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 鄭民慶 王新亮
[摘要] 目的 探討膝關節鏡下行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修復的臨床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共102例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分配為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1例。對照組患者在膝關節鏡下采取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膝關節鏡下采取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結果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Lysholm評分、大腿周徑比值、跳躍指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結論 膝關節鏡下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和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修復交叉韌帶均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安全性、可行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修復;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7)15-19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 of knee joint under knee arthroscopy. 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According to random allocation principle,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with 51 in each.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llogenic tendon graft reconstruction for treatment whil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hamstring tendons reconstruction for treatment.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ysholm score, thigh circumference ratio,jump exponent and so on(P>0.05)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Allogenic tendon graft reconstruction and hamstring tendons reconstruction under knee arthroscopy both have good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Complication rate of hamstring tendons reconstruction is lower and it has higher safety and feasibility,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Knee arthroscopy;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d repair;Treatment;Effect
雖然創傷性膝關節脫位屬于較少見的一種嚴重性損傷,但隨著交通事故率、劇烈運動損傷率的增加,人們逐漸加強了對于該病的認識,韌帶損傷造成的膝關節創傷性脫位發生率逐年增高,所以應針對韌帶損傷進行積極治療[1]。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中的常見膝關節病癥,大多是由于外力作用引起的,例如扭傷、跌倒等[2]。目前,臨床中膝關節鏡下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修復術是較常見的治療方式,臨床療效顯著,能夠保證患者膝關節的穩定性[3]。其中包括異體肌腱重建和自體胭繩肌腱重建兩種方式,本次研究探討了這兩種治療方式的優劣,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共102例交叉韌帶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分配為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1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4例,年齡18~45歲,平均(25.3±10.1)歲,病程1~35個月,平均(11.02±6.02)月;對照組中男29例,女22例,年齡19~46歲,平均(23.8±9.1)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0.08±6.06)月。所有患者均對研究情況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4]
所有患者均經過相關MRI檢驗,確診為交叉韌帶損傷,臨床癥狀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步行不穩等。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或手術禁忌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膝關節鏡下采取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進行治療,選擇可吸收或鈦制界面螺釘固定移植肌腱在骨隧道的骨面和肌腱間。觀察組患者在膝關節鏡下采取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進行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具體方法如下:第一,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的方式,作手術入路標記,引導患者屈膝90°,保證和床頭垂直。在患者患部置入膝關節鏡后進行相關檢查,了解患者的具體損傷情況,檢查完畢后,將患者的多余血塊、半月板殘端清除;第二,在畫著的脛骨結節內1.5cm處作縱行切口,長度一般為3~4cm,并對切口進行逐層分離,使患者半腱肌暴露在視野中,將其和骨膜一起取出。將骨膜和半腱肌肌腱套入肌腱剝離器中,沿著肌腱縱軸平行推進,在兩端通過編織縫扎到處牽引線,一般為22cm,肌腱對折后,用套筒對其直徑進行測量,并用生理鹽水紗布進行保護;第三,采用脛骨隧道定位器,用導針在交叉韌帶脛骨附著區中心點后方定位,結合患者肌腱大小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鉆頭在脛骨處作隧道,接著引導患者屈膝90°,在脛骨隧道處放入股骨隧道定位器,在頂點前方約5mm,左膝1~2點鐘位置,右膝11~12點鐘位置,采用針尾帶槽導針穿出股骨外側皮膚;第四,選擇合適長度的帶絆鋼板,當鋼板出隧道后通過牽引線進行翻轉,最后反向牽引肌腱,并固定股骨段。
