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普遍發展,小學音樂教育體系逐漸完善?!靶愿駴Q定命運”這話不假,性格對人的一生有著很大的印象。而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越來愈重要,良好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對音樂的學習。越是對音樂感興趣、經常參加音樂活動的學生,他們的性格大方、活潑開朗善于交際,這些好的性格正是現在社會發展所必需的素質。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人格;方式
素質教育的推廣,促進學生良好健全人格的養成?,F代教育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必修課程,對象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對學生滲透相關的人格方面的內容,現行的人教版小學音樂教材書來說,無論是欣賞還是歌唱,有助于建立學生良好的人格,為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提供可行性的基礎條件。
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特點來看,良好的人格培養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占據重要位置。小學生時期具有可塑性與向師等特點,這個特點就決定小學階段的教學可以對小學生進行積極的人格修養的培養。由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不成熟,教師應及時引導。對學生良好人格進行培養,必須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加強對學生良好人格的管理。小學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審美修養,通過音樂調節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樹立健康樂觀的情感,形成良好的性格。
一、音樂教育與良好性格之間的理念與作用
(一)音樂教育與良好性格之間的理念
通過音樂形象作用于人的聽覺感受,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促使聽眾產生聯想與想象,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情感共鳴。對于音樂教育來說,能夠培養人的感性能力、疏導能力以及宣泄人的情感特點等,這是不可代替。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人的心理特點,比如說誠實、單純以及堅強等。
新的教學背景下告訴我們,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教育孩子唱幾首歌就可以,而是學習一些相關的音樂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能夠促進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能夠用理性去對待音樂、感受與體驗音樂的特點,樹立正確的審美情感意識。對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必須注重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培養。
(二)音樂教育促進良好性格的形成作用
音樂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自我關注的態度,音樂感受是精神性的享受,能在音樂活動中了解自我。學生從自己興趣出發,學習音樂、欣賞音樂活動,通過這樣的活動對自己的情緒產生體驗與評價,能夠有所感悟。其實小學音樂教育就是以多種形式為學生營造一種舒適、寬松的氛圍,能夠讓兒童在音樂中豐富自我情感,引導學生感受自己的內心世界。
學生通過學習音樂,能感受不同的情感特點。音樂本身就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形式,不同音樂作品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學生參加音樂活動,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被音樂作品的情感所感染,形成對音樂的一種理解。不過這種音樂情感是多樣性的,對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很大的影響。不同的音樂作品之間所蘊含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通過學習音樂作品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對美好世界的追求與熱愛,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音樂的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才能夠有所收獲。比如通過開展樂器進校的活動,學生能夠從樂器學習中,必須堅持學習與認真,才能夠演奏出一首好聽的曲子。這種音樂學體系能夠有利于養成良好的態度以及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不只是像語言表達那樣直接,而是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學生內心情感與深處,能夠達到深遠的教育作用。比如音樂課本中《我的好媽媽》就是一首優美的歌曲,歌詞學生淺而易懂。在進行學習這一刻的時候,學生通過感受、演唱以及表演一系列的活動,能夠形象化的理解到媽媽的辛苦勞作在媽媽下班之后有感情的唱這首歌。對此我們可以看出音樂教育能在學生的心靈引起較大的波動,比性格上的說教更為有效果,具有很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能夠通過學習音樂,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
二、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分析
對于小學生來說,性格比較外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勇敢的表達自己內心的觀念與想法。結合現在小學生的實際狀況來看,也存在 一下幾點問題:由于獨生子女較多,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小學生主要接觸的往往都是長輩,能夠在長輩那里獲得較多的關愛與包容,容易導致學生自我膨脹,以自我為中心。其次,現在小學生虛榮心強,小學生都被家長與老師捧在手心,養成既不能批評也不能教育壞毛病,導致小學生養成極強的虛榮心,過度的追求外在的物質玩具等現象。最為嚴重的就是現在小學生動手能力差,生活方面不能自理。尤其是在小學階段里學生應該積極的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力所能及的幫助家庭里做家務活的,能夠有利于培養學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是結合實際發展卻與之想反。
三、如何完善小學音樂教學中塑造學生良好人格
(一)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
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表現性形式,能否將音樂感受與表演結合在一起,能促進整體的發展。音樂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利用自己的身體與運動,感知音樂的特點,從而加深對音樂節奏以及性質的理解。同時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以及韻律進行表演,促使兒童的肢體變得更加協調,促使兒童的動作更具有哦韻律感。音樂活動形式可以以音樂比賽或者是音樂游戲,教師可以組織合唱比賽、歌詠比賽等形式。
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是從不同的聲音探索時期開始的,而音樂課程的提出能夠引導學生探索生活中的聲音,培養學生對音樂興趣以及聲音的了解與感知,符合學生接受音樂的心理特點。音樂教育的開展能夠將發展的社會理性化轉化為直觀的感性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感受。只有建立在音樂感興趣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夠更好的感受到音樂的作用,能夠接受音樂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合的音樂作品
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能夠引導學生接受與欣賞。其中六歲到十二歲這一時期是人的童年時期。對音樂的能力也逐漸增強,能夠識別高音、快慢節奏等,這個時期對樂曲的調試變化較為敏感,能夠對較為復雜的節拍產生好的反應,有助于對音樂曲調的記憶。對此,在小學音樂教學課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以及接受音樂的限度,選擇音樂作品范圍要不斷縮小,音樂形象必須生動活潑,帶動學生的積極性。
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一些積極向上、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好的心悅作品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特點,洗滌學生的心靈。同時選擇好的音樂作品能夠對學生的道德理念、思想等產生影響,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性格特點。
現代學生中普遍存在自私、脆弱的現象,針對這一特點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選擇一些輕音樂能夠有效的穩定學生的情緒。比如說可以采用《海鷗》等音樂,調動情緒低落的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必須結合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音樂作品,有利于樹立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音樂教育能在學生的心靈引起較大的波動,比性格上的說教更有效果,具有很大的說服力與感染力,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四、結論
對此小學音樂教育對學生良好人格與性格的培養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音樂教師能用這一理念指導開展教學。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多的是堅持對學生性格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這才是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胥麗.用音樂點亮學生的心靈世界——淺談音樂教育對小學生人格塑造的影響.中國校外教育.2010
[2]孫志梅.音樂欣賞與和諧人格的培養.中小學音樂教育.2004
作者簡介:
陳昆雄(1969.2~),男,漢族,籍貫:湖南安化,學歷:大專,職稱:一級教師,畢業學校:湖南廣播電視大學,研究方向:中小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