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荷
摘 要:自素質教育實施以來,我國教育就有了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們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讓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全能型人才。而數學教育的有效落實,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數學知識,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為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數字知識邏輯性較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這無疑就增加了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所以造成我國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較低,本文對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年級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引言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了很長時間,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發展的時間較長,很多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一時之間不能改變教學觀念,對于新課改的要求落實較差,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這種單一古板的教學模式,不僅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且由于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造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培養,學習效果也就不佳。突破這種窘境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貫徹“以生為本”的原則,回歸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這樣才能夠切實保障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由此來看,要想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所在。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其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根據學生實際,在課堂教學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使學生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認識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意義,從而以最大的興趣和熱情來進行數學學習。如在學習《找最小公倍數》時,由于教材中的案例對小學生來說較為抽象,因此設計“找兩個人的共同休息日”的活動,建立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在學習公倍數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寫出幾個數,如4和6的倍數,找出公有的倍數后,引出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再開展“找兩個人的共同休息日”的活動,讓學生在老師發放的月歷上找到日期,再讓學生觀察找出的日期數,通過逐步地引導,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寓教于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保護個性,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揮
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非常快速,對于人才的要求越發的嚴格,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的顯露出疲態。國家相關部門針對我國的教育現狀,再結合我國國情,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在教學中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千奇百怪的思維和反應,并對其進行積極的鼓勵,使學生打開思索的大門,同時教師還可以有效地利用課堂各類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熱情的提高,這樣也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例如,在講解“分數乘法”的相關知識時,如果教師只是根據課本內容,給學生講解知識,很多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提出問題。如“我國已經擁有世界遺產30處,其中文化遺產占7/10,自然遺產占2/15,其他遺產占1/6,則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共有多少處?”一般的解題思路是先以(30×2/15)得出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共有多少處,再以(30×7/10)得出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共有多少處,再讓兩者相加。在教學中,教師先詢問學生應該如何解答,或者誰有其他不同的解答方法,有學生則可能提出30×(2/15+7/10)的解題方法。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打開,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積累去解決問題,這能夠促進學生個性思維和獨特見解的發展,對于提高學生創造性以及課堂氛圍均具有積極意義。
四、加強協作,強調課堂交流共享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承載者,兩者是站在同等的地位上發展的。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相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溝通,才可以有效的落實數學教育。由于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但通常不具備獨立完成的條件和能力,在學習探究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個學生承擔與其興趣、能力相匹配的任務,則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獲得合作學習的較佳效果。如在學習《分數與除法》時,提出“一條2米長的彩帶,如果截成每段長1/3米的彩帶,則可以截幾段?”問題,采取分組驗證的方法,將學生分為四人一組或六人一組,通過問題的引導,促使學生逐步得出“分數除以分數等于乘以分數的倒數”的猜想,再讓學生分組進行動手截、動手畫,分組驗證,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己解決問題,各小組得出答案后進行交流,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驗證猜想,在交流中促進學生進行資源共享,共享數學思考多樣化的特點,明確數量之間的關系,歸納總結計算方法,進一步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和算法,在小組合作交流中通過猜想—驗證逐步掌握數學知識和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在互相交流中還可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還能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此外合作學習,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五、注重遷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是應用,實踐能夠促使知識進一步內化,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只有親身體驗,學生才能學以致用,體會到知識的價值所在。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對遷移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能夠將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更為深刻地理解知識,同時提高實踐能力。
六、結語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需嚴格落實新課改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方法,實現學生自主探索和實踐,打開智慧的大門,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并靈活運用知識,提高學生知識和技能水平,同時增強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才能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劉志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技創新導報,2015,(03):46-47.
[2]甘慶軍.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華夏教師,2014,(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