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具有技能型和應用型相結合的人才,這些人才服務于生產第一線,是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他們積極的人生觀和健康的心理,以便于立足社會之后,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社會。思政教學不能只重視理論學習,還要通過實踐來進行教育,才能達到道德素養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實踐
1 高職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思政教學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道德素質包括愛國主義,責任感,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這些能力總稱為處事能力。
我國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大多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備受溺愛。很多傳統道德都沒有掌握,一直成為家庭中心人物存在,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性。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并沒有將傳統道德傳授給孩子,像尊老、謙讓、自立這些傳統美德,孩子并沒有從大人那里接受。很多大人將社會上的不良現象當做教材,來對孩子進行教育。像占強才不吃虧,因為做好事受訛詐,就教育孩子少管閑事。
我國的教育多年來都以應試教育為主,“知識改變命運”成為讀書的主要目的,這種思想也嚴重影響到當代的道德教育,很多家庭和學校教師,都將考上名牌大學,將來出人頭地當做教育的目標。在這種氛圍下,學生重點放在對知識的吸取上,忽視了對做人的要求,也沒考慮到道德、與人處事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
這樣的教育,使很多獨生子女家庭出生的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技能,但走上社會之后,卻缺乏與人交流的能力,不能換位思考,聽不得批評,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月光族、啃老族都源自于這一代人。
源于這種現象,當前的高職教育對于思政教學應該倍加重視,不僅要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和道德觀,還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讓他們擔負起應盡的責任,更要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能夠應對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只有這樣,才能使這批社會中堅力量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同時也能促進社會整體素質的提升。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還有待完善,學生在高等院校的思政學習,是對中小學道德教育的完善與補充,也有利于學生以健康的心態走上社會。
2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國目前的高職思政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最明顯的缺點是缺乏實踐育人的實效性,盡管進入高職院校就學習思政,但效果不大。這些問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對思政教育認識不足
高職院校是高校擴招后的新事物,高校擴招后,高等教育開始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教育。隨之而來的是生源爭奪大戰。一些高職院校為了在生源競爭中有優勢,就想方設法在就業方面進行突破,用高就業率來吸引學生。而就業率高的原因就是在教學中加大專業課教學,讓學生有足夠精力和時間進行專業學習,這樣一來,就將非專業的課程時間壓縮了,像語文,思政這些課程都紛紛給專業課讓路。
在思政教學方面,學校和教師的觀念也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將思政教學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這些理論知識往往由于和生活脫節,加上內容晦澀難懂,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思政教學和職業教育不配套
高職教育重點在職業化,每個專業的設置都和社會需要相聯系。但作為育人教育的思政教學,卻沒有和職業化相聯系。在大一就開始設立思政課,這階段,職業教育處于理論階段,思政也處于理論階段。但到了大二大三,職業教育開始向專業性和實踐性轉化,但思政教學仍然處于理論階段,沒有和職業教學同步。不僅如此,這階段思政教學內容還是政治性較強,具有哲學性質的內容。這些內容和學生的就業、實習沒有多大的內在聯系,因而很難讓學生產生共鳴,認為學不學對將來沒多大影響。
思政教學的實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但在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就任的思政教師,都是重視理論教學,沒有職業化專長的教師,這樣的師資力量也嚴重妨礙著高職思政教學的發展。
(三)教材和考核的影響
我國的思政教材一直以來都是政治性較強的,這些教學內容在今天的社會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需要的是將傳統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又和社會發展相聯系的思政教育。那些政治性強,哲學意味濃厚的思政教材,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顯得單一,和社會生活嚴重脫節,沒有和當前多元化的社會聯系,因而很難讓學生產生興趣。
在思政考核方面,沒有和實效性相結合。思政考核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具體表現,但目前高校的思政考核都是以試卷的方式進行,并沒有做到真正的個人道德的體現。
3 高職思政課實踐育人實效性的實施途徑
在高職思政教學中,要做到時間育人的實效性,要從教學觀念轉變、師資力量培訓以及教材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這些方面入手。
(一)改變教學觀念
在高職思政教學中,要重視育人教育,育人教育其實是對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而人格塑造就是道德觀和人生觀的塑造。
改變教學觀念需要高校領導和教師的重視,在教學中不能只重視專業技術的學習,而忽視道德教育。因此在教學中要將專業和道德教育放在同等位置,不可以為了專業而減少人文課程。思政教學除了專門的課程之外,還需要從語文中學習人文,從音樂、美術和體育中提高審美意識。
改變教學觀念,還需要加大投入,來完善校園文化,利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來促進學生道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讀書活動;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開辦相關的體育活動以及書畫、音樂興趣,這些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還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
(二)加大師資力量的培訓
思政教學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在當前形勢下,思政教師也要與時俱進,根據社會需要來進行思政教學。當前的思政教學不僅需要理論知識,還要和世界發展,社會發展相聯系。學生不僅要用積極向上的道德觀來武裝自己,還要學會正確與人相處,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在個人修養方面不僅要掌握傳統的道德,還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思政教師不僅要熟悉自己的專業,還要學習我國傳統文化中中與道德相關的人文知識,還要具備心理學知識。在網絡環境下,思政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能夠及時利用網絡資源,將社會現實作為教材,向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這樣多方面結合,才能適應當代形式。
目前,我國稿子院校的教師大多畢業與相應的專業,知識面相對狹隘。很多人對傳統文化了解不夠,因此,學校首先要對教師進行培訓,讓教師成為綜合性人才。
思政教學不能完全依靠理論知識,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走上社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學習。
(三)教材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要達到思政教學實踐育人實效性的目標,教材也要做相應的改革,這種改革一方面要讓教材生活化,摒棄當前存在的政治化傾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當前,網絡新聞反映的都是社會現實,這些社會現象和當前的國家政策,社會道德有著緊密的關系,教師可以從網絡新聞中選取一些與道德教育相關的新聞事件作為現實教材,讓學生對這些社會現象進行分析討論。這樣不僅可以使思政教學生活化,還能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的責任感。
利用網絡新聞進行教學,需要教師能夠正確引導,用正確的觀點來進行評論,引導學生用積極向上的道德觀來看待社會存在的不良現象。
利用網絡新聞來進行教學,可以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像建立論壇,建立QQ群,利用微信等方式,這樣的方式可以離開課堂,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討論,比較適合學生。
除了要進行多種方式學習之外,對于思政教學的考試,也要進行改善,不能用答試卷的方式來考核,而是用評估的方式,將學生的道德行為作為考核目標,可以將學生的自立能力、幫助別人,誠實守信,興趣愛好作為考核內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日常行為中注意將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這才是實踐育人的最佳方式。
考核方式可以讓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這樣的成績載入學生檔案中,也有助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了解。經過這樣的考核,可以讓學生養成生活中自律的習慣。
4 結語
高校思政實踐育人的方式有多種,關鍵是需要學校重視,將思政教育和生活聯系起來,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學生外出實習,都要將道德行為作為育人的重要內容來重視,才能達到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實踐育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J].宋建軍. 職教通訊.
[2]“我們的價值觀”融入高校實踐育人的路徑研究[J].張鵬超.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01)
[3]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的研究[J].李景龍. 遼寧高職學報.2012(12)
作者簡介
肖華(1978-),女,漢族,湖南益陽,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