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晉芳
【摘要】張志公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和語文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語文教育,在語文教學方面有許多新穎而獨特的見解。文章從漢字教學、口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四個方面對張志公先生語文教學思想的基本內容進行了梳理,努力探尋了張志公語文教學思想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張志公;語文教學思想;當代價值
張志公先生致力于語文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50余年,學術成就顯著,在漢字教學、口語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上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些都是張志公先生長期不懈研究和思考得來的,也是當今中國語文教育界的一筆財富。
一、漢字教學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華夏民族的千年文化瑰寶。然而漢字的歷史命運并非始終一帆風順。在晚清時,部分國人對漢字產生了懷疑,甚至提出廢除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漢字錄入技術也遲遲未能攻克。改革開放使我國各項事業有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對漢字也有了新的認識。在張志公先生著的許多書中均可見其對漢字教學的看法。
(一)漢字教學的方法
漢字是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在歷史上有過無比的功績,本身有很大的優越性,其優點不可否認,但也存在缺點。其缺點如下:其一,筆畫復雜;其二,筆畫繁多;其三,結構復雜。這也就使得學生在初學漢字時會感到艱難。張志公先生在總結傳統語文教育中關于漢字教學的經驗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1.“分進合擊”的小學語文教學實驗方案。張志公先生在《關于改革語文課程、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一些初步設想》一文中對“分進合擊”的方案進行了闡述。張志公先生設想的實驗方案有兩個意圖:第一,語文教育要與兒童的實際能力相當;第二,要從初學漢字的困難中解脫出來。為了實現這兩個意圖,張志公先生的辦法是,小學語文課分三條線先后開始,分頭前進,最后合攏。第一條線:從一入學就提供與學生能力相當的閱讀材料。第二條線:從第二學期開始,進行識字教學,按照識字規律進行,第一條線和第二條線獨立進行,互不干擾,逐漸靠近,合攏,終至會合。第三條線:寫字教學,按照寫字的規律進行,先練基本筆畫,再練單體字和合體字,到了四年級,三條線再齊頭并進。
2.書寫工具的思考。張志公先生提出設計一種比傳統的毛筆制作、使用都簡便,又比鉛筆好的書寫工具。對兒童學習寫字,他提出了三點意見:“第一,研究出一套訓練兒童學字的方法和步驟,這一套方法要符合漢字的特點;第二,設計出一種兒童學寫漢字用的書寫工具,制作簡便,使用又不麻煩;第三,上述兩種辦法沒有實現之前,采用傳統的辦法和工具。”
(二)漢字教學的當代價值
漢字教學分為兩部分:一為識字教學;二為寫字教學。對此,張志公先生提倡借鑒傳統的學習方法。
在識字方面,傳統語文教育采用的是集中識字,且課本為著名的“三百千”。這一點在小學語文的識字中仍可借鑒。但張志公先生又提出集中識字并不是最理想的辦法,只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在識大量字的同時不免枯燥無趣,使孩子反感學漢字。
在寫字方面也可借鑒傳統的寫字方法。由于漢字筆畫繁多,架構也難,初學寫字時必須有所依傍,要從包含基本筆畫的簡單字入手。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掌握多種筆畫的特點,掌握字的間架結構。張志公先生提倡以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訓練兒童寫字,因為用毛筆學字,容易掌握漢字的筆畫和結構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再用鋼筆,自然能夠寫得好些,這一點值得我們在漢字教學中借鑒。
二、口語教學
張志公先生曾對“重文輕語”作了歷史的考察,在封建社會早期是很重視口語的,只是到了封建社會中期,隨著科舉制的出現和八股文的興起,讀寫訓練就被放到了首位。張志公先生一直以來都很強調訓練口頭語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口語教學的方法
口語教學的效果一直以來都不能令人滿意。對此,張志公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
1.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口語教學。所謂語文,就是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張志公先生認為“語文”這個名稱已經表明了要在這門功課里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而我國歷來在語文教學中都重文輕語,因此張志公認為語文教學應承擔起口語教學的任務,教學中應做到“語”和“文”并重,不可將二者分而談之,如此將不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口語訓練和書面訓練應當密切結合,互相促進。
2.口語訓練的綜合性。張志公先生認為語言教育是綜合性的,他從兩方面進行了闡述。
其一,口語訓練需要調動多種素質的參與。具體來說,需要做到四點。首先,提高語音素質,力求信息載體的標準化。張志公先生強調必須維護語言的規范,因此教學中應使用普通話。其次,提高思維素質,力求邏輯思維的嚴密化。先生認為要使學生“出口成章”,邏輯思維是關鍵。再次,提高知識水平,力求語文知識的實用化。先生認為知識是獲得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語感的培養離不開實踐,也離不開知識。最后,提高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很重要,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影響很大。
其二,口語訓練需要多種形式綜合進行。比如“聽說讀寫要兼顧”“語法修辭邏輯結合”等。語文教學中也可采用講故事,打電話,討論問題,短劇排演,復述廣播節目的內容,傳達別人的意見等形式。
(二)口語教學的當代價值
張志公先生說:“脫離語言實際的語文教學是一種畸形的語文教學。”他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對口語教學引起重視。我國語文教育歷來“重文輕語”,這就要求學生、教師、教材編寫者、課程設計者等相關人員轉變觀念,提高對口語的重視。
張志公先生提出口語訓練可采用多種形式綜合進行,這值得我們吸收和借鑒。口語教學中可創設口語交際情境,使學生真正獲得交流的自信和喜悅,進而提升自身的能力。要走出當前口語教學的困境,在課程內容、教學內容、課程資源開發及評價體系等方面還需要當前語文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潛心研究。
三、閱讀教學
張志公先生指出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閱讀教學成了寫作的附庸;二是學生的閱讀量少。他對閱讀教學尤其重視,認為閱讀活動自身有以下四方面的目的:其一,閱讀可以不斷提高人的認識;其二,閱讀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得到向上的力量;其三,閱讀可以讓人學到社會常識和自然常識;其四,閱讀活動自身的多目的也決定了閱讀教學的多重教學任務。張志公先生認為閱讀教學的一個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通過閱讀訓練獲得較高的閱讀能力。而閱讀教學不只有這一個任務,它還可以進行思維訓練和知識學習等。
(一)閱讀教學的方法
如何具體地進行閱讀呢?張志公先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見解。
