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創辦于1956年的鹽步中學,坐落于佛山市南海區和廣州市荔灣區交匯處的大瀝鎮。在綠樹成蔭的校園中、在功能齊全的教學區里、在充滿活力的操場上,每一處、每一角都蘊含著鹽步中學的生動與精彩:
學校品牌顯著、成果豐碩,先后被評為全國作文教學先進單位、“省級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校”、朝陽讀書活動先進集體、佛山市德育示范學校。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彰著,先后獲得第七屆廣東省“小小科學家”活動初中生物一等獎、第二十屆“駕馭未來”全國青少年車輛模型(佛山賽區)比賽暨佛山市第十九屆中小學生車輛模型比賽團體一等獎、佛山市第二十一屆中小學生航海模型比賽中團體第一名、南海區第十屆少兒藝術花會暨高中(職高)學生藝術展演金獎等眾多獎項;機器人團隊從2005年至今,奪得了10項世界冠軍、11項洲際冠軍、45項全國冠軍,戰績享譽國內外。
在這一切的背后,是鹽步中學對“全人教育”特色辦學的踐行和對教育動態思考的智慧。
現實之思激發動力之源
鹽步中學的“全人教育”特色辦學,不是學校憑空想象的“名堂”,也不是為特色而特色的“名目”,而是鹽步中學在進行深入的現實思考基礎上凝練而成的。
回應時代發展的呼喚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鹽步中學認為,教育要培養人,就必須先解決好“立德”的問題,正所謂“人無德不立”。然而,有德之人并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立德”與“樹人”是一個完整的命題,教育不能僅著眼于“立德”,更要培養德才兼備之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之人。
同時,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下,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時代使命。在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思考后,鹽步中學進一步地分析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系。鹽步中學認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和導向:一方面,創新型人才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出現,而必須奠基于一定的綜合素養能力之上;另一方面,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為了實現創新,實現以人為本、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創新。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現著時代對教育的更高要求,而鹽步中學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開始了對自身教育教學的思考。
滿足學校發展的需求
鹽步中學在60年的辦學歷程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凝聚了團結拼搏的“鹽中精神”,教師經驗豐富、愛校如家,學生刻苦認真、求學不止,這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為鹽步中學在新時期的發展提供了支撐。但是,這樣的一所老校,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的困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支撐的同時,也讓學校置身于傳統與創新的張力之中,如何轉變教師隊伍乃至學校的教育觀念,是鹽步中學改革發展的基礎問題;時代在進步、教育在發展、學生在變化,學校的管理、教學、教研也需要不斷地改革發展,如何創新管理、教學、教研的方式方法,提升學校的管理和教學水平,是鹽步中學孜孜追求的核心問題;如何多元地培養學生的智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是鹽步中學在改革發展中時刻關注的根本問題。
實現理念內涵的深化
鹽步中學明白,學校作為立德樹人最生動的實踐者,需要把立德樹人與學校的辦學實際結合起來,構建起富含校本特色的辦學理念。而要依據怎樣的教育理念凝練自身的辦學特色?鹽步中學將目光投向了源遠流長、內涵隨著社會發展和教育實踐而不斷變化的全人教育理念。鹽步中學從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論,到18世紀盧梭的“培養自然之人”,再到20世紀全人教育的正式提出,從孔子倡導的具備“仁”“知”“勇”“美”“才”的“君子”,到蔡元培的“五育并舉”,再到陶行知的全面發展的“人中人”,系統地梳理了全人教育理念的發展脈絡,并深入地分析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全人教育理念內涵的豐富拓展,將辦學理念進一步深化為“全人教育,幸福鹽中”,并賦予了全人教育“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師生,促進師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共同發展、持續發展,培養富有真、善、美優秀品質的人”的具體內涵,凝練了符合學校發展需求的全人教育理念,積極地回應了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多維之行構筑動感之道
要發揮教育理念對教育實踐的變革作用,就需要將教育理念運用到教育實踐中。因此,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領下,鹽步中學通過對課程體系的構建、校園文化的營造、教師隊伍的培養,構筑起了鹽步中學“全人教育”的動感之道。
