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燕
【摘要】研究以浙江某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為實驗對象,通過學生閱讀網絡新聞、制作微課、課堂展示等教學手段,采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了語篇互動理論在微課閱讀教學中的運用。通過對學生問卷調查的分析,研究發現這種教學實踐能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關鍵詞】語篇互動理論;微課;英語閱讀
【課題項目】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教改課題,項目編號:NITJG-201612。
一、引言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閱讀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國外許多語言學家通過研究發現, 大量的閱讀, 包括消遣性閱讀(Reading for pleasure), 對提高第二語言能力極有裨益;消遣性閱讀的數量與閱讀能力呈正相關, 經常進行消遣性閱讀的學生在寫作方面表現更為突出(黃建濱,徐瑩,2003)。
對于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國內學者已經做過深入的研究,但是閱讀能力差、閱讀速度慢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如何在網絡時代,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增加消遣性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目前,微課教學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得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重視。
二、概念界定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Micro Learning Resource)起源于美國,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按照認知規律,呈現碎片化學習內容、過程及擴展素材的結構化數字資源。在中國教育界最早提出微課教學法的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網絡中心的胡鐵生老師。他在2012年對微課的定義做了進一步的解釋,突出了微課不僅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更是基于某個知識點或環節的一個簡短而完整的“教學過程”或“教學活動”。 微課作為新型的教學資源,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等學習方式已經越來越普及。
(二)微課閱讀教學法
利用現代技術,通過微課程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是很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大部分的研究者都是通過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嵌入微課,通過課前預習、課中輔導和課后復習的形式,碎片化組織教學內容及資源,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語言能力。而本文將獨辟蹊徑,從語篇互動理論的角度,研究和探討學生制作微課視頻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性。鑒于目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種微課閱讀的教學方式能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學生和教師的角色,具有很大的理論價值和實用性。
(三)語篇互動理論
語篇的互動性是指語篇、作者、讀者和語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根據作者所創作的語篇,讀者在自己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提問-尋找-反饋”,達成作者和讀者在語義、語用和認知等維度的互動。2001年,英國著名語言學家Michael Hoey在其專著《語篇互動》中正式提出語篇互動(Textual Interaction)理論。Hoey對語篇的界定是:“一個由自身加以合理控制的有目的的互動過程。這一互動介于一個或幾個作者與一個或幾個讀者之間。在互動過程中,作者控制整個互動過程,制作絕大多數的語言。”簡言之,互動過程被看作一個話語事件,互動是語篇的核心。
三、語篇互動理論在微課閱讀教學中的運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的研究方法,分析新聞英語語篇存在的互動性以及大學生微課視頻閱讀教學對于閱讀的促進作用和學生的反饋情況。研究對象為浙江某高校非英語專業大一本科學生,研究周期為兩年。新聞材料來源為VOA、BBC和China Daily等網絡新聞材料。學生以閱讀小組為單位(通常為四人)對網絡新聞稿進行編輯,制作成微課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并在學校的精品課程平臺上展示。
(二)新聞英語語篇的互動性
新聞英語語篇一般分為硬新聞和軟新聞兩類。硬新聞報道當天發生的重大事件,主題往往涉及戰爭、政治、商務和犯罪事件等,重在迅速傳遞信息,強調時效性,多為動態新聞和現場報道;與之相反,軟新聞通常涉及時效性不強的主題,比如娛樂新聞。由于篇幅的關系,下文以硬新聞為例介紹新聞英語語篇的互動性。
新聞英語語篇一般回答六個問題,即“5W”和“1H”。硬新聞通常具有“5W+1H”的關鍵信息,新聞標題往往表達中心,開篇就能滿足讀者主要的信息需求,并且吸引讀者對新聞進行進一步了解。
以下是一篇硬新聞的標題和前面兩段,在這些信息中,作者預設了讀者的問題,并通過“5W+1H”的方式進行回答。而讀者在了解這六個問題的信息之后,基本了解了信息內容,并為閱讀下文提供了基礎。
Macron, Le Pen Head to Runoff in French Presidential Race
Frances two non-traditional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offer voters a big choice: stay or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Emmanuel Macron is a former economy minister and Marine Le Pen is the leader of the Nationalist Front party.The two will face each other in the May 7th election, after finishing first and second in the first round of voting on Sunday.
用“5W+1H”進行分解之后,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作者和讀者是如何達成語篇互動的。
-Who: Frances two non-traditional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What: Presidential race.
-When: May 7th.
-Where: France.
-Why:Face each other after the first round of voting.
-How: (Their different viewpoints) offer voters a big choice: stay or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接受微課任務的學生在獲取以上信息之后,會針對“5W+1H”具體內容對信息細節進行再加工,預設聽眾可能產生的問題,制作微課進行解答和傳授。由此,實驗學生在微課中首先對Macron和Le Pen做出介紹,接著播放兩位候選人在周日的競選場景,然后對兩人的政治觀點做出解釋,并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微課視頻制作和課堂展示的過程中,制作微課的學生對信息內容進行互動、加工和講授,聽課的學生獲取了新聞內容,增加了詞匯量,雙方都達到了閱讀的效果。
(三)語篇互動理論應用于微課新聞閱讀教學的啟示
新聞英語閱讀具有很強的互動性。作者在寫作之前就考慮到讀者的存在及其互動的認知語境能力,通過預設、提問等手段與讀者互動,從而激發讀者的理解能力。學生在閱讀新聞語篇的過程中,會建構和作者的互動從而實現閱讀的期望,期間,他們的閱讀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提高。鑒于新聞英語語篇的互動性,對新聞英語語篇進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新聞英語作者如何和讀者達成互動;而在閱讀之后的微課制作,則是一種類似于寫作的再產出。
新聞英語材料獲取的便捷性和材料內容的時效性為學生制作微課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制作過程中,學生首先應對閱讀材料有充分的理解,然后預設聽眾,并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闡釋新聞閱讀的內容。學生在新聞閱讀和微課制作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他們既是新聞英語語篇的讀者,在閱讀之后制作微課的過程中又是微課的作者,他們憑自己的理解對閱讀材料進行再創作,制作成品后在課堂中講解時,學生又是課堂的講授者,他們的作品經受了預測、提問和自我強化和排除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對于閱讀材料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并能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闡述,無論在詞匯、結構和文化背景上都有較大的獲益。
四、研究結果
對于研究結果的收集,筆者采用了匿名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學生對問卷調查中的客觀題選項做出選擇;同時采用開放式的問題,使學生的思想不受限制,讓他們的觀點得到充分表達。在整理和歸納調查問卷中發現,90%的學生認為微課的制作過程既是語篇積極互動的過程,也是對語篇再理解再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于新聞英語的“5W+1H”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同時,近80%的學生認為這種閱讀方式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閱讀形式,通過閱讀和微課制作,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英語閱讀能力提升,對于閱讀的態度也由原來的膽怯和厭惡轉變為正確面對和渴望,甚至悄悄地愛上了英語。
五、結束語
在微課革命取得初步成效的外語閱讀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的計算機技能和閱讀能力相結合,制作微課進行課堂講授和網絡展示無疑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基于語篇互動理論,學生在“閱讀-制作-展示”的過程中,同時充當了讀者、作者和講授者的三重角色,是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之成為課堂真正主人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Hoey,M.Textual Interaction [M].London: Routledge, 2001.
[2]Widdowson. H. 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黃建濱,徐瑩.關于中國大學生英語詞匯量的確定和詞表修訂的思考[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3(11):1-10.
[4]劉麗莎.閱讀技能微課嵌入大學英語課堂學習效果的質性研究[J].高教學刊,2016(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