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紅
摘 要:如何讓學生愛上作文,對作文產生濃厚興趣,并養成堅持不懈的練筆習慣,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究的領域。文章談談在教學實踐中幾點行之有效的做法。
關鍵詞:求實;創新;作文教學
求實,指著重借助教材抓好基礎,對作文起步者來說,教材即最好的范文,是學習寫作方法的最佳途徑。一年級依據教材口頭作文,用拼音和認識的少量漢字寫下自己的見聞;二年級重點進行句法訓練,試寫通順的短文;對于三年級以上學生,提高層次,提高要求。
創新,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一、挖掘教材范文因素,領略其寫作特色
1.賞析教材,感受其語言美、意境美
新教材不管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來說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新教材新、美、有童趣。精選的課文更接近現在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那動人的故事情節,精彩的場面描寫,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又給人啟迪的詩歌、寓言等,無不帶人進入一種詩的意境,讓人猶如身臨其境。新教材從語言文字上更是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新教材第二冊中的《小池塘》:“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小池塘就醒來了。池塘里的水波一閃一閃的,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池塘的蘆葦長起來了,像長長的睫毛……”這種用擬人手法及用學生身邊熟悉而喜愛的事物作比喻的方法,讓學生特別容易理解,也特別喜歡。又如,新教材第一冊中的《大海睡了》:“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覺了。她抱著明月,她背著星星,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她睡熟的鼾聲。”多美的詩歌啊!帶學生進入的是一個多么美麗而寧靜的夜晚呀!
感受課文最好的方法是“讀”。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多讀,通過范讀、自由讀、指名讀、抽讀、男女讀、師生接讀、輪讀等各種讀法,讓學生們讀懂、讀透、讀出感情,從心底里感受其語言美、意境美。讓學生引起情感共鳴,羨慕那些能寫出生動、美妙、有趣的文章來的作者。再加上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中有意無意地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方法(即淡化作文方法,卻讓學生懂得此文就是運用了此法),讓學生覺得文章好寫,并且產生想寫的念頭。這樣,教師就從欣賞課文的角度上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興趣。
2.挖掘教材,感悟其寫作之道
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讓學生感悟其寫作之道。寫作方法的積累主要源于課堂教學。尤其是新課改后的教材,入選的文章在材料選取、體裁安排、謀篇布局等方面無不獨具匠心,是學生模仿習作的最佳范例。如果教師引導得當,學生在寫作方法和技巧上的掌握可謂是潛移默化、輕松自如。
如第二冊中的《雨點》:“雨點落進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雨點落進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點落進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這是一首很美的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兒童語言特點明顯,通過擬人手法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雨點的快樂。這種詩歌的寫作方法,學生們也特別容易掌握。教師要善于啟發,讓學生們用豐富的想象力描繪他們心中的“雨”。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教會學生習作方法,但又必須減少要求,降低難度,以感知為主,講解為輔。整個作文起步是一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但又必須不留痕跡地加快這個進程。又如第六冊中的《趙州橋》一課中的第2、3自然段,先概括后講解具體的寫作方法就特別明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一下就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又如,《春蠶》一課取題方法很有特色,學生竟然能夠通過預習提問:“課文寫的都是媽媽養蠶的故事,突出媽媽的辛勞,為什么不取‘養蠶而取‘春蠶作為題目呢?”此刻,教師可迅速切入這一中心問題,教會學生給作文取題目的又一技巧。再如,《參觀人民大會堂》一課,就可使學生非常容易地理解并掌握用空間轉換的順序來寫參觀記。
總之,每篇教材都有它可取的獨特之處,教師要善于發現、善于總結,還要善于引導、善于指導隨機練筆。這樣,教師就可以輕松地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
二、語言積累,常抓不懈
對小學生來說,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具有一定量的好詞佳句。文章源于積累,這是作文教學遵循的基本規律。教師要開放語文教學空間,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博覽群書。教師可常在班級開展讀書知識競賽、好詞佳句欣賞、名人名言薈萃、5分鐘新聞發布會、故事會、朗誦比賽等活動,建立班級“閱覽室”,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樂讀書。教師可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學生制作摘抄本,每天進行好書分享、好詞佳句、成語、歇后語積累,每年積累的內容依年齡不同而不同。良好的閱讀和積累會給學生的習作奠定基礎。
三、做生活的有心人,拓展習作空間
“課外習作作文積累不僅是一種寫作素材的積累,還是一種具有濃郁的主體能動色彩的經驗、情感智力積累。”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需要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如果每次作文都能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感到作文是生活的一種需要,那么,他們就會有興趣,就會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積極地而不是消極地去習作。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習作興趣及水平,就必須使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拓展學生習作空間。我根據一些研究成果,并結合多年來的實踐,提出以下行之有效的辦法。
