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淑育
【摘 要】本文在全面進行心理測試和統計調查的基礎上,通過設計12次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活動,對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進行干預。并進行人際自我效能感和人際關系的前后測和統計分析,得出結論:團體心理輔導能有效提高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提高;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有效性
人際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能否有效完成交往活動的主觀判斷,它包括能否達到預期交往目標的信念和主觀感受,也包括交往活動之前對自我交往能力的預期。為了明確團體心理輔導對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歷經兩年,本人做了一些研究,希望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奠定基礎。
本研究選擇中等職業學校一個班級32名學生,作為實驗組學生,進行干預研究。選擇一個平行班級32名學生,作為對照組,對照組不做干預,正常學習。
選用有經過信效度檢驗的兩份量表,即《青少年人際交往效能感量表(AICSE)》(西南師范大學 劉遜、張大鈞教授編制)和《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北京師范大學 鄭日昌教授編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前測。開展團體心理輔導三個月后,進行后測。
一、團體心理心理輔導干預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課程設計
因為《青少年人際交往效能感量表(AICSE)》中,人際自我效能感包括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三個維度。其中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又包括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角色能力、自我能力4個因子,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又包括尊重與坦誠、把握情緒、靈活溝通3個因子,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又包括主動性、堅持性2個因子,這樣青少年人際交往效能感共有9個因子。所以我們設計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就分別針對這9個因子,制定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如表1。
設計這些方案是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感受以下因素影響:先前的經歷形成個體處理問題的經驗、觀察或模仿獲得的經驗、他人語言的影響。通過團體中的經驗分享、情境分析、個體體驗和語言暗示等活動,促進團體成員的重新審視自己的人際自我效能感以及在人際交往中的表現;運用行為主義的理論,設計課上、課后的訓練,提高團體成員的人際自我效能感;另外運用完形心理學的理念,進一步動員團體成員內在的積極能量,促進其改善人際關系。
筆者對實驗組進行為期12周的人際自我效能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對提高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數據統計
1.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前測上的差異檢驗
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際自我效能感進行差異檢驗,得出t=-0.821,可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際自我效能感不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對兩組的人際自我效能的三個維度分別進行差異檢驗,得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的t值為-0.749、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t值為-1.399、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t值為-0.784,可見兩組的人際自我效能的三個維度也不存在顯著差異。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際關系進行差異檢驗,得出t=0.264,可見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際關系也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人際自我效能感與人際關系方面是同質的,符合實驗設計的要求。
2.實驗組前測與后測的差異檢驗
表2的數據結果表明,實驗組在人際自我效能的前測與后測上存在顯著差異(p<0.001),人際自我效能的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的三個維度的前測與后測均存在顯著差異(p<0.001)。實驗組在人際關系的前測與后測上也存在顯著差異(p<0.001),說明本次干預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效果顯著,同時實驗組的人際關系也明顯改善。
3. 對照組前測與后測的差異檢驗
把對照組的人際自我效能感的前后測進行差異檢驗,得出t=0.669,可見對照組的人際自我效能感在前后測中不存在顯著差異。同時對對照組人際自我效能三個維度的前后測分別進行差異檢驗,得出對照組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前后測的t值為0.115、對照組的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前后測的t值為1.131、對照組的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前后測的t值為0.083,可見對照組人際自我效能的三個維度也不存在顯著差異。把對照組的人際關系的前后測進行差異檢驗,得出t=0.827,可見對照組的人際關系的前后測也不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對照組人際自我效能感、人際關系及各個維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
4.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后測上的差異檢驗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際自我效能感,進行后測和差異分析。得到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人際自我效能感的后測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t=3.827,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交往能力自我效能感的后測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t=2.17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交往策略自我效能感的后測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t=3.194,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交往動力自我效能感的后測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t=4.191,表明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后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明顯比對照組好。
三、團體心理輔導對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干預效果顯著
選擇在人際自我效能感與人際關系方面是同質的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人際自我效能感和人際關系的前測,通過為期12周的團體心理輔導,干預中職生的人際自我自我效能感。
三個月后進行后測,實驗組人際自我效能的前后測上存在顯著差異,人際自我效能三個維度的前測與后測均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在人際關系的前測與后測上也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的人際自我效能感和人際關系明顯提高。對照組的人際自我效能感和人際關系前后測沒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人際自我效能感的后測上,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人際自我效能三個維度的后測中也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后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明顯比對照組好。
實驗證明,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對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進行干預,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運用團體心理輔導課的形式,通過情境創設、人際討論、團體互動、觀察體驗以及課后的實踐作業,喚起參與者自我主觀感受的進一步修正,使個體的人際交往處于一種較好的準備狀態,促進了中職生人際關系的提高。
四、結束語
在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方案,讓每個個體通過親身經驗,激發中職生的潛在能量,營造一個安全、互助的學習團體,發揮成員的主動性,能夠提高中職生的人際自我效能感。同時要求學生把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學到的人際自我效能感的訓練方法,持續運用到實踐中,使良好的人際自我效能感成為學生自身一種穩定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劉遜.青少年人際交往自我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西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畢業論文,2004,6.
[2]趙俊萍.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1,29(2):22-24.
[3]李冰.提高中職生自我效能感的課堂教學策略.教育與教學研究雜志,2011,25(3):117-120.
(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規劃 2015年度課題“中職生人際自我效能感的現狀及干預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1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