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霞
早上,“廣文教師群”里,同事發來一張照片。照片的主角是一名廣文的學生,他在等紅燈的時候,趴在自行車的前框邊緣,做題。拍照片的是一位家長,他為廣文學生的學習精神點贊。
看到這張照片,我很感動,但我更擔心的是孩子的安全。于是,我把照片轉發給三個學部主任,并囑咐他們,不要追查孩子是誰,更不能批評孩子,只是要借此提醒孩子,上下學路上務必注意交通
安全。
隨后,九年級學部的陳主任給我打來電話。這個在自行車上做題的孩子,是她班上的。
陳主任已年過五十,做了14年學部管理的工作以后,主動請纓,2016年成為七年級(18)班的班主任。她想通過自己的實踐,探求如何做一個不累的、幸福的班主任。每年暑期聘任,最難的就是聘任班主任,常常是學部主任“求”著老師填補班主任的空缺。我更希望,通過陳主任的實踐,找到一條真正立德樹人的道路,讓孩子們、老師們自主生長。
14年后再做班主任,與從前大為不同。最大的不同是,她特別善于發現細節,能放大細節的教育功能,不斷地喚醒每一個孩子。
這個在自行車上做題的孩子,就是其中一個。
進入初中,這個孩子的學業處于中等以下水平。七年級第一學期是學生養成課堂聽講等習慣的關鍵期。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課堂效率,班里設立了一項每日檢測制度,每天隨機抽取一名同學,根據當日學習的內容命制題目,用下午課前10分鐘的時間進行檢測。上學期,這個孩子被抽到兩次,但是他將兩次機會全部讓給了其他同學。要知道,被抽到的同學都是“幸運兒”,因為是自己命制題目,自己閱卷,自己可以得滿分,而過程檢測與綜合素質評價是掛鉤的,所以幾乎沒有人愿意把這樣的好機會讓給他人,他卻將大好機會拱手相讓。陳主任找這個孩子了解原因,他坦承,擔心自己的學業水平低,命制不出好題目,影響班里同學的發展。
陳主任大為感動。
利用班會的時間,她以“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為題,講述了這個學生的故事。最后,她說:我堅定地相信,這樣一個擁有金子般心靈的孩子,一定會不斷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為全班同學命制出質量過硬的題目。
從此,這個學生就像變了一個人。
他不僅在路上那樣學習,在校園里,也會看到這樣一個身影:打掃衛生的間隙,掃一眼手上的紙條,紙條上有需要背的知識。
通過細節被改變的孩子,不止這一個。
“課堂教學研討月”中的入職教師匯報課,選擇陳主任班級上課的老師很多。一個上午,就有三節課在這個班級里上。一般,我們聽課只關注課堂的進展,而陳主任還關注學生的表現。哪些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哪些學生參與度不高,三節課,她一一做了記錄。她發現,班里學習成績優異的同學,參與度反而不高,上學期期末考試第一名、第二名的學生,三節課一次也沒有站起來回答問題,只關注自己的學習。她知道,這樣下去,這些優秀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能力會受到影響。她沒有貿然找這些學生談話,而是借由一個細節,創造了一個改變學生的“關鍵
事件”。
三節課中,有一節英語課,老師帶來一些水果,因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就是“買水果”。課堂互動環節,同學們兩兩上臺,以水果為道具,一問一答。表現優秀的同學,老師會把帶來的水果作為獎勵分發給他們。三月,草莓剛剛上市,許多同學還不曾嘗鮮,所以當一個同學得到草莓的時候,全班同學一片驚呼。這個細節被陳主任捕捉到了,她決定利用孩子們想嘗鮮的心理,刺激一下他們,也借此改變一些學生。
當日,下午的“課前10分鐘”,她沒有組織檢測,而是帶來了幾斤新鮮
草莓。
放到講桌上,她開講了。
她大力表揚了課堂上參與度高、回答問題多的同學,肯定他們為課堂做的貢獻,并請他們一一上臺。每個同學分到了幾顆草莓,孩子們吃草莓的照片和故事,又被上傳到家長群里。她的意圖很明顯,讓家長成為家校合育的力量。
那幾個學習成績優異卻沒有發言的同學,臉羞得通紅,在臺下低下了頭。
沒有一絲批評,她抓住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重要”的心理特征,成功地教育了學生。
今天,她班的課堂上,每個同學都愿意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氣氛非常活躍。
她說,這樣做,不是為了班級,而是為了每一個孩子。
用心,才能捕捉到教育細節;育人藏在細節里,放大細節的教育功能,立德樹人就在其中了。
(作者系山東濰坊廣文中學校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