1.體驗家庭、學校、社會生活,寫真情實感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要引導學生寫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作文和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文不僅要有語言的積累,還要有生活的積累。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葉圣陶先生曾經多次強調作文與生活的聯系,他說:“我們要把生活與作文結合起來,多多練習,作自己要作的題目,久而久之,將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發展,是一種享受……”
教師要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做生活的有心人。家庭、學校是學生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他們對這兩個地方最熟悉,牽動的情感也最深。因此,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一點,讓他們觀察周邊的生活,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使其文章具有真情實感,使其寫起文章來“下筆如有神”。學生直接接觸社會的機會也不少,在社會中的所見所聞往往令他們記憶深刻、難以忘懷,如此情懷寫下的文章一定也是一氣呵成、感人至深的。讓學生每天積累好詞佳句,每周一篇生活周記,并每周進行好文欣賞,學生的習作興趣和水平會大幅度提高。
2.欣賞文學作品,間接體會生活,進行改寫創作
小學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童話故事、寓言、詩歌等,教師除了依據教材,讓學生進行改寫創作,還應充分鼓勵學生多看這方面的書,然后教師給學生補充些優秀作品,和學生一同欣賞。學生聽多了、看多了,也就喜歡聽了、喜歡看了。時機成熟,教師提出希望,請學生們改編或續編,把它們改成自己的故事。學生會在教師的鼓勵下,大膽想象,寫出他們心中的故事來。
讓學生讀兒童文學作品,鼓勵他們改寫、創作,就是要喚起學生的感覺和情感,充實他們的智慧和記憶,激勵他們去尋找最貼切的詞句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印象和心情,使學生閱讀、寫作、思維、情感同時得到提高和發展。
四、運用鼓勵機制,增強學生自信心
學生好勝心、上進心特別強,喜歡被表揚、鼓勵,根據這種心理特點,教師應運用鼓勵機制,增強學生自信心。
1.鼓勵學生習作,與人分享成功
當代著名高產作家葉永烈在談及當初何以走上文學道路時,對他的小學語文教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十多歲時,他的一篇習作獲得老師贊賞,老師鼓勵他投向家鄉的《溫州時報》副刊,不想竟然發表,從此他對寫作興趣大增,一發而不可收。類似現象在作家群中并不少見,在那些“善寫”的人中也是如此。這就啟示我們:小學生作文雖屬練筆性質,但它同作家創作一樣,是一種融入作者情感、再現生活積累、表達主觀感受的獨特而復雜的腦力勞動。兒童在入學前就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入學后認識了一定數量的漢字、積累了一定的詞句、掌握了一定的作文知識后,就有了強烈的“發表欲”。教師如果給他們機會,滿足他們的“發表欲”,增強其自信心,并使學生能與他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成果,一定可以激發學生作文興趣,提高其寫作水平。比如,建立小組作文冊,每月匯編一次學生佳作,取個富于幻想的名字。在教學后墻上創建作文展覽欄,常在班級宣讀,并鼓勵學生投稿發表。尤其要注意肯定后進生在作文上的進步,讓他們也有分享的機會,實現寫好作文、沒有一人掉隊的目標。
2.自評、互評、師評,貴在興趣盎然
古人說:“新詩改罷長自吟。”“新詩不厭百回讀。”魯迅也說:“寫完之后至少看兩遍,竭力把可有可無的字、詞、段刪去,毫不可惜。”所以說,學生寫完作文,還要自己反復朗誦,既可發現文中缺點,又可發現文中優點,得到一種成就感,增強習作興趣。但光自評不足以改好一篇文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寫的文章往往傾注了個人的主觀情感,不一定能發現文章不足之處,這時還需要同桌的評價、同學的指點。這里強調一點,必須讓學生明白他人評價的好處,并能做到笑對批評,這對其今后人生成長亦至關重要。在學生互評的過程中,學生當了小老師,心里很是得意,他們會竭盡所能地評好作文。有了自評、互評的過程,還應有教師的總評。教師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在激發學生興趣、活躍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教師在評析閱改的過程中不要精批細改,可在互評完后任意在好、中、差中各挑一兩本,予以評析,或不同時間挑不同層次的作文講評,不僅要評學生作文本身,還要評作者的“自評”及學生的“互評”,這樣,全班學生能在教師不長的評價時間里,在寫作技巧及評價上得到快速長進。在課外時間教師可再抽取一部分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從中發現學生本次作文的通病,以便下節課予以正確指導,也可發現更多更優秀的作文,并予以宣讀、表揚。評價貴在使學生充滿自信、興趣盎然。
3.通過家訪、家長會,擴大鼓勵面
學生作文不僅要與身邊的同學分享,還要與父母分享。學生最喜歡聽到老師在自己父母面前的夸獎。于是我充分利用這一心理,通過家訪,贊揚學生作文的優點。
五、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素質
只有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使之內在充實、思維活躍、認識水平提高,才能使之寫出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章。因此,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不能死板地教給學生寫作方法,因為“教學已由靜態的、固定的知識傳授,向動態的知識對話、師生協作轉變;記憶的、劃一的學習方法,已被發現、探索和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所取代”。在教學作文的同時,我們要注重基礎教育的“生命性”和“社會性”。百川歸海,才能博大精深,有了大海一樣的寬闊的胸懷和豐富的內涵,何愁寫不出好文章?文章寫好了,人才也就培養出來了。經過我多年的努力,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變高,出現了盼寫作文的良好趨勢,就連后進生也不再害怕作文,每次總想上臺給同學讀自己的作文。
作文教學任重道遠,只要我們以人為本,求真務實,科學施教,定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湖南省懷化市宏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