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 要】“支架式教學”使得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的一種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理念和策略的運用,能改變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能幫助學生豐富他們的表達,進而使學生能力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口頭表達;理解能力;表達興趣
一、引言
“支架”原指建筑行業中的腳手架,在教育中常被借喻為一種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就是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它是根據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對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的一種教學策略。支架式教學理念和策略的運用,能改變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氣氛沉悶的現象,能幫助學生豐富他們的表達,進而使學生能力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時常會聽到同行抱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氣氛沉悶,那種低年級時“小手如林”、“小口常開”的熱鬧景象不復存在,與之相反學生發言冷冷清清。老師拋出的問題不是“一石激起千層浪”而是“石沉大海無處覓”,尤其是遇到“概括”、“理解”、“談感受”之類的問題,孩子們似乎都在等待老師的答案,即便有學生表達也十分淺顯、單薄。
小學階段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語文方面的要求就是高年級學生更好地鞏固、運用所學的知識,把文本中的語言運用到實踐中轉化為自己的知識語言,這就像我們吃飯一樣,是一個選擇——咀嚼——消化——吸收的過程。而支架式教學理念和策略的運用,能幫助學生豐富他們的表達,進而使學生能力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根據自己對理論的理解,再結合自己的教學嘗試,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堂引入支架式教學的理念和策略。
二、折疊進入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
教學情境是指與教材內容有關的教學氣氛和情感氛圍的總稱,良好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進入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更好地就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來實現情境支架的搭建。
支架式教學強調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和教學在學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不斷提出挑戰任務,設置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是教師有效的支架行為。
如《大江保衛戰》,這篇課文的重點是體會并學習黃曉文奮不顧身地保堤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在講授課文時,我給學生預習的時間讀讀文章的高潮部分,然后我問同學們,是否想親眼看到長江這條長龍如何肆虐的。作為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當然毫無疑問的想要看到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我利用多媒體把洪水肆虐的驚人場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換來了他們的一陣陣感嘆,使他們深切地感受到洪水給人類帶來的災害,然后我問他們的感受,最后我讓他們進行總結:黃曉文保堤的舉動是愛國愛民的精神體現。這不僅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洪水的波濤洶涌,也讓學生更加深刻感悟教材的中心思想。
三、折疊獨立探索,促進學生理解文本,豐富表達
讓學生獨立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高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時在閱讀教學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觀點時,他們要么照本宣讀,要么就是偏離文本。這時老師可以借助“圖示支架”來讓學生接受并理解文學作品所傳遞的信息。發展學生語言的傾聽、理解和表達能力。
我在教授《學與問》時,首先介紹議論文的文體特征,有論點和論據,而論點就是闡述作者所表達的觀點,論據就是論證觀點的材料分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進而引導道理論據中的關鍵詞“名言”,事實論據中的“事例”。所以學生根據我提供的提示圍繞本文論點“勤學好問”還搜集了其他很多的名人事例和名人名言。除了文中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同學們還列出了牛頓根據蘋果下落發現萬有引力,瓦特根據水蒸氣頂起壺蓋而發明蒸汽機,宋濂跋山涉水去向老師求教等故事等。同學們提供一些道理論據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和“不恥下問”等名言。課上同學的發言自然變得豐富起來。
四、折疊合作學習,讓學生的表達更準確
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文本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船長》是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了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遭到“瑪麗”號大輪船猛烈撞擊即將沉沒的時候,鎮定自若,指揮60名乘客和船員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脫險,自己卻屹立在船長崗位上,隨著客輪一起沉入了深淵,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將學生帶入文本,找到學習的線路就是通過聆聽命令,感悟人物。
1.播放錄音,品析第一次命令
(1)船長的聲音:“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60人全部救出去!”
船長是怎樣下達這個命令的?(大聲吼道)為什么要這樣說?(因為當時局面混亂)
此時此刻,如果你就在這船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學生暢所欲言)而船長最先想到的又是什么?
(2)指名讀船長的命令,除了大聲吼,你還能聽出船長怎樣的語氣?(果斷、不可違抗……)船上只有60個人嗎?(不是,實際上船上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讀到這里,你是什么樣的心情?(感動、敬佩,船長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設計意圖:創設出一個能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的情境,激發學生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去體會人們(不僅是船長)的各種表現,從而真正走進文中的世界,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隨著閱讀的逐步深入,船長的英雄形象也必然會在學生心中漸漸高大、豐滿起來。]
2.播放錄音,品析第二次命令
(1)播放船長的第二次命令:“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2)個別朗讀船長的命令,讀出威嚴與震懾力。
船長下達這個命令的原因是“諾曼底號”展開自救的時間十分緊迫,僅僅——學生續:(20分鐘)
(3)分角色讀船長和船員的對話
怎么讀?(快速而有力)為什么?(提醒學生快讀,急促而有力,爭分奪秒)從這段話你又看出這是一名怎樣的船長?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來體會船長的威嚴鎮定,臨危不懼。通過朗讀,讓學生在思維的撞擊和課文的誦讀中,對課文內容的深刻領悟,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
3.播放錄音,品析第三次命令
播放船長的第三次命令:“快救克萊芒!”
問:這句話體現出哈爾威是怎樣的人?(關愛孩子)
整個教學過程,同學們都在討論中確立答案和情感:在自救整個過程中,哈爾威船長始終沒離開自己的崗位。為了乘客和船員的安全,他臨危不懼,視死如歸。人物形象的歸納和感受十分準確。
五、運用支架式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是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適宜的支架。
二是依據文本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支架。作為教學手段,只有在有效地服務于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前提下,支架式教學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選擇什么類型的支架還應依據具體的文本作深入、細致的思考。
三是應科學把握支架撤離時時機和策略。支架式教學的目的是通過支架把管理學習的任務逐漸移給學習者自己,因此支架搭建之后,最終是要撤離的。支架撤離的策略也應針對教學過程中實際情況作出科學判斷,這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靈活地把握和運用。
參考文獻:
[1]王海珊.《簡析支架式教學》.《中外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