1.4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患者臨床療效,包括Lysholm評分[5]、大腿周徑比值及跳躍指數分值;比較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關節積液、術后感染、關節粘連及活動度下降5%等。
1.5 統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大腿周徑比值、跳躍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大、構造最復雜,同時損傷較多的關節,主要包括股骨內側髁、股股外側髁和脛骨內側髁、脛骨外側髁以及髕骨[6]。
目前,常用的移植物分為自體材料、異體材料和人工材料三種。目前自體材料在臨床中有較好的效果,也是交叉韌帶重建的主要材料[7]。自體材料的缺陷在于,材料取自自體,會造成一定的損傷,同時取材量有限;優點在于自身組織的恢復速度較快,取材簡便,治療過程中不存在排異反應或疾病傳播等風險。在交叉韌帶重建手術中,大多需要重建多條肌腱,因此肌腱的選擇是手術成功的重要前提[8]。在選擇自體肌腱時,不僅不能對身體造成過度的影響,同時還要保證選擇的肌腱和損傷的肌腱具有相同的強度[9]。
在膝關節中,半腱肌、股薄肌所起到的大多只是輔助作用,不會影響到膝關節的穩定性。如果選擇肌腱時,對肌腱的長度有較高要求,那么在取肌腱時可以捎帶骨膜,保證肌腱的長度符合要求[10]。同時該部位的恢復速度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此外,肌腱的拿取位置在脛骨結節內下方,同時切口較小,不僅可以作為脛骨骨道的位置,同時也可以避免多次切割造成的傷害。肌腱拿取后,會逐漸再生,功能也會慢慢恢復。有相關研究提出,當肌腱取出后,經過B超和MR檢查發現有再生現象[11]。雖然半腱肌和股薄肌具有一定的肌彈性,但是在重建前進行牽張處理,可以有效避免重建后韌帶松弛的情況[12]。
同種異體肌腱不會對患者的組織功能和結構造成傷害,供區無并發癥現象[13]。手術時不需要取出自體肌腱,手術耗時以及感染發生率較低,手術切口也較小,瘢痕少,患者滿意度較高[14]。但是同種異體肌腱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患者在手術后常出現免疫排斥反應,可能傳播疾病,尤其是血液類傳播的疾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恢復[15]。另一方面,術后后期會出現骨腱愈合減緩的情況,一旦膝關節再次松動,同種異體取材困難,經濟成本較高,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壓力[16]。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在膝關節鏡下采取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在膝關節鏡下采取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進行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Lysholm評分、大腿周徑比值、跳躍指數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膝關節鏡下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術和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修復交叉韌帶均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自體胭繩肌腱重建術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安全性、可行性較高,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周利芳.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中灌洗技術的改進[J].護理學雜志,2013,28(22):47-48.
[2] 王菲菲,李倩,魏玉蓮,等.循環加壓冷療系統在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4,24(7):3722-3723.
[3] 高珞珞,王潔.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的圍術期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0):1866-1868.
[4] 金睿,趙德本.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的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6):94-95.
[5] 秦拓.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囊腫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36):168-169.
[6] 劉曉峰,董江濤,陳百成,等.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8):1643-1646.
[7] 董瓊虹,林秀華,施美蓉,等.“零缺陷”管理在膝關節鏡交叉韌帶重建手術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8):1014-1015.
[8] 辛兢,郝在軍.多模式鎮痛用于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臨床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5):384-385.
[9] 胡秋芳,李民,楊高,等.膝關節鏡下自體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韌帶的手術配合[J].河北醫藥,2012,34(18):2866-2867.
[10] 陸儉軍,譚海濤,陸聲榆,等.膝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肌腱和髕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的效果觀察[J].廣西醫學,2013,35(1):76-78.
[11] 方菊飛,余寧先,盧春秀,等.膝關節鏡下自體髕韌帶移植重建前交叉韌帶的康復訓練[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09(5):35-36.
[12] 黎長坪,肖學峰,雷靜,等.膝關節鏡下行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8):134-135.
[13] 胡菊華,胡慧群.關節鏡下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手術17例術后護理要點[J].中國鄉村醫藥,2012,19(6):81.
[14] 宋曉斌,謝喜波,林立楷,等.膝關節鏡下行膝關節交叉韌帶重建修復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2):29-30,31.
[15] 張寧.膝關節鏡下自體組織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手術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8):333-334.
[16] 楊聞強,張云坤,孫榮斌,等.腘窩后內側附加小切口腘繩肌腱切取法在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中的應用[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6):577-578.
(收稿日期:201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