1.閱讀方法的教授:精讀、略讀、瀏覽、跳讀等。張志公先生認為在閱讀不同的文章和書籍時,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需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這樣才能將書讀好。對于一些好的文章,教師應引導學生去精讀,對于一些娛樂休閑型文章,教師可教學生運用略讀、跳讀、瀏覽等方法。
2.重視課外閱讀。張志公認為課外閱讀很重要,它對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提升幫助很大。先生對此有三點想法: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圖書,他建議每個班級可以辦一個自己的圖書室,這一點在許多中小學中已經實施;其次,要使學生有充足的課外閱讀時間;再次,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閱讀,且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指導。
3.閱讀:從文章里走個來回。張志公先生認為教文章要教透,所謂“透”,就是要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就是說,先要教學生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再揣摩思想內容,繼而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最后去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張志公先生認為讀文章要用一點反芻的功夫——嚼一嚼,吃下去,稍微消化消化,再倒出來,仔細咀嚼一番,品一品味道。且要達到透,不能只靠教師一味地講,教師要做一個引導者,啟發指點學生,由學生自己去思考揣摩,精讀,熟讀。因此,教師的提示指點很重要。
(二)閱讀教學的當代價值
張志公認為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在當今仍適用。先生認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需要運用“科學”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多讀,多看,多訓練。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具體狀況教學,摸索出適合學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閱讀教學中切忌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都使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只管教,而不顧學生的學。這需要教育界的學者、一線的語文教師和全體學生的共同協作和努力。
四、寫作教學
寫作教學自古以來就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快速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且又艱難的問題。寫作教學的實際效果一直都不太理想,張志公先生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對寫作教學的實用性認識不夠,其二,不清楚文學教育與寫作教學之間的關系。在學校里,學生花費在作文上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但步入社會,卻依舊連日常實際應用的文章都寫不好。張志公先生認為“文以致用”應是作文教學的目的。寫作教學不是文學教育,其目的也不是培養作家。因此,作文教學應從語言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且立足于此,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寫作教學的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歷來就是一個“老大難”的問題,一說起作文,學生和教師都叫苦不迭,寫作教學中,老師難教,學生也難寫。張志公先生早期時就意識到了寫作教學中的許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自己的看法。
1.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密切結合。先生曾說:“說到根處,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得從閱讀教學入手,從基本訓練入手。”也就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是相互聯系的,在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應結合起來,不能離開閱讀談寫作。
2.多作多改作文觀。要想提高作文能力,不能只依賴閱讀他人文章和聽教師講解寫作方法。作文的實踐性很強,必須自身親自動筆才能提升寫作能力。對于多作,張志公先生提出了“三練、兩目標”:一練眼力便于觀察,二練腦力進行思維,三練筆力得以表達,從而使思維訓練向開闊活躍和細致嚴密的目標發展。要想使寫作能力真正得到提升,必須通過反復的實踐訓練。
除多作外,還需要多改。多改包含兩方面。一是指學生要對自己的文章進行多次反復再修改。先生提出學生在修改文章時要有明確的目的,不僅要對文章的遣詞造句進行琢磨,對思想內容等更要揣摩。二是指教師要對學生的文章進行評改。先生認為教師對學生作文的修改評價應該有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尺度,達到尺度的給一百分,大大低于尺度的要給不及格。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關于評改的原則,張志公先生認為首先要因勢利導,既不能離開學生的實際情況寫作文,又不能沒有明確的方向。應結合現實生活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其次要松緊適宜,對于不同的作文內容要不同看待。在中學階段,不應過于講授方法技巧,而忽略基本功的訓練,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如空中樓閣,經不起實踐的考驗。
3.先作放膽文,后寫小心文。所謂的“先作放膽文,后寫小心文”,是指在寫作初期,學生的語言思路還不成熟,應指導學生大膽寫作,在有了一定基礎后再進行嚴謹的寫作訓練。這種寫作訓練,張志公先生一直都是非常認可的,在現在的作文教學中仍可應用。
(二)寫作教學的當代價值
寫作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一直都處于很重要的地位,但近年來各界對寫作教學的批評不斷。學生多年在學校學寫作文,卻連正確的通知或請假條都寫不出,一篇作文甚至錯字連篇,語法不通。只要理解張志公先生的作文致用觀,且融入寫作教學中,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提倡作文的“致用性”并非就否定了“文學性”。張志公先生提倡進行文學性作品的訓練時要與生活聯系起來,這對當今的寫作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
【參考文獻】
[1]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王元臣.傳統蒙學識字教學智慧及啟示[J].語文建設,2014(04): 67-69.
[3]李躍平.張志公對作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思考[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04):57-58.
[4]葛蓮花.張志公語文教育思想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
[5]趙愛平.張志公的語文教育觀及其當代價值[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5.
[6]朱麗娜.論張志公的語文教育思想[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