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萍
【摘要】本文以“空白”理論作為切入點,從語文教學的課文導入、課題揭示、突破難點、板書設計以及課堂結尾等五個方面,闡述如何利用“空白”藝術來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理想化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空白” 語文教學 學生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051-02
格式塔心理學派認為,任何一種事物均可看作一個完整的結構(完型),當不完整的形或一些缺陷呈現于眼前時,會產生一種內在的緊張力,引起視覺中強烈地追求完美、追求對稱、和諧的傾向,從而使知覺的興奮程度大大提高。根據本原理,我們可以做如此解釋:圖畫滿紙,未必盡善盡美;倘若適當留下一些“空白”,反而創造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獨特審美效果。創造者在創造“空白”的同時,也是在創造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讀者。那么,如果我們將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滲透這種“空白”藝術,或許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進而質疑、探索,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使用“空白”藝術,以求達到理想化的教學效果呢?
一、導入課文留“空白”,引學生進教學情境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恰當引入新課,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引入新課時,可根據課文內容,巧妙地設置一些懸念,激發學生思維,喚起其求知欲望,更好地進入教學情境。利用“空白”藝術理論,在《我與地壇》的導入中可以這樣設計:
多媒體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
教師旁白:這是他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他,“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你們贊同嗎?再看看本文作者(展示史鐵生殘疾后照片)(教師停留一分鐘時間讓學生思考)
沒有旁征博引的導語,留下一個空白,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快速抓住了學生的情感點,從而順利進入文本。
相反,如果教師在課堂剛開始就所謂妙語連珠,大肆渲染,只顧著展示自我語言表達魅力,而忽視留下片刻閑暇,讓學生疲于應付,自然談不上情感與教師以及文本的共鳴,也無法造成學生對文本的渴望。
二、揭示課題留“空白”,帶學生進思維領域
一篇完整的課文,由標題、作者和正文三要素構成。標題,絕對不是孤立存在的,《說文解字》云:“題,額也。”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思維的窗口。因此,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揭示標題的思路,不僅有利于對文本的整體把握,更可以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的領域。結合“空白”藝術,我對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標題解釋做了以下設計:
(1)在板書課題時故意慢慢地且大筆誤寫為“河塘月色”。
(2)“荷塘月色”可看作什么類型的短語結構?
(3)標題與課文內容什么關系?
我沒有對標題做任何解釋,而是抓住課題訓練這一點,留下空白點給學生思考,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
就第一問,自有學生發現老師板書錯誤,提出質疑。教師要肯定學生的細心,并把握時機,問學生“河塘”與“荷塘”區別。該問題簡單,學生易思考,有話說,但給學生的印象是深刻的,也可培養咀嚼語言的能力。
第二問,學生通過思考,可得出“偏正”“并列”兩個答案,并在這兩個答案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思考第三問,從而實現思考的梯度化,并把握文本結構:“月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荷塘的四周”。
筆者認為,對課題留下空白的嘗試,是對教者“包辦代替” 現象的克服,能調動學生思維,使之成為主動的探究者。
三、突破難點留“空白”,促學生進理解空間
“師生互動”成為當下流行的教學模式,仿佛課堂氣氛越活躍,互動性就越強。尤其是在突破重難點的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把轟轟烈烈的大討論作為靈丹妙藥。教師,要學會因時因地制宜,在課文的關鍵處,適當留有“空白”,留給學生思考空間,鼓勵學生填補“空白”,使理解更透徹。
在《我與地壇》結尾,有一段六個“譬如”的景物描寫,極為精彩,而揣摩這段文字,對于理解作者的生命觀和人生觀有重要作用。當教師提出問題,課堂上出現了短暫的安靜,這個安靜的空白點,正是學生在積極尋找教師所講內容與自己思考內容的銜接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并珍惜這樣的安靜空間。如果教師無法忍受課堂暫時的“安靜”,面面俱到地闡述六個“譬如”的內涵,剝奪學生思考的權力,只能限制學生思維。不妨針對學生思維的發生、發展的特點,將空白留給學生,適當引導:
(1)同學們看看這六個“譬如”之間有何關系?難道是孤立存在的嗎?
