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生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數學學科是最為關鍵的學科之一,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讓小學生們能夠自主地學習數學,是素質教育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通過對當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究,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法,以促進小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 自主學習策略自主學習能力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在學校的學習過程中,雖然會有教師的指導與教學活動,但自學能力的培養也是相當重要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應該從小時候便開始。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數學學科作為關鍵的學科之一,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上占有關鍵的位置,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沒有充分發揮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作用與效果。
一、當前小學數學學科的教學實踐中還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阻礙因素
1.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理解不透徹,以致不能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細致指導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比較簡單,但學生們還處在智力發展的初期,再加上小學生們剛剛接觸系統的學校學習,學生們還沒有對這種學習的模式進行一個良好的適應訓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就會表現出一些不積極的趨向,而是傾向于對教師教學的依賴,甚至是過分的依賴。而在學校教育之外,家長們也會特別關注小學生們最初的學習與成長,家長在這個時期教授的內容會比較多,小學生們,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其依賴的程度會明顯偏高。在這樣的情況底下,小學生們很難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針對此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小學數學教師教會學生們去自主學習,但是由于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理解不透徹,還無法激發出學生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從教育學的理論上來說,這是因為教師們對學習心理學的理解程度不夠,無法從學習的規律上引導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這表現為教師在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上的欠缺性上。教學方法的欠缺,使得教師不得不選擇對自主學習的教學引導過程進行部分的放棄。
2.小學生們還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
小學數學學科,是一個初步要求學生們具備抽象思維能力的一門課程,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六年級,數學學科的抽象思維能力一步步地上升,這和小學生們智力的發展是呈正相關的。也就是說,數學學科與學生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數學學科的學習需要學生們具備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同時數學的學習也會對學生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有一個良好的訓練與培養。學生們抽象思維的能力是很難通過自主的學習習得的,因此,小學生們在數學學科的自主學習行為相對于語文和英語這兩個學科而言,其自覺性就會必然的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們在數學學科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天然地落到了數學教師的肩膀上。
二、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1.教師應該掌握更多的學習心理學知識,對自主學習能力做到充分的了解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學會自主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如何讓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就開始形成一種自主學習的良好狀態,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點點滴滴的滲透。在滲透的過程中,應當依據學習心理學的一般規律,尤其是要遵守學生們智力的發展情況進行數學學科的教學活動。
例如,在一二年級的數學課堂上,如果教師在教會學生們100以內的加減法之后,有的數學教師會急于讓學生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數學思維,會要求學生們做1+2+3+…+99+100的數學題,然后在二年級的學生無法解出正確答案的結果之下,向學生們講授數學家高斯在小學時候的故事。這種教學活動看似對學生們有利,其實對于二年級的小學生們而言是很難理解的,因為這違背了基本的智力發展規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多涉及學習心理學的知識,讓學生們能夠接受到科學而規律的教學。
2.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在一種樂于玩耍的階段,其參與學習的能力與愿望都顯得比較低,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個特點,讓他們能夠在玩耍中學習到相應的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習長方體這一章的時候,可以開設一門手工課。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組,以2~3個學生為一個數學學習興趣小組,分組完畢之后,教師可以讓組內的學生在學習長方體這一數學課堂中坐在一起,一個學生負責在平面上畫出各種他認為的能夠折疊成長方體的圖案,而另一個學生則根據這些平面圖案,利用剪刀、膠布等工具,把這個長方體折疊出來。最后,比較各個數學興趣小組的長方體折疊的正確率,教師對正確率最高的學習興趣小組進行獎勵,讓學生們能夠在玩耍中學習到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楊春艷,王曉微.小學數學“自主、合作、探究、創新”課堂教學初探[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51-52.
[2]王俊秀.淺談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學習的策略——以《3的倍數的特征》的自主探究教學為例[J].讀與寫,2016,(0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