構建聯動的課程體系
學生是有著獨特性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學習需求和發展需求,而統一的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無法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鹽步中學以校本課程開發系統、管理系統、評價系統為支撐,構建出了鹽步中學校本課程體系。
一是健全校本課程開發系統。鹽步中學依據多元智能理論,將校本課程劃分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修課型、以主題教育活動形式開展的活動課型、激發學生個性特長的選修課型、注重學生品質提升的隱性課型4類課型,并將大文化類課程作為必修類課型的延伸,在活動類課型和選修類課型下分別細分出主題節慶類課程、德育活動類課程和學科拓展類課程、身心健康類課程、科學素養類課程、人文素養類課程、綜合技能類課程,從而架起了學校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在8類課程下,鹽步中學開發了85門對應的科目課程,形成了涵蓋4類課型、8類課程、共85門科目課程的校本課程體系。二是構建校本課程管理系統。鹽步中學成立校本課程開發、管理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負責根據每學年具體的教學計劃,制訂相應的《校本課程年度開發方案》;落實學分制,對學生修習學分的具體情況進行記錄,促進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校本課程的學習;利用信息技術,逐步開發校本課程網絡選課系統,并加強對學生選課的培訓和指導。三是完善校本課程評價系統。鹽步中學通過制定課程評價方案,每學期均對各校本課程進行評價,不斷改進課程的開發,優化課程的實施;運用檔案袋評定法、學習成果公開展示評價法、等級評語評價法等評價方法,對學生校本課程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考評。在此基礎上,學校將校本課程的評價與學生的課程成績進行關聯計算,既多角度地了解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也為校本課程的改進提供數據參考。鹽步中學多樣化、層次性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發現、培養自身特長創造了條件,為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提升提供了途徑。
鹽步中學的校本課程體系,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提升,更是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學校以“正面教育、弘揚正氣”為主線開展日常德育工作,一方面立足于學校傳統德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從學校實際和學生需求出發,開發了涵蓋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生態文明教育、行為規范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的德育課程體系,與常規性的校本課程體系形成聯動;另一方面開展學科德育精品課程展示活動,引導各學科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開發相應的德育教學活動,將德育滲透進各學科課程和校本課程之中,豐富學校德育資源,進一步擴大學校德育的課程范圍。
打造融動的校園文化
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而校園文化則能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文化育人、潤物無痕。為此,鹽步中學打造了多樣而相融的校園文化。
開展陽光體育項目,在大課間活動中設置跑操環節和手語操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運動鍛煉、享受運動帶來的快樂,營造陽光文化;開展快樂閱讀項目,以“快樂閱讀·明理啟智”為主題,促進學校和家庭的閱讀活動,營造閱讀文化;開展“關愛·喚醒”項目,在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將學校德育的重點定位為喚醒學生關愛他人、關注社會的關愛意識,營造關愛文化;開展心理健康項目,組織“聊吧一刻鐘”、心育節、“師生同樂心育游園”等活動,營造積極文化;開展自主管理項目,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作為學生會的工作方針和學生社團的開展原則,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管理,營造自主文化。陽光文化、閱讀文化、關愛文化、積極文化、自主文化,不僅各有側重,聚焦于不同的品德素質,更和美共融,化育心田,印證了鹽步中學“追求積極的變化,做最好的自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核心價值追求。