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拓寬了思維,不局限于個個揣摩,想到了句子內部以及句子之間交叉著對比,呈現如下答案:
“蒼黑的古柏”和“孩子的腳印”是蒼老和年輕的對比,“雨燕的高歌”與“草木泥土的氣味”是悲壯與細膩的對比;“夕陽的燦爛”和“秋風里的落葉”是高亢與低沉的對比……
盡管是夕陽,但也要把余暉撒遍,把大地映照得燦爛;即使天地落寞,也要像雨燕般縱情高歌,演繹生命豪情;即使花木凋零飄散,也要歌舞,也要落葉歸根,肥沃大地……
學生的體悟已經漸入佳境,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還要順勢再作引導。
(2)那么,這些所有不同的景物之間,有共同特征嗎?
在上一問題理解的基礎上,學生針對本問題,再次進入思維領域,不難得出結論:不管是古老的還是新生的,高亢的還是落寞的,都生生不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生命是永恒的。
本環節中,教師能和學生互動互補,學生思維領域不斷延伸,心理上由感受真正上升到了理解的空間。課堂,因“空白”,而迸發理性的光芒。
四、板書設計留“空白”,提學生之概括能力
蘇聯著名教育家加里寧有一句話“教育事業不僅是科學事業,而且是藝術事業。”語文教學中的板書,是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明確教學重點的重要輔助手段。如果能在板書設計上能反映體現教學內容核心,并充分考慮學生釋疑、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心理,利用一點“空白”理論,也能使課堂更加科學化和藝術化。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并讓課堂增添新的生機和活力。
以《勸學》為例,我就采用了留下“空白”的方法(空白內容由學生填寫),通過師生協作配合,完成了一則清晰美觀的板書。通過填寫板書留下的空白,學生不僅清晰地梳理了本段的思路,而且準確把握了本段對比、比喻手法的運用,學生的概括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五、課堂結尾留空白,養學生之創造能力
劉熙載《藝概》云:“文有以不言者”,可見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達外,還可用“不言”傳情達意,意在言外。筆力不凡的作家,都擅長以“不言”,即以“空白”來啟人心志,顯示文本潛涵的魅力。作為閱讀者,要學會發現作品中的“空白”,進而思索、聯想、理解,創造性地去填補“空白”,體會作者高超的藝術表達境界。如歐·亨利短篇小說《最后的常春藤葉》主人公老貝爾曼,可謂洋溢著人情的溫暖和人性的光輝。可全篇對貝爾曼的描寫并不多,甚至連最感人的畫葉子的鏡頭都沒有寫,直到結尾處才道出事實,給讀者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懸念。但這樣的筆法卻給讀者留出了足夠的想象空間,可謂高明。針對文本的“空白”,可讓學生大膽發揮創造力,將主人公畫葉子的情節用文字表達:
寒風刺骨的夜晚,漫天樹葉狂亂地飛,一位老人冒著風雨,踉踉蹌蹌爬到離地面二十來英尺的地方,顫抖著雙手,在黑暗中調拌黃和綠,在墻上施展他從未施展的藝術才能,留下最后一片飽含生命色彩的常春藤葉,而最終卻因此患病而獻出了生命。 (學生示例)
學生在發現并填補“空白”的過程中,通過自由的想象,靈活的創造,發揮了自我的潛能,提升了自信。
當然,“空白”作為一種藝術化的教學方法,它不是教學的全部,也并非所有文本都適合采用這種手段。重要的是,教師要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重視學生主體性,尊重其意識和思想,尊重其思考和創造,積極主動地做一名優秀的引導者。在做了以上客觀定位的基礎上,我們仍然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只有通過孜孜不倦地探索和發現,才能真正地運用好“空白”藝術,讓語文教學成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曲凱.教師備課中應注意的問題和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4(12).
[2]李新平.與本文對話的三個層面 [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