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余
[摘 要]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教師只有努力研究閱讀方法,有意識地把學法指導和學習品質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進行,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達到“用不著教”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閱讀教學,是為了著重培養理解書面語言的能力而進行的一系列語文訓練。無論從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方面看,還是從閱讀教學論和閱讀認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讀”是培養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一、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學的興趣
在實現學生個性化閱讀行為的必要條件中,體現在主體方面的就是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略讀課文就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良好范例。閱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足夠的讀書訓練時間做保障,短短的四十分鐘時間里,如何做到既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又引領學生充分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呢?我的做法是,在這些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我注重把課堂“前伸”,讓孩子們在預習中就能做到“讀通順”、“讀流利”,并在有所感觸的句子邊大膽地作上批注。孩子們的感受是豐富的,批注是多元的,有的寫下了對句子的獨特理解,有的寫下對人生的感悟,有的記錄了想要勸作者的話,有的則表達了對人物的敬佩之情……既不受同學的影響,也沒有老師有意無意的引導,學生天馬行空地抒發了對每篇課文的最原始的、最真實的看法,生成了對課文的個性化的理解。這樣豐富多彩的看法,是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道來的,所以在課堂上,我又留出了一部分的時間,鼓勵學生在小組討論探究時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當自己的批注受到同學的肯定,預習的成果得以展示時,孩子們心中的那份喜悅是無可言喻。
二、培養閱讀能力,首先要加強詞句訓練
讀課文要理解其中的詞語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思想;要會自覺地使用學過的詞語和組織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準確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掌握一定的詞語知識和句子知識,是發展閱讀和寫作的重要基礎。因此,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積累詞語和引導學生運用詞語十分重要,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詞語訓練要注意兩點:一是既要重視理解又要重視運用,把學和用結合起來;二是要與閱讀課文與理解文章結合起來。一些常用的詞語,要引導學生在說話和作文中學習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導學生加深認識,并讓他們口頭或書面造句子,學會使用。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時應讓學生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詞語一讀就懂,不需要講解。有的詞語稍作比較;學生就理解了。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哪里?重點應引導學生說,也就是口頭運用。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地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總是放心不下的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在講讀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練,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時。我只引導學生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說出含義。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交流討論,我再做適當的點撥。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升,教學任務完成的比較輕松愉快。
四、多樣朗讀,培養語感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實際上是讓學生用自己的口說作者的話,學作者的語言,學作者的遣詞造句,學作者的神氣、音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通過大量的朗讀,引導學生對文章的重點部分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掌握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揣摩其中蘊藏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學生對課文中準確優美的詞語,生動鮮明的語感,奇特嚴謹的結構,都能留下一定的印象。
五、以讀代講,強化讀書訓練
小學生語言的習得和發展,主要是通過讀一篇課文來實現的,我們并不排斥講解,但是把語言規范的課文“熟讀能誦”,則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手段。《談朗讀教學》文中曾講到:“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付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采用“以讀代講”的策略,強化讀書訓練,就是“要把學生的讀擴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師的講壓縮到最小限度”。
六、以問促讀,強化讀書指導
“以朗讀為主線”不光強調學生多讀、熟讀,我們更主張讓學生會讀、讀懂和讀好,讓學生在讀書實踐中學會讀書,“以問促讀”就是我們采用的主要的指導學生讀書的方法,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口詠心惟,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邊讀邊想,筆者在講解課文前出示教學目標。手披目視,要求學生在讀書過程中能根據讀書要求動筆圈畫,動手查閱資料,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語感的途徑是多方面的,讓學生經常反復進行朗讀訓練,使學生自覺不自覺的進入到言語的內化階段,學生準確、敏銳的語感能力就會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
朗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教育部頒發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有感情地朗讀正是進行情感熏陶的最佳手段。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鏗鏘有力、或婉轉纏綿、或一瀉千里的音樂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叩擊他們的靈魂,撥動他們的心弦,使其產生強烈的共鳴,獲得極美的藝術享受。而文中的情感審美因素也會自然而然地向讀者釋放,猶如春風化雨。
七、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
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我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讀書要翻前看后,讀后想前,上下聯系,整體感知,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逐步掌握一種重要的閱讀方法。
閱讀能力培養的方法還很多很多,這需要我們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不斷去發現去積累去實踐,才能找到最為理想的途徑,從而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