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芳芳
摘 要: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被改變,那種“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很難帶給課堂更大的生機,而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引入,不僅為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更多的是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增加了課堂的吸引力,使課堂更具有魅力。根據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使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淺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形象化;交互性;趣味性;資源豐富;成果展示;思維導圖
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被改變,那種“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很難帶給課堂更大的生機,而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引入,不僅為我們的課堂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更多的是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增加了課堂的吸引力,使課堂更有魅力。
電子白板憑借著豐富的視聽資源、形象生動的畫面資源、立體式的學科資源、多樣化工具資源、真實的情景資源、交互式的輔助功能,給一線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可以說運用電子白板,我們所傳授的知識就像長了一雙翅膀,吸引著孩子們的眼球,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在電子白板上,一會兒引入生活中的大量圖片,一會兒播放教學相關視頻,一會兒展示學生的課堂作業,一會兒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教學……正是通過這些媒體技術,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本文結合自己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淺談幾點自己的感受。
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形象化。例如,在教學七年級“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時,我利用白板數學學科自帶的三維圖形工具,根據需要選擇三維圖形的種類,在電子白板上直接畫出三角形、四邊形、五角星形、圓柱、正方體、球體等幾何圖形,然后對其進行平移、旋轉、翻折,使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三維圖形,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學生目瞪口呆,看著這一幅幅圖片的突然出現,用欣賞的目光注視著課堂,感受著電子白板帶來的課堂魅力。
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進行各種圖形的繪制和內容的轉化。在教學八年級數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我利用希沃白板的不規則圖形畫筆,畫出許多多邊形,而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隨時顯示每一個內角的度數,點擊每一個頂點可以任意移動邊的位置,隨之改變相應的內角大小。這個小功能的利用為教學節省了時間,避免了測量每個角,也為學生尋求新的簡便算法(將這個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再求解)提供了幫助。接著利用白板自帶的繪制輔助線功能,很好地解決了任意一個n邊形連接對角線轉化成多個三角形的作圖問題,給教學帶來了方便。
交互式電子白板使數學課堂的教學更具有交互性。受傳統教學形式的影響,我之前總是習慣性地把電子白板當作黑板或者顯示屏來使用,這其實是淺層次的交互,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就像放電影一樣,只是一張張幻燈片的播放,學生和電子白板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沒有直接接觸。然而真正了解并利用這塊電子白板,盡可能多地挖掘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后,就會驚奇地發現學生是那樣地渴望走上講臺,伸出小手指,也可以像老師那樣在白板上畫一畫,標一標,寫一寫,移一移……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一件多么興奮的事。
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使數學知識更具有趣味性。在講授七年級數學“用坐標表示平移”時,我利用電子白板的聚光燈功能,給學生帶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游戲: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利用聚光燈,照亮點A(1,1),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然后移動黑色幕布,聚焦點也隨之移動,當出現一個點的坐標時,學生快速搶答說出點是如何進行平移的。學生開動腦筋,積極踴躍地參與。
交互式電子白板使數學教學資源更豐富。電子白板不僅僅有豐富的內置資源,它還可以整合外部資源。例如,教學“用坐標表示平移”時,我利用電子白板導入視頻軟件,為學生播放了2015年9月3日天安門廣場舉行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利用圖像的剪輯功能,把視頻中與本課相關的知識剪輯下來,形成圖片,再和同學共同分析進行探究學習。當然,對于網絡資源,也可以再電子白板軟件運行時,直接打開需要的網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更好地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了更多的直接和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而不是忙于在各種媒介之間奔波。在課上,我徹底地脫離了鼠標,利用電子筆或者手指直接書寫,更為重要的是在網絡環境下,電子白板可以連接手機,通過手機拍照,將老師的“發現”上傳到白板上。通過電子白板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好的作業可以及時獲得表揚和肯定。課堂練習中的問題,作業中的錯誤,遺漏的知識要點也都可以得到老師的及時指導。這一功能的應用,有助于創設情境,為師生展示、評價提供便捷的平臺。
總之,電子白板的出現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實現了重大的突破,喚醒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聯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并為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途徑,使之前枯燥、乏味的學習變得有趣、生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吳筱萌.交互式電子白板課堂教學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3).
[2]張新宇.基于互動理論的深度學習研究[D].揚州大學,2014.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