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淋 甘娜 黎春蓓 黃璐 何倩倩
【摘 要】本文在分析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二、三年級醫學生進行科研素養的問卷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從政策層面、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學生層面提出培養高職高專醫學生科研素養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高專醫學生 科研素養 現狀調查 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C-0021-02
科研素養指人們在科研實踐中,經過長時間系統學習、訓練和積累,獲得的科研的基本技巧和能力,主要包括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方面。作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在工作中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與習慣,要能夠運用合理的方法探究問題的規律或本質。對醫學生而言,科研素養的培養必不可少,但目前針對高職高專院校醫學生少有系統的科研能力培訓,這直接導致他們走上臨床工作崗位后,面對科研工作,產生嚴重的“無力感”。為了全面地了解高職高專院校醫學生科研素養的現狀,針對性地進行分析并研究對策,我們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醫學系學生進行科研素養能力的問卷調查,從科研意識、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方面了解其科研素養,以期摸索更加契合現階段高職高專醫學生培養模式的科研素養培訓方法。
一、調查對象與量表設計
(一)調查對象。采用匿名式調查問卷對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二、三年級醫學生進行調查,總計發放問卷374份,回收率374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二)量表設計。問卷內容分為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對科學技術的評價、對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基本理解四個部分,共30道題,分別用于測試學生對科研的興趣程度、參與科研活動的動機、對科學原理和方法的了解、獲取科研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否參與過科研項目及科研對個人的影響等。調查可以從不同角度全面了解醫學生的科研素養現狀。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結果。本次調查中,對于在進入大學前和在大學期間是否參加過科研活動問題的回答,兩項都為“否”的學生占97%。對科研感興趣程度方面,46%的學生表示感興趣,41%的學生表示興趣一般,13%的學生表示完全不感興趣。參加科研活動的主要目的方面,69.1%的學生表示是對科研感興趣,38.6%的學生為培養科研能力、31.7%的學生為增加求職籌碼,6.7%的學生被老師安排。
關于大學生對于科研知識的關注度,20%的學生表示經常關注,75%的學生表示不太關注;45%的學生表示參加科研培訓是因為對講座的內容感興趣,23%的學生認為能提高科研能力,21%的學生是被安排參加。
在科研基本常識和技能方面,關于科學研究的基本程序,48.3%的學生表示稍有了解,49.2%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關于如何查閱學術文獻,64%的學生表示稍有了解,29%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對于常用的醫學統計方法,44.2%的學生表示稍有了解,54.6%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對于撰寫科研論文的基本格式,22.1%的學生表示稍有了解,76.25%的學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對科學信息的獲取途徑,依次為網絡(86.0%)、電視(54.6%)、書籍(50%)、老師介紹(42.1%)、雜志(34.2%)以及報紙(31%)。
在科研素養認知方面,學生認為科研精神主要是鉆研探索的精神(88.3%)、實事求是的精神(77.9%)、堅持不懈的精神(73.4%)、艱苦奮斗的精神(67.5%)。關于科研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83%的學生認為科研素養對自身有著很長遠的影響;關于科研對個人品格的影響,學生認為主要體現在態度嚴謹(81.7%)、堅持(66.3%)、吃苦耐勞(49.2%)、干預提問并找出答案(47.1%)、誠信(42.1%)等方面。同時,學生認為科研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學習(40%)和工作(38.8%)領域,并覺得能對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讓大學生思維更有邏輯性、更嚴謹(82.5%),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68.3%),掌握科研方法、培育科學素養(60.4%),提高運用創造性思維來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結果的能力(45%)。
(二)結果分析。上述問卷調查結果反映的問題有:第一,高職高專醫學生科研參與率極低。第二,大部分的高職高專醫學生對科研有一定的興趣,但對科研的具體概念和范疇知之甚少。第三,高職高專教育中沒有系統的科研素養培訓。第四,大部分高職高專醫學生缺乏主動提升自身科研素養的意識。第五,調查對象在校期間,科研參與度極低,興趣是其主動參與科研的重要因素。第六,大部分學生獲取科研信息的途徑單一,且缺乏正確利用網絡搜集所需的專業知識的技能。第七,老師對在校學生正確、高效的引導是學生提高科研素養的重要途徑。第八,大部分調查對象認可科研素養對個人能力的提升的正面影響,但整體對科研認知表淺。第九,大部分學生對科研的認知存在著一定的功利性。
由以上的結果和現象,我們大致分析了以下原因:
其一,高職高專學校不重視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高職高專院校在教學和職業定位上,往往以就業為導向,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但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有所忽視。同時,學校沒有對學生科研能力的系統培訓機制,沒有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訓和科研實施的機會。
