鄉土資源與初中歷史教學整合之我見[J].學周刊,2014(2).
[2]熊紫娟.如何利用鄉土資源進行歷史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6(5).
[3]王雪英.鄉土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開發與利用研究[J].求知導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