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清
[摘 要]小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一切課程資源、一切活動形式都能為我所用,將學校、家庭、社會的語文教育形成一個整體,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在自然、社會廣闊的天地里,引導學生不斷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斷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課標的這段話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即語文教學應注重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呢?
一、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
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學生對教材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內容,在突出綜合性,強調實踐性的同時,還要體現語文的學科特點。首先,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挖掘活動中的“文化蘊育點”,在生活中營造文化氣息,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和歷史的、現代的多元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其次,語文課程資源非常豐富:教科書、教學掛圖、各類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各種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還有博物館、紀念館、布告欄、報廊等,教師要具有敏感的課程資源意識,充分利用語文課程資源的這一特點,在課堂內外,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
二、重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時,要注意問題設計的開放性,鼓勵學生關注差異,追求新奇。引導學生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觀察;要有自己的感受;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還要有自己的語言。例如:“如何把課本編得更好?”這一問題的設計,自然就會使學生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樂,得體的動作,使語言更具有魅力,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既有創新意識的激發,又有實踐能力的鍛煉。再如:讓學生品評廣告,“搜集廣告,評出優劣,把劣質廣告重新設計一下。”學生搜集廣告的途徑是多樣的,評比的形式是多樣的,重新設計的廣告更是百花齊放。這樣的設計正體現了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到實處。
三、超越課堂,布置實踐性的作業
布置這項作業意在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的研究中養成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低段有編識字報,從無意識地認識幾個字開始編,到有主題地設計。如春天的識字報,熱愛家鄉的識字報,介紹水果的識字報——中高段則是比較規范的手編報。然后在班級中評比展出,每半個月一次。再如學了有關花草的課文,則布置學生到各小區走走,摘錄小區草地上豎著的宣傳語。為了學寫廣告,讓學生們支搜集、摘錄一些電視上、大街上的廣告語。實踐性的作業,允許和別人合作完成,尤其是低段,提倡和父母親一起完成,這樣,也能使他們更好地和孩子們交流。再如低段的黑板報可以搞個人專輯展出。把黑板報作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一個舞臺。稱為“親子板報”。讓家長和學生們從選作品到設計板面,張貼作品,展出風采。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學生會學到不少,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四、活動組織形式多樣
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要能達到目的,我認為教師組織活動可以不拘形式。活動地點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教室外進行。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通過電教、多媒體手段或實物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也可以走出去進行實地考察;活動形式可以是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也可以把這三者結合起來。如:調查學校家庭周圍的環境情況,如有破壞,請設計改善方案。可以先個人活動進行調查,設計方案時又需小組合作進行,班級匯報交流又是班級活動。所以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組織活動;活動組織體現民主,尊重個性。《標準》基本理念中提到:“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自身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師在組織綜合性實踐活動時要發揮民主,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在小組活動時,可讓學生自由組合,利用最好的合作與交流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收獲。
五、結合校園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如學校組織的文藝活動時,抓住這一契機,設計一系列的活動。學會欣賞:學做小小攝影師,用欣賞的眼光去捕捉閃光處,感受藝術,陶冶情操;學會體驗:學做小小藝術家,在參與藝術節的活動中,積極體驗藝術帶來的情感;學會交流:學做小小記者,采訪藝術節中涌現的小小藝術家;學會感悟:上一節以“暢談藝術”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課。再如春游活動,也可以讓學生進行看一看、畫一畫、寫一寫等活動,說家鄉、唱家鄉、畫家鄉、頌家鄉。結合家庭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利用一些節日,如“三八婦女節”、“母親節”、“五一勞動節”等,讓學生回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可以給父母洗一次腳,燒一次飯,畫一張畫,唱一首歌等。或開展“今天我當家”的活動,讓他們當一天的媽媽、爸爸,劃算一天的衣、食、住、行,再和父母進行交流,然后進行一些征文比賽。再如可指導學生在家中種植花草、養殖小動物,要種植、養殖教程中觀察動植的生長情況和特性,并新聞記者相關書籍或文章,寫觀察日記。
六、結合社會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活動
可圍繞專題,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深入大社會,開展感受家鄉變化的參觀活動、察看家鄉環保情況的調查活動、體驗社會文明的采訪活動、了解社會用語的調查活動,并指導學生寫專題報道、調查報告或建議文案,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可模仿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新聞欄目。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社會上的焦點為人們所關注,而校園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也存在焦點、熱點問題,而這些正是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一個基本途徑。因此,我們可以借鑒“焦點訪談”的形式,讓學生充當小記者,用心觀察、體驗社會、校園的方方面面,在相互的訪談中增長知識才干,鍛煉自信、自強的心理素質。
語文實踐活動教學,要抓住綜合性,突出實踐性,體現語文的學科性。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語文,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提高語文這一母語的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