其二,長期的“灌輸式”教學,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非常依賴于教師,而教師沒有把學生科研素養的培養納入教學目標,有較大部分教師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為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教育,所以教師對于學生的科研素養的培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認為將自己所授科目的課程上好即是成功,而忽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其三,高職高專醫學生自身對科研素養的認識存在嚴重偏差,在傳統教育和部分教師擴大化宣傳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認為科研在大學生活中是可有可無的,認為學習專業知識才是大學生活的重點。對于科研,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是遙不可及的,需要更專業、更為優秀的人士去從事這一事業。由于自身職業定位較低,學生對科研素養的認知能力也十分有限,學生雖然認可科研素養對個人能力提升的積極作用,但更傾向于認為科研意味著枯燥、單一、無趣,而嚴謹、創造性、邏輯性、執行力、協作力、領導力等正面能力往往被忽視。
其四,缺乏科研素養高的人員的專業引導和充足的資金贊助,使得對科研感興趣的學生如同“盲人摸象”,自行摸索所需的時間和資金要比專業人員引導下的科研活動需要更多。除此之外,還缺乏一定的科研資源,獲取科研信息相對遲緩,所以科研過程進行得很困難,最后不了了之。
其五,高職高專醫學生尚未進入臨床,對職稱的評選規則了解不夠透徹,沒有認知到科研論文對于職業生涯的重要性,從而忽視對科研、對論文的基本格式等的學習和鉆研。
其六,對社會上發起的科研項目,學生參與度低下。而科研企業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和科研經驗而并不信任學生,由科研企業所發起的科研項目參與人員中大多數是從事多年科研活動以及獲得過有關科研獎項的人員。
三、對策建議
針對調查結果及原因分析,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政策層面。自國家“十二五”規劃以來,科技創新已經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科技的發展與醫療水平的進步和國民身體素質有著密切相關性,醫療是與生命和健康密切相關的學科,科研素養的培養也貫穿醫學生學習、成長、執業的全過程。醫療工作者整體科研素養的提升,有助于我國醫療行業從業人員素質的優化和新技術的掌握。教學改革應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建議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評價體系,鼓勵大學生開展經常性的科研創新活動。
(二)學校層面。轉變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開展和鼓勵大學生積極申報和參加校內外的科研項目。高校在眾多教育機構當中的教育資源、師資條件占有較強的優勢,因此應充分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和師資條件的優勢,充分發揮學校的組織作用,營造一個良好的科研氛圍。大力在校內開展各方面科學研究活動,開放實驗室和全天24小時開放圖書館,供大學生研究學習有關科普知識,將科研活動貫徹落實到校園各個角落。除此之外,高校可以積極聯系有關科學研究的企業,出資贊助和技術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此舉可以讓大學生切實地感受到科技的發展,做到理論實踐相統一。學校還應鼓勵和支持相關部門及學生舉行關于最新科研成果的主題班會,聘請專家、學者進行科研講座,以及開設相關選修課等。
(三)教師層面。創新高職高專的教學方式,將教育方式由“灌輸式”轉變為“開放式”,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回答問題的方式從“是否”的答案轉變為更多其他的答案,簡單來說,就是從“選擇題”向“問答題”的方式轉變。此舉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可以激發學生潛在的求知欲望。在課堂上,把問題留給學生,通過老師引導及分組討論,并充分利用手機、彈幕、互聯網等手段,對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利用這種課堂互動,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刻苦鉆研、團結合作、不斷創新的科研精神。教師要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在課堂上主動增加與科研素養相關的知識,提高課堂的科研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更快地提高大學生的科研素養,擴展學生的科學視野,提高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同時,教師也要自覺提升自身的科研素養,積極參加科研課題的申報,并且主動邀請學生加入自己的科研團隊,給學生提供實際操練的機會。
(四)學生層面。大學生要注重培養自身科研素養,要充分認識到良好的科學素養對于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意義,有意識地不斷提升自身的科學素養。使用多種渠道獲取最新科研信息,有意識地擴展自身的科普知識,擴展自身的科學視野和科學思維,將自身學習的科普知識和科普思維靈活運用在自身的專業知識學習上等。
總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是大學的基本功能,高職高專醫學生的就業定位主要在基層,從事基層醫療也需要有基本的科研素養,這樣基層醫療水平才能得以提高,豐富的基層科研數據才能得以展示。從政策、學校、教師和學生四個方面全方位動員和配合,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師資和科研資源,實施科學的醫學生科研訓練,培育醫學生良好的科研素養,對我國基層醫療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翔,甘娜.以教學為依托的高職高專醫學生科研素養培養方法探討[J].廣西教育,2016(7)
[2]黃曉云.試論培養大學生的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8(6)
[3]馮傳平,陳斌,李輝.提高醫藥類大專生科研素養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研究,2010(13)
[4]陸春城,夏彥凱,王心如.南京醫科大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現狀及改革措施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GXGZJG2016B048)
【作者簡介】謝 淋(1996— ),女,廣西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2015級醫學系在讀學生;甘 娜(1981— ),女,湖南人,廣西衛生職業技術學院醫學系臨床二教研室教師,兒科主治醫師,博士。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