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月波
摘 要:體育科目是和其他學科不一樣的,體育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對體育教師來說,在具有深厚的體育技能之外,還應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基礎。新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的綜合發展,這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關鍵詞:高中體育;教學方法;師生定位
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高中體育教師應注重理論的教學和對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培養,新的高中體育教學應與學生的長遠發展以及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合起來,如果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只掌握了體育技能,而沒有受到德育、品質素養、意志和智力等方面的有效培養,就不能算是成功的體育教學。
伴隨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在高中體育課堂上,不少傳統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了新教學目標的實現。在新課改理念下,要想真正實現對學生開展有效的素質教育,使高中體育教學向素質培養的方向轉變,就要求體育教師首先要對傳統的教學進行優化和
調整。
一、調整高中體育的教學內容
純粹的以技能為主的高中體育教學內容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對體育教學的期望。在新的時代中,體育教學包含著更多的教育內容,如學生的體質健康、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生的美學教育、學生的健康理念等。在傳統教育體系中,高中體育教學的內容一般是以田徑、體操和三大球為主要內容。在開展體育教學時,也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中對性別、體質和能力等都沒有進行區分,嚴重忽略了對高中學生個體特征的關注,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意愿根本沒有考慮,這是與新的教育理念相背離的。
二、調整高中體育理論教學
體育確實是具有強烈的實踐性,這沒有錯,但過去的體育教學過分強調體育的實踐性,基本上放棄了理論教學。而新教育理念則要求教師關注對學生開展體育理論教育,對學生進行諸如營養、養生、保健、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并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開展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正確認識體育的現實意義,還應在體育技術的教學中向學生傳授技術原理、運動項目規則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綜合發展。
三、調整高中體育的模式
準備活動,開展教學,收尾結束,這是過去體育教學的固定模式和步驟。在教學中,教師強調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規范,隊形要整齊、動作要劃一,學生對這種機械的教學模式不感興趣。加上,體育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形式單一,缺少變化,沒有針對性,使體育課成了學生的受訓課,學生沒有得到真正的素質教育。
如果要實現對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想辦法為學生構建一個活潑、開放、快樂的學習環境,強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解放個性,積極參與,重體驗輕形式。教師還應注意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強調教學中師生平等與和諧,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體育興趣,從而讓學生能積極自信而富有創造性地進行體育學習。
四、調整高中體育的教學方法
在舊的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是選擇灌輸式教學,教師專注于教學的目標,對具體采用什么方法教學則沒有太多的考慮。高中體育的教學過程呆板而無趣,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缺少積極性。而且,通常的體育教師都給學生留下了嚴厲的印象,教師秉承“嚴師出高徒”的教育理念,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不是批評就是體罰,學生在學習中的抵觸情緒強烈,傷害了學生的自
尊心。
在新教育理念下,如果教師不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調整,是不可能實現綜合素質教育目標的。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分層教學,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差別化教學,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和優勢,讓他們以主人公的心態自主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挖掘更多的教學方法,讓體育教學活躍起來、靈動起來,通過多種方法強化學生的自信,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學有所成、學出個性。
五、調整師生定位
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權威和主導,教師的地位高高在上,神圣而不可侵犯,嚴重影響學生的素質發展。新課改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轉變思想,重建師生關系。新的高中體育教學,教師不應是以領導者的身份出現,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服務者,通過合理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地、自覺地去開展學習。
在新型的師生定位中,學生能夠在和諧、平等的學習情境下開展學習,體育教學的形式也會隨之變得更豐富多彩。以導引者身份出現在體育教學中的教師,應將教育的目標指向引導學生樂于學習體育、善于學習體育。
總之,在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下,高中體育教師應對自身的教學進行深入檢討,對新的教育理念進行深入研究,準確把握新的教學目標要求,在這個基礎上,對高中體育教學的內容、模式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并強化體育理論教學,重建師生關系,在教學形態上,未完成從“教”到“引”的轉身,圍繞學生綜合發展這個教育目標,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體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金立強.淺談高中體育教學模式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1):63-64.
[2]陳錦云.淺談高中體育教學[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3(1):89-90.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