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朕棟

【摘要】針對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大學生缺乏系統的職業發展教育,而高校又普遍存在“重專業知識教育、輕專業發展教育”等問題,以4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的實踐教學經驗為依據,探討持續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勢在必行的。
【關鍵詞】《大學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案例教學;第二課堂
2009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首超600萬,而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首超800萬人,是十年前的1.4倍。面對如此數量級的高校畢業生,開展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正是基于這個考慮,自2013年開始我校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公選課,經過多年教學實踐,逐漸明確了教學內容,拓展了教學方式,課程也深受學生喜愛。
一、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全校公選課自2013年3月起開設,截至2017年6月共開課7個學期,其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7個學期選課學生總人數為1248人,其中528名學生成績評定為“優”,406名學生成績評定為“良”,106名學生成績評定為“中”,55名學生成績評定為“及格”,153名學生成績評定為“不及格”, 比率分別是42.31%、32.53%、8.49%、4.41%和12.26%。從比率分析,學生對該課程是很重視的,優良率高達75%;從近1/8的不及格情況來看,少數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缺乏科學的認識。
二、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全校公選課共16個學時,分8次課,每次課2個學時。根據8次課的特點,教學內容主要涉及8大方面,即概論、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知識、自我認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求職擇業、心理健康及人際關系、成功學原理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
概論部分需要1個課時,內容主要有時代特征、高等教育形勢、無邊界職業生涯、助力人生發展、提高時間效率和實現自我價值等內容。
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知識部分需要3個課時,內容主要有職業的基礎知識、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職業生涯管理等內容。
其他部分各需要2個課時,除講述主題內容以外,還輔以測試、課堂作業和交流等內容。
三、課程教學的實踐體會
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筆者得到很多深刻體會,主要集中在以下七點。
(一)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很膚淺,需要普及職業方面的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當問及學生對職業的認知時,大部分將職業等同于工作。當講述完職業的定義及相關內容后,學生還是表現出有很大收獲,第一印象就增強了對課程的興趣。由于學生對職業的認識相當欠缺,系統講述后學生的感受頗多,可見給學生開展職業教育非常必要。
(二)學生對測量量表和測量結果表現出極大興趣
測量量表包含從自我認知到職業匹配的多個方面,進行測定時學生絕大多數都很認真對待,尤其是對結果特別關注,說明學生都想通過測定來更加認清自己。正是學生對與職業有關的測量和測試所表現出的濃厚興趣,逐漸有了自我認知意識,尋找自身特點并匹配相關職業的觀念得到發展。
(三)學生所進行的職業生涯規劃還主要依靠專業發展,主動規劃意識不強
在提到職業生涯規劃時,學生所表現出的則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常常聽得到,陌生的是不知如何規劃且規劃不能立即有效果。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缺乏主動意識,基本上停留在專業發展階段,喚醒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相當迫切。
(四)學生對擇業就業方面的內容給予很高的關注度
十余年的學習就要有結果了,自然會受到高度關注,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恰恰說明以前給學生講述的很少,擇業就業對以前的學習目的指導得不到位。其中有一點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具體招聘案例對學生主動提高自身綜合能力有很大的促進。
(五)學生對成功學也表現出極高的興致,尤其是教學案例
學生關注成功學正說明青年人積極上進的天性和特征。當把成功作為一門學問展示給學生的時候,也真正喚醒了學生對成功的正確理解和深入認識。尤其是案例教學更是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成功的動因和真諦。
(六)學生對經典理論和知識普遍喜歡和接受
經典理論涉及多個方面,如MBTI人格類型理論、六業一體理論、職業個性理論、“周哈里窗口”理論、職業生涯路線圖等。隨著這些理論在學生中的深入,相信會對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學涯規劃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對學生今后長遠發展也會產生重要影響。
(七)不及格學生的比率較高,主要原因是選課不上課
學生不及格幾乎都是因為兩次以上上課不請假不到課,可見學生對選修課的認識還很不到位,只為增加學分的觀點還比較普遍。加強課程教學內容的宣傳,讓學生更多地認識到自己的需要,相信會大大降低不及格率。
四、課程教學的改進措施
經過反復教學實踐,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及時改進,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通過不同方式全程跟蹤學生到課情況
針對學生對選修課的認識不夠高,有相當一部分是為了湊夠學分,上課的積極性不高這一問題,教學組成員采用靈活的方法加強課堂管理,如改變傳統的點名方式,變點名為小作業、小筆記、小測驗和小問答,提高了學生到課率。
(二)通過穿插方式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
針對理論教學略顯枯燥,吸引力不強這一問題,教學組成員采用經典理論帶動基礎理論,采取基本概念拓展式教學,采納學用結合方式,如用專業測量表代替理論教學,用感悟交流代替普通教學等,極大提高了理論教學和案例教學的實效性。
(三)通過不斷擴充和濃縮教學內容提高教育質量
針對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一問題,教學組成員在教學方法的豐富上和教學內容的提煉上很下功夫,如以講義為線不以講義為主,加強綜合信息知識教育,圍繞知識重點廣泛匯入最新信息,擴大課程的涉及面,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等。
五、課程教學的主要建議
根據課堂教學中學生反映的情況,結合教學體悟,提出六條政策建議,供大家參考。
(一)編制適合學校特點的教材
啟動學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課程教學的教材編制項目,彌補教學無教材的狀況,形成教材內容的豐富和更新機制,進而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文化。
(二)成立專門的教學管理機構
設立專門教研室或掛靠相關教研室,對學生持續不斷地進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與就業指導和專業發展高度融合,納入學生全程教育,形成具有專業特點的職業發展和就業指導體系。
(三)資格證書考取與繼續教育
組織教學人員考取相應資格證書,達到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并不間斷地接受職業發展方面的繼續教育,做到緊跟時代進步,持續改進教學,勇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前沿。
(四)應用案例教學和典型引導
運用案例教學能夠增強教學吸引力。在選取經典案例的同時,還要樹立學校畢業生在職業發展方面的典型,最好是每個專業都要有,并且還要不斷地增加和豐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也是形成文化的基礎。挖掘典型,宣傳典型,學習典型,在激發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有很強作用。
(五)運用現代先進的測量工具
建立專業的職業測量工具平臺,方便學生測定,科學指導學生加以應用,進而喚起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強烈意識。時代在飛速進步,科學先進的測量工具能夠很好地輔助學生進行認識自我,調整自我,發現自我和規劃自我。
(六)豐富第二課堂的相應活動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系列活動,如演講比賽、寫作比賽、生涯規劃大賽、職業技能比賽、就業能力比賽等。除了教學、教育和引導以外,學生自我教育、互鑒互學也很重要。通過持續不斷地組織相關活動,引起學生重視,甚至共鳴,這對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更是顯而易見。
【參考文獻】
[1]趙新憑.大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張彥忠.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