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
摘 要:在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學校面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課堂教學的改革。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課堂是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窗口,每一堂課都是師生之間對于生命的不同體驗,更加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學生能力的形成就是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出發,經過自主探索,得出相關結論的過程。
關鍵詞:誤區;創設情境;課堂教學;鼓勵
在近幾年新課程實施過程中,雖然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但是面臨新的教學形勢與社會發展趨勢,教師也產生了許多的疑問和困惑,在數學課堂上也出現許多誤區,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情境華而不實,離開了數學本源
情境教學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適合各門學科。情境的創設使得數學中抽象的知識能夠直觀明顯地表現出來,同時也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部分教師的教學卻脫離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辛苦設計了教學情境卻往往收效甚微,教學效果也沒有得到有效提升。原因在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并非是教學的一個資料或素材,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創設的一個小插曲。開始學生覺得很新鮮,又貼近實際生活,可時間一長,情境也就失去了時效性。一些教師創設的情境脫離教學內容,認為所有的課都要創設情境才可以教得更好。教師不應該把自己局限于情境的創設中,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二、課堂形式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
在新課程改革中,傳統教學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現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課堂教學卻變成了所謂啟發式教學的提問,教師用了大部分的時間來提問學生,沒有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
間。而學生對提問卻沒有太大的興趣,或者倉促回答,或者沉默不語,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也只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這樣的課堂教學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并沒有增多,反而增加了學生的抵觸心理,對于教學評價的運用也不合理。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啟發式提問”要找準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對學生而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如“平行線的判定”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問“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判定兩條直線是平行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既能深入了解本堂課所要學的主要內容,又能引發自身的探索意識,對知識進行深入探討。所以教師應該有敏銳的洞察力,果斷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教學內容。
三、課堂活動流于形式,追求“表面熱鬧”
我們在教研中發現,有的教師的課堂在追求一種多樣化的形式,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知識的有效應用、拓展與延伸;思考時間少,缺少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和訓練;課堂討論成為教師與幾個學生之間的互動,大部分學生只是“看客”。
教學討論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有些問題過于簡單直接,卻要小組討論交流;而有些問題設置較難,學生之間的答案有很大的分歧,教師卻給很短的時間,草草了事。其實安靜的獨立思考、有序的愉快的合作交流,這樣的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追求的。“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四、教師在課上對學生過分鼓勵
新課程提倡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但是我們現在的課堂上,經常能聽到教師過分的贊揚,給人一種做作的感覺。過多的贊揚會適得其反,也會讓學生產生驕傲心理,偶爾的批評會讓他們的“自尊心”受挫,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鼓勵與批評相結合,并且是建立在客觀的基礎上。比如對一些學習較差的學生,教師的關心會提高他們的信心;對學習較好的同學來說,教師的批評會提高他們對錯誤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認真指出來,客觀地評價,這樣才能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理性反思,讓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
五、多媒體的使用貫穿課堂的始終
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并且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教師在使用上卻出現了偏頗,例如:整堂課呈現的都是課件展示,代替了教師的板書;有的課件為了看起來有趣,在制作時加入了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動畫和聲音;教學內容都在課件上,教學形式單一枯燥;有的課件代替了學生的操作等等。很多的觀摩課成了欣賞課,學生看著視頻或者聽著音樂卻沒有對教學的知識和問題進行思考,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優勢卻被一些教師忽略了。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多媒體教學如果控制不得當會成為課堂教學的干擾因素。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深入進行新課程的研討交流,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新課改理念,真正走進新課程。數學課堂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只有煥發出生命力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才是新課標所追求的課堂。
參考文獻:
[1]周建平.我們究竟要確立什么樣的教學觀:基于新課程實施的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04(6):59-61.
[2]李迪.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分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9):15-1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