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倩
摘 要:在云南藝術學院2017年的校地合作項目-----創意滄源中,我嘗試了將琺瑯工藝與精雕技術結合的探索,融合本土化設計滄源佤族的民族特色,將民族、設計、工藝、科技技術巧妙結合在一起,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探索發揚民族文化的新方式。
關鍵詞:琺瑯;精雕機;創意滄源;佤族
一、創作背景介紹——創意滄源校地合作
在當前中國設計教育嚴重同質化的背景下,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率先于2004年始,主動將云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和地域優勢條件融入到設計教育當中。十四年來,與云南十四個州市縣的“校地合作——民族文化主題創意系列活動”,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用創意設計、服務社會的實踐方法,開啟了設計教育與設計服務的新篇章。
“2017·創意滄源”民族文化主題創意活動正是這些思考與實踐的結果。該活動是圍繞云南藝術學院省級“2011計劃——民族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理念和發展目標,結合“2011計劃”核心內涵和“協同創新中心”階段性建設任務而開展的。
滄源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全國最大的佤族聚居縣,是一躍千年的民族直過區,是革命老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滄源民族文化薈萃,有距今3500多年的崖畫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三大經典古建筑之一的廣允佛寺,有被譽為“中國最后一個原始部落”的翁丁村,有被世界吉尼斯認證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的接觸類狂歡節-中國佤族司崗里摸你黑狂歡節”;佤族語言、歌舞、服飾、建筑等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大家庭里獨樹一幟。
二、創作過程——琺瑯工藝與精雕技術結合的創新探索
佤族古訓這樣說:如果世界猝死會剝下紅與黑,如果世界新生會宣誓紅與黑。
我對滄源佤族的初印象便是紅與黑,佤族的朋友們崇尚紅與黑,紅與黑便是我這次創意滄源的主要設計主題。在思考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有天在夢里與滄源不期而遇,夢里有滄源的原始部落,有佤族朋友們純凈的笑臉,有狂野的甩發舞蹈,有火紅的落日,有日月的交相輝映,有萬物生靈的生機......夢醒后,我便把這些夢境畫成設計稿,便開始了自己對“創意滄源------遇見司崗里”的設計創作。
第一,設計稿
隨后,我便在自己的繪圖本上,將自己的想象的還有對滄源的印象畫成一張張的設計稿,起初的設計稿是黑白稿,隨后做了很多的配色方案,在最后的終稿中,采用紅與黑這個佤族很鮮明的色彩特征。其實紅與黑的色彩搭配是很美很經典的配色,所以經過多次的修改設計后,設計稿從內容和色彩都和創意滄源的主題越來越親密。
第二,建模型
設計稿經過推敲和修改后,最后確定了幾組為最后的終稿,利用工業設計的方法,用計算機建立3D模型,作出立體效果圖,來再次檢驗設計效果,一些立體效果不佳的設計稿會再設計再做調整。
第三,模型制作
三維電腦模型制作完成后,運用線型的3D打印機,將電腦制作的模型打印成實體的模型來檢驗模式建立的完整性,在一個個實體模型制作出來后,發現了一些模型需要調整和修改的地方,所有又經過一番的修改,最終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由于涉及到色彩,為了實驗配色的效果,我運用了有色的高純度環氧樹脂滴膠,在3D打印的模型上進行嘗試,滴膠的稠密、滴膠的AB兩種膠的調配、模型精密度的高低、時間的控制等等,在第一次運用時,都不是很了解,經過了一系列的嘗試后,最后運用針管滴在模型上,將一整套的模型配色都運用樹脂滴膠的方法呈現了出來。
第四,琺瑯工藝與精雕技術結合
在前期做了充足的準備之后,最后的作品,利用了金屬白銅做胚,色彩部分運用琺瑯燒制出來,琺瑯的工藝很容易入門但是要做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學習和練習,在學習和運用琺瑯工藝期間,我想到采用了精雕機雕刻的方法,將電腦建立的模型導入到精雕機的模式中,運用學校的高新機器精雕機,來將銅胚自動雕制了出來。精雕機的精度非常高,銅胚雕出來直接不需要修正加工就可以直接制作下一個環節,填色上琺瑯,學校的硬件設備非常齊全,有燒琺瑯的電窯,我只需要買琺瑯料和一些必備的小工具,就可以學習嘗試著將自己的設計燒制出來。
燒制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色彩的變化和溫度、燒制時間都有關系,要想燒制出自己想要的色彩,需要嘗試燒制很多次,要找到電窯的溫度和琺瑯之間的特定數值,將效果達到最佳,然后便是在銅胚上進行填色,第一遍的打底和后期的填色高低都會影響到最后的效果。由于是第一次探索性的嘗試,在制作環節中的一些步驟,導致后期的拋光很是麻煩,有些填料太高,拋光金屬時候就會碰到琺瑯的部分,影響琺瑯的亮度,由于一些地方燒制了太多遍,便會出現氣泡,直接影響效果,而還有一些地方溫度的控制不好,顏色和上一批燒出來的不太一樣等等,這些問題,會在后期的再次探索中進行調整和修正,制作出一套效果更好的作品出來。
三、總結
在這次的創意滄源校地合作項目中,收獲很多,通過對創意滄源的設計創作過程,我探索出了運用精雕機來做出銅胚,再將其填琺瑯色彩燒制出來的方法,這樣有別于傳統的掐絲等的琺瑯工藝,但又可到達同樣的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