鹽步中學的校園文化不僅在課堂外,也滲透進課堂里。學校構建了“365-1”課堂教學模式,以此營造出“樂學、善思、巧練、多悟”的課堂文化。“365-1”課堂教學模式以預習為先導,以學生為主體,全員參與、師生互動、當堂消化、前后銜接;“3”即指學習指導3階段: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提升;“6”即指學習指導6環節:預習指導、激趣導標、啟思導學(自主、合作、探究)、精講點評、巧練導悟、反饋提升;“5”即指培養5種學習能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思維力;“1”即學習指導的1個原則: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以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手段,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讓學習指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樂學、善思、巧練、多悟”的課堂文化,讓學生自覺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習的主人,激發了學生探尋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優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了學生深入反思與省悟的意識。
培養靈動的教師隊伍
鹽步中學的改革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都是建立在一支強大的教師隊伍基礎上。在課程教學方面,鹽步中學注重培養教師的課程改革能力,通過將專題培訓與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升培訓密切結合,強化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積極營造課程改革科研氛圍,以科研助推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邀請區教研室的專家導師對教師的課程開發、實施進行指導;學校積極開展、參與校內、片區、全市的公開課,通過展示、比賽的方式,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在教學研究方面,學校激發、培養教師教育教學的問題意識,通過成立各類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培養全體教師參與教研的意識;引導教師以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導向,跨學科組建教研小組,并定期召開教研研討會、交流會、總結會。在此基礎上,鹽步中學建設了學科教研基地。借助學科教研基地,學校進一步提升了教研的規模和質量,打造了學校的教研品牌,使教研更深層次地服務于課程教學。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管理的核心力量,班主任的工作作風、管理水平直接影響到班級學生各個方面的素質。學校及各級部每周召開班主任例會,讓班主任教師明確每周的工作要求,交流分享彼此的工作心得與經驗;為促使青年班主任教師能夠盡快適應、勝任班主任工作,學校多次組織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從工作流程、班級管理、技能技巧等方面提升班主任的工作能力;通過設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引導班主任積極參與德育課題研究,將日常工作中的問題、難題轉化科研課題,以科研促教育。
迷人之景彰顯動魄之勢
近年來,隨著“全人教育”的深入開展,鹽步中學的教育教學質量始終保持高位均衡發展,得到了南海區、大瀝鎮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認可和兄弟學校的一致肯定,展現出學校改革發展的迷人之景。
2014年,學校的“365-1”課堂教學模式入選“影響南海教育的十大教學模式”;2016年,學校被評為南海區首批“品質學校”創建單位;語文教研組被評為“南海區品牌教研組”,數學教研組被評為“佛山市數學學科示范教研組”,物理教研組被評為“廣東省初中物理示范教研組”。戚偉華校長被評為“2016年佛山市先進工作者”“南海區高層人才”,吳彩葵老師被評為2016年佛山市優秀教師,陳素梅、朱紅梅、呂園園等多位老師獲得2015-2016學年南海區教育先進獎項。學校校本課程凝練出科技創新特色,以涵蓋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打造了“科技創新”和“機器人”的校本精品課程;學校先后被授予“南海區科技創新教育先進學校”“南海區機器人教學與實訓基地”等稱號。鹽步中學機器人團隊近年來先后獲得了2016日本VEX機器人錦標賽聯賽冠軍、2017年巴林VEX機器人錦標賽聯賽冠軍和廣東省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初中組冠軍;學生心理劇《交友成長記》獲得2016學年南海區初中心理情景劇評比一等獎;男、女子毽球隊均獲得2017年南海區中小學毽球比賽一等獎。
在全人教育的迷人之景中,蘊含著鹽步中學對教育的理性思考。鹽步中學,將鮮活具體的學生個體作為“全人教育”的邏輯起點,既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高度上分析學生的共性,宏觀地思考社會發展對學生成長的要求,也在個體差異的深度中分析學生的個性,微觀地了解學生之間能力的差別和學習需求的不同;將學校整體生態的構筑作為“全人教育”的思維主路,通過構建聯動的課程體系、打造融動的校園文化、培養靈動的教師隊伍,構筑起多維動感的校園教育生態;將學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統一作為“全人教育”的價值取向,用辯證動態的思維分析學生與社會的關系,既超越社會本位教育觀對學生發展的無視,重視社會發展對學生發展的要求和支撐,也超越個人本位教育觀對社會發展的忽視,注視學生發展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全人教育”特色辦學,彰顯了鹽步中學對教育的辯證之思、實踐之心和育人之情,體現著鹽步中學以思維把握教育規律、以實踐凝練辦學特色、以行動回應社會發展的動魄之勢。
(本文圖片由佛山市南海區鹽步